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天士:为江南医者之宗

姑苏素来出才子,远不用说吴门四家和吴中四子,单说清代杏林界的叶天士、薛生白和徐灵胎,就可知此言不虚。今天我们只说叶天士,叶公也叫叶桂,桂者,江南木,百药之长。叶公为安徽徽州人,世居苏州,为人飘逸,卓尔不群,治病多以灵、巧、准、狠,而名贯大江南北,可谓天纵奇才,乃杏林名士之楷模。下面三篇小文,或益于诸君对叶公的了解。

▲叶天士肖像(源自网络)

《叶天士小传》

作者:黄之纪

叶天士,能医致富,性好嬉戏,懒出门,人病濒危,亟请,不时往,由是获谤。然往辄奏奇效,故谤不能掩其名。以高寿终。

余幼游吴门,闻人道其轶事。叶尝徒步自外归,骤雨道坏,有舆人负以渡水。叶谓曰:“汝明年是日当病死,及今治尚可活。”舆人弗信去,至期疡生于头,舁至叶门求治。予金遣之,曰:“不能过明日酉时也。”已而果然。

木渎富贾儿病痘闭,念非叶莫能救,然去城远,度不肯来,闻其好斗蟋蟀,乃购蟋蟀数十盆,贿天士所厚者诱以来,因出儿求治。叶初不视,所厚者曰:“君能治儿,则蟋蟀皆君有也。”乃大喜,促具新洁大桌十余,裸儿卧于上,以手展转之,桌热即易,如是殆遍,至五鼓痘皆怒发,得不死。

外孙甫一龄,痘不出,抱归求治。叶难之,女愤甚,以头撞曰:“父素谓痘无死证,今外孙独不得活耶?请与俱死。”持剪刀欲自刺。叶不得已,俛思良久,裸儿键置空屋中,自出与博徒戏。女欲视儿,则门不可开,遣使数辈促父归,博方酣,不听。女泣欲死。至夜半归,启视,儿痘遍体,粒粒如珠,盖空屋多蚊,借其噆肤以发也。

邻妇难产,他医业立方矣。其夫持问,叶为加梧叶一片,产立下。后有效之者,叶笑曰:“吾前用梧叶,以值立秋故耳,今何益?”其因时制宜不拘古法多此类。虽老医者,莫能测也。

相传叶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故能集众美以成名。虽其聪慧过人,然学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几及矣。

▲叶天士小像(源自网络)

《温病学说的奠基人-叶天士》

作者:金庆江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祖、父俱精医,叶天士继承家学初习幼科,后又四出拜师,学力日进,扩充其道于临床各科,未满三十岁便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温病学说,发明杂症论治,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堪称吴中杰出医家之最。

叶天士先世系安徽歙县人,自从高祖叶封山徙居苏州,遂占藉吴中。曾祖父叶嶐山,攻举业,明末诸生,早逝。祖父名时,字紫帆,精通医理,擅儿科,而于仲景伤寒研究颇深,行医生涯在四十年之上。顺治进士汪琬称赞他治疗小儿病症医德高尚:对贫病交困的病人,非但不收一分钱,而且还以善药施送;不论病儿如何哭叫吵闹,溲屎狼藉,必先经祥细的检查询问,才处方用药。所以全活甚众,名噪吴中。

叶天士父亲名朝采,字阳生,医术益精,读书尤多,其所治症亦广。据沈德潜《叶香岩传》载:有一位叫范长倩者老来得子,生无谷道,啼不止。延医视之,皆束手。请叶阳生会诊,曰:“是在膜里,须以金刀割之”。割之,而谷道果开。后来范家的这个小孩长大后任太史之职,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为叶阳生作传以流芳百世。于是,名声大播。

叶天士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祖、父两代俱精儿科,叶天士出生于这样一个世医家庭,从小便秉受家学之薰陶.幼年时叶阳生便很重视对儿子的培养,《叶香岩传》云:“君少从师受经书,暮归,阳生翁授以歧黄学”。而叶天士禀赋颖悟且又热爱医学,自云:“予幼习举子业,丹铅之暇,喜涉猎岐黄家言。”因此未及弱冠之年便巳通读了《内经》《难经》以及唐宋各家中医著作,为他日后医学生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十九年(1680),叶阳生遽归道山,叶天士时年十四,既孤且贫,不能自给,因弃举子业而师从父亲的门人朱君某学医,朱氏即将平日在叶家所学的知识教之。叶天士聪明绝世,读书过目不忘,稍经朱氏点拨即能领会贯通,而且“见出朱君上,有闻于时” (《叶香岩传》)。

叶天士祖传儿科的出身,对于他日后创立温病学说影响很大,临床所见,温病尤以小儿发病率最高。且因其禀质未充,体属纯阳,故发热传变快,闭脱险症多,卫气营血证候典型。由于小儿主诉困难,俗称“哑科”,全凭医家诊察判断,因而叶天士在医疗实践中尤其重视小儿特定的阳性体征的检查,诸如验齿、察舌、辨斑疹白bei、嗅痘气等,都是切用儿科的独特诊法。所有这些对于叶天士以后发明温病学说影响颇大。

