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药品安全】药师谈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和安全性

长久以来,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而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其最大的罪魁祸首。

人类早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是导致AS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观点。

早期的流行病研究也证实,使用树脂类,烟酸类和贝特类降脂药物,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血管事件。

1984年,NIH发布了《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共识》,确立了‘控制胆固醇能够预防心脏病’理论。

然而,人类在与血脂的对抗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早期的降脂药物消胆胺、烟酸、吉非贝齐等,不仅效价低,且消化道反应、肝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多,因此,胆固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他汀类药物应用

1976年,日本学者Akira Endo从桔青霉菌中提取出Compaltin,它可以与HMG-CoA还原酶特异性结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这个被命名为美伐他汀的药物短暂在临床上使用,能够使胆固醇水平平均降低27%(优于以往任何药物的降脂效果),尽管因一些严重不良反应最终停用了,但它开启了他汀时代。

随后,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在1987年上市,其强效的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取代了以往效能低、副作用多的降脂药物,随之更多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1988年)、阿托伐他汀(1997年)、瑞舒伐他汀(2003年)等的上市,使人类在血脂控制上有了更多更优的选择。

同时,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降脂目标各国指南也越来越苛刻,对于LDL-C水平,从开始的160mmol/L,逐渐要求降低到70mmol/L,直到2013年指南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无需考虑LDL-C水平,使用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同时对他汀使用人群的建议从二级预防逐渐扩展到一级预防。

二、他汀类药物安全性

进入新世纪来,他汀类药物成为了调血脂药物的绝对主力军,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

肝脏损伤

目前研究认为,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能造成肝脏损害,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所有治疗患者中,约1%~2%会出现肝酶身高超正常值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罕见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0.2/100万。

他汀类药物引起肝损伤机制仍不清楚。

虽然其引起肝损伤几率低,且国外也不建议常规检测肝酶,但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基于我国有大量乙肝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仍建议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肝功能,如无异常,调整为6-12月复查一次。

轻度肝酶升高可继续服用,若超过肝酶正常上限值3倍,应暂停给药。

2

肌肉毒性

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肌病,发生率约为1.5%~5%。

少数患者可发生剂量依赖性的横纹肌溶解症,多发生于多种疾病和联合多种用药的患者,虽然少见,但严重时可致命,因此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药物期间出现肌肉不适、无力症状或排褐色尿时,应及时检测血肌酸激酶(CK),若CK值呈进行升高,应停止他汀类药物治疗,必要时候入院治疗。

3


血糖紊乱

2012年FDA警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并根据预防用他汀类药物的数据结果对所有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进行更新, 新增了可能导致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和空腹血糖升高的不良反应。

2013年中国CFDA也要求所有他汀类药物说明书加入可能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关信息,目前研究说明其可能是通过影响糖代谢和脂肪代谢途径来干扰胰岛素分泌。

更多的研究表明,脂溶性他汀类药物更能增加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且这种风险呈剂量相关性。

因此,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注意监测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时进行药物调整。

目前还有文献报道了他汀类药物其他的不良反应,但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导致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肾脏损害或者增大癌症的发生风险等不良反应。

疗效和不良反应是所有药物的双刃剑。

强化他汀治疗进一步降低LDL-C,但是也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同时,强化他汀治疗遵循6%原则,即他汀类药物剂量加倍,LDL-C降低增加6%,但不良反应显著增加。

为了尽可能降低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中国人来说,所有他汀类药物采用较少剂量开始治疗依然是最明智的做法。

正确认识和防止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非常重要,既可以减轻他汀类药物带来的痛苦,也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硬道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3-4。
[2]孙艺红,胡大一。如何理解强化剂量他汀的证据和获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 42: 899-901。

[3]蒋朋利,吴晶,孙鹤。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认知能力下降、糖尿病及癌症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4,19(10):1132-1135.

[4]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估专家共识2014。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06(07):19-108。

来源:临床药师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睡不着,原来是“他汀”惹的祸
每月打两针就再也不用吃他汀了?关于降脂新星,你了解多少?
重磅!长效降血脂新药来了,半年注射一次,首针已在海南完成注射
匹伐他汀2mg vs 瑞舒伐他汀 2.5mg vs 阿托伐他汀10mg——PATROL研究
老年人使用他汀,这些注意事项不应忽视!
【科普】这他汀,那他汀,不再傻傻分不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