叶天士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又四出拜师。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他学艺的方法是: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众长于一身。随着叶天士的学力日进,他的专业知识也从儿科扩充到内科,进而贯通于临床各科。

此外,叶天士所读医书尤多,他认识到医学关乎性命,自谓:“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惜术济世”。幼年即自《素问》《难经》及唐宋诸名家所著书靡不旁搜博览,以广见闻。成名之后,虽医事繁忙,必于诊务之暇不断重温古人医著,又对明清医家如陶节庵、李时珍、张景岳、喻嘉言、缪仲淳、李士材、柯韵伯等大量著作进行研读,至老不掇。一有心得见解,即随笔评批或注释。他治学严谨,对于前人的经验主张师古不泥,兼收并蓄。反对那些盲目效仿、偏执一隅、及以人试药等流弊陋习。由于叶氏聪颖好学,医道日精,因而未满三十岁便闻名于世。

叶天士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家,温病学说的奠基人。

在中医临床方面,外感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病患,自汉代张仲景创立《伤寒论》以来,历代医家一直是沿用“伤寒六经”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伤寒论》通治外感病的局限性在温病的论治方面日渐地显露出来,如在叶天士之前,吴中医学家对于温病的诊治已经有了许多比较进步的论说,比如:元末明初昆山医家王履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在治疗上主张伤寒“治以辛温解表”,温病则应“治以辛凉苦寒”。张路玉在王履“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立论的基础上,将温热诸条另辟专篇讨论,在治法上主张辛凉散表,苦寒泄里,大忌发汗……明末吴县人吴又可的《瘟疫论》问世,不但为我国医学提供了传染病学的专门论著,且对稍后温病学说的崛起亦具有重大的影响。清初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系继吴又可《温疫论》之后的又一温疫病专著。周氏倡言温热暑疫与伤寒分开,谓伤寒仅在一时,温热暑疫每发三季,为时既久,病者益多;力主四证均为热证,治当寒凉为主;并谓“舍吴又可之言,别无依傍也。”

但是前人对于温病的论述大多还是散见于伤寒的著作之中,或则缺乏系统的论证以及完整辨证论治法则。然而以上这些人的创见,为《温热论》的问世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叶天士则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症经验,阐发温证论治规律,从而成为温病学说的奠基人。

如在温病的论证方面:首先,叶氏指出了温病与伤寒之区别:包括病因不同,感邪传变途径不同,症候表现不同,从而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

其次,揭示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阐明了温病卫气营血浅深层次传变的一般规律。同时叶氏又提出“逆传心包”,“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等温病急进或缓进非典型的变症。

在温病诊法方面,叶天士十分重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bei等客观指征的检查,并作出较详细的总结。

针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制订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并且强调治疗过程中“须要顾护津掖”。

在救治神昏重症方面,主张应用清营解毒,芳香开窍等方药,都是实用有效的抢救措施。

从此,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在治疗外感病方面的一门与伤寒并列的专门学说,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邪之寒热不同,治法迥异,岂可混哉!二千年来,纷纷议论,不能辨析明白。近世叶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变化,不独为后学指南,而实补仲景之残缺,厥功大矣!”

叶天士不但对温病学说卓有贡献,且于杂病证治亦心裁独出,如:养胃阴说、中风病议、久病入络说、调补奇经、脏腑特性、妇科证治等方面多有所与发微。

叶天士及门颇盛,据有关各类资料初步核证者有十数人,如朱心传、顾景文、张揆亮、吴厚仁、华蚰云、叶大椿、周仲升、吴正学、毛丕烈、陆得bian、周浩、毛氏、邱氏等都是叶氏高徒.又有钟南纪为其再传弟子。

叶天士毕生忙于诊务,疏于著述。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叶氏曾有刊印其《本事方释义》一书的计划,惜于来年开春逝世而未果。而目前存见叶氏署名的著作不下数十种,大体上可分为遗著本、医案本和注释本三大类。这些著作都是由门人及后代记录、收集或整理而成的。其中以《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这两本著作影响最为深广。

叶氏晚年尝游于洞庭山,叶桂在游船上将积年论治温病之经验讲授于门人顾景文,顾氏即信笔录记成篇。该篇首刊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之《温热证治》,后为华蚰云《续选临证指南》收辑,改名《叶天士温热论》。《温热论》是叶桂温病学说的代表作,《温热论》的闻世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临证指南医案》十卷,本著系叶桂弃世后,由华蛐云等门人后学收录购求叶桂遗案编辑而成,乾隆丙戌年(1766)刊印。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包括妇科和儿科。陆以湉《冷庐医话》云:“《临证指南》虽成于叶氏之门人,……其审证立方,实多可法可传。”由于治案切于临床实用,流传极广。

叶天士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殁年八十。临终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毋轻言”。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温病学说,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继他之后,追随与师法者大有人在。稍晚于桂之吴县名医薛生白、缮遵义,都于温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前者著《湿热论》,着重于湿温病的探讨,堪为《温热论》之姐妹篇;后者著《温热朗照》,着重在整理前人温病理论井阐发心见,与叶、薛并称“吴中三大家”。由此,温病学之研究率先在吴中地区形成中心,并很快得到各地医界的响应,掀起了温病学术研究的高潮。后世习医者,案头无不置一叶氏医著作为临床参考书。

又据《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乾嘉之间游京师,有名。学本于桂,以桂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著《温病条辨》以畅其义,其书盛行。章楠宇虚谷,浙江上虞人。极其推崇苏州叶天士、薛生白,认为两人最得仲景遗意而他家不与,著《医门棒喝》。王士雄字孟英,浙江海宁人,居于杭,世为医。咸丰中杭州战乱,转徙上海。时吴越避难者集,疫疠大作,士雄疗治多全活。后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兼采昔贤诸说,撰成《温热经纬》。由此,温病学说经过叶氏卫气营血理论奠基,吴瑭三焦辨证施治充实,王士雄《温热经纬》之总结,使温病学说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外感病治疗学。

在发挥叶氏杂病学说方面的医学家,首推无锡王旭高,其《肝病证治》篇概括了叶氏治肝手法,渊雅而灵巧,可谓叶学之传人。其他尚有青浦何书田、嘉善俞东扶等,对叶氏学说都有较深的研究。

叶天士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层出不穷,广为流传。如《叶香岩传》谓“桂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桂治病多奇中,于疑难症,或就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法,或毫不与药而使饮食居处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病之极难捉摸者,一经诊视,指示灼然。以是名著朝野,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有不知叶天士先生者”。《苏州府志》除了肯定叶天士的功绩外,还收录了叶天士的数则验案。

民间尚有“叶薛之争”的传闻——薛雪与叶桂同出吴中王子接师门,且都闻名于时。唯世传彼此不相能,薛名其庄为“扫叶”以寓意,叶命其斋“踏雪”以射影。其说源出陆以恬《冷庐医话》:“震泽吴晓钲剑森言:乾隆某年,吴大疫,有更夫某者,身面浮肿,遍体作黄白色,诣局求治。先叫薛生白诊治,薛生白认为‘水肿已剧,不可治。’嘱回去了理后事。病者出门时,正好叶天士坐在骄子里望到他,说你这个病是因蚊烟条过敏所致,吃两付药就可以治好的。’薛生白知道了很失面子,大为不悦。因有扫叶庄、踏雪斋之举。多数医界同道认为薛叶两人都是地温病学说各有建树的医学大家,虽风格不同,见解有异,学术之隙或许有,而庄斋之说无足凭。因而“叶薛之争”当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

叶天士故居在今阊门外渡僧桥下塘48号--54号建筑群。明清时期,阊门一带曾经是全中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这里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名医药肆鳞次栉比。当时的府治县衙、各省会馆也多设于此,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称。故而《红楼梦》开篇就讲“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叶宅地处于老阊门外渡僧桥与上津桥之间,两桥之下横贯运河,东去与外城河构通,西行与枫桥运河相汇;而渡僧桥北便是七里山塘,甚为熙闹,堪称当时之水陆要津。医家在此枕运河依山塘的渡僧桥畔设诊,诚为理想所在。

叶天士故居座北朝南,东西三落,前后七进,明清建筑。部分房屋虽经翻建装修,篇额或毁或损,然昔日之规模构造,厅堂居室大致格局犹存。其中落第二进正厅梁柱较粗,扁作梁架,前后翻轩。四壁下部均用水磨贴砖勒脚,梁柱枋板缀以木刻浮雕,图案则以灵芝瑞云为主,脊桁中央有彩绘方胜,具有清代早中期建筑特征,又其住宅东侧有一弄堂,名“叶家弄”,宽约二米,长百米许,弄堂南伸段称“水叶家弄”,靠临阊门古运河,河边有一石砌码头,为叶氏专用码头,以停靠病家求诊船只和叶氏出诊快船,民间有“御码头”之称。

叶天士故居属于苏州重要历史文物遗迹之一,数年来迭经中医界、文物界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已经得到市相关领导的重视,2003年叶桂故居已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建筑。最近金阊区政府等有关单位已经拟订了修复叶天士故居的规划,此举对于弘杨民族文化,振兴吴中医学乃为一大实事。

作者:姚文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天士盛名的原因分析(作者?金庆江)2010
姑苏纪事:带你了解温病学的奠基者——叶天士
18.08.14【中医流派】丨通俗伤寒派——吴贞与章虚谷
叶天士之胃阴学说探析
天医星下凡——清代名医叶天士
《叶天士用经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