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江记忆:赴圩

我的家乡在韩江中游,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这里的人们购物,是在一些圩场里进行的。在韩江中游,有大大小小各种圩场。规模最大的有高陂圩、潭江圩和留隍圩;小一点的,有沙田圩,黄泥塘圩,黄金圩等等。

所谓圩场,就是人们按照约定日子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场所。每逢圩日,四面八方的农民,便会挑着自家的农副产品赶到圩场出售,再购回需要的食品、日用品和农具之类的东西。邻近的圩场多把圩日错开,例如,每逢农历的一、四、七日是高陂圩;二、五、八是留隍圩,潭江圩则在三、六、九。其他的圩场与上述日子是有重叠的,具体的日期就记不清楚了。但要赴哪个圩,则由农民自行选择。小时候,经常跟随大人去赴圩。去得最多的,恐怕是潭江圩了。

记忆中的潭江圩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渡口边上那个废弃的马娘宫,似乎在低声述说着潭江圩悠长的历史。潭江圩规模并不大,只有四条长短不一的街道,最长也不过七、八百米长。街道的宽窄也不同,有些是青石板的路面,有些铺着鹅卵石,还有是石灰混凝土的路面,但街道两边却一例是骑楼式的建筑,看起来古朴典雅,明显是受到广府建筑的影响。有一条街的名字叫金山街,小时候,总把它跟《白蛇传》中的法海和尚的金山寺联系起来,总觉得附近应该有一个金山寺,白蛇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每次去潭江,并不总是单纯购物,更多的还是去卖猪肉。当时,家里一年至少养两头猪。在那个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猪肉由公社食品站统购统销。但为了鼓励农民养猪,在上缴60%给公社食品站之后,剩余的可以到圩场自由出卖。

我家离潭江圩还有10多公里的路程,且分隔在东西两岸。坐船的班次又少,时间无法保障。为了保证猪肉新鲜不变质,每次赴圩,只能采取步行的办法前往。经常是半夜三更从家里出发,抄山路走捷径前往。

至今还记得当时走山路受惊吓的往事。一次,我跟着三叔和邻居台叔公一起到潭江卖猪肉,半夜三更出的门,外面是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空气中漂浮着湿冷的雾气,我打着火把走在前面,走了好长的一段路,来到一个山坳时,心中不禁有些害怕,便让叔叔走在前边,这样前后有人,我心中才踏实一些。忽然,我看见前面空中一个巨大的怪物,心中一阵惊吓。这时候,走在后面的台叔公说,你看你看,三叔的影子照到空中去了。我定睛一看,果然是三叔的影子。台叔公告诉我,是空气中的雾气,成了一个巨大的屏幕,把三叔的影子落到了那里。台叔公是国民党老兵,见多识广,这才消除了我心中的恐惧。后来很多年之后,看水幕电影,便会联想起这个往事,它的原理是一样的。

墟市中,商品的交易场所,是分区域进行的。有猪肉行、猪仔行、竹篾行等等,当然乱摆乱卖的情况也是有,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物品。猪肉的销售当然是在猪肉行。猪肉行就在金山街尽头处的一个临时搭建的敞篷里面。大约有五、六百平方的空间。

猪肉行中有专业的卖肉师傅。当我们把猪肉挑到“猪肉行”,猪肉师傅就会主动上来服务。当然,我们也可选择自己熟识的师傅。师傅在那里卖肉,我们则坐在一旁收钱。猪肉的价格随行就市,一般在2块钱左右。价格好时,能够卖到2.2元每斤;价格低时,会低到1.8元每斤。这比上缴给公社食品站的猪肉价好多了。公家收购的价钱,每斤才6角8分。而猪肉师傅的服务费也不高,卖一百斤的猪肉,费用也就三块钱左右,不到两斤猪肉的价钱。当然,中午一顿饭,是需要主家负责的。

似乎每个猪肉师傅都是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轻轻一提,就把装在箩筐中的猪体,放在木板上,拿起尖刀,三两下就把猪骨头和猪肉分离开来,漂漂亮亮的在铺板上摆开,等待顾客前来光顾。以前上学有篇课文《庖丁解牛》,对于庖丁的技艺,很多同学不相信。我却一点不觉奇怪,因为猪仔行的猪肉师傅,一个个都是“庖丁”,刀法都是游刃有余。

猪肉师傅切割猪肉的技术更是娴熟得炉火纯青,无论客人说要买多少肉,师傅一刀切下去,用秤钩勾起过秤,重量几乎锱铢不差。但师傅通常会再切上小小的不到一钱重的小肉块,添加到客人的肉中,然后用席草一扎,交到客人手中。顾客沾了小小一点便宜,开开心心地离去。

记忆中,那时候卖猪肉,肥肉和瘦肉是搭配出售的,都是一刀切。当时,似乎肥肉反而更受欢迎,人们用肥肉来煎猪油。在客家地区,人们都有食用猪油的传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食油不足,更谈不上食用花生油了。到如今,食用猪油这个传统也依然保存着。

回忆起卖猪肉,有一件事情总让我记忆犹新。隔壁档口一个卖猪肉的人,来自潭江凤坪村。那是一个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地,当地又叫“风吹寨”。听他跟三叔在聊天,他说,他们早上“喝鸡粥”,晚上“吃焖饭”,天天如此。听了我不禁心生羡慕。在回家路上,我忍不住问叔叔,怎么“风吹寨”人的生活这么好?叔叔哈哈大笑,说他是在“说鬼话”。原来因为交通不便,从“风吹寨”到潭江,要步行四个多小时。当地村民来赴圩,必须早出晚归。“喝鸡粥”是指他们在半夜鸡啼时分就出发赴圩。到晚上蚊子乱飞的时候才能回到家,所以是“吃焖(蚊)饭”。客家话里,蚊和焖发音相同。而今想来,依然会为“风吹寨”人的幽默和乐观精神所感动。

每次卖猪肉的同时,还会抽空去买只小猪崽回家养。卖猪仔的市场在猪仔行,离猪肉行也很近。在那里人声鼎沸,猪叫声也是此起彼伏。站在三米之外,几乎无法听清对方在说些什么。所以,在客家话中,就用“猪仔行”来形容环境嘈杂。

每次卖猪肉的时候,都会有人找上门来,说已经帮我们看中了一个很好的猪仔,价钱很相宜,还说可以帮我们提过来。原来是猪仔行的“中人”。“中人”是一个特有的职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纪人”。他们在猪仔行中东奔西窜,寻找客户,然后用其三寸不烂之舌,撮合成交,收取佣金。“中人”的任务,一是促销,帮忙寻找买主;二是帮忙客户选择好的猪崽。原来他跟叔叔交易多了,就熟识了,见了叔叔来卖猪肉,知道叔叔一定会带猪崽回去。依然记得当时中人是怎样描述所选中的猪崽:“红鼻子,短嘴巴”,说这样的猪每天至少可以长半斤肉。

成交之后就收取“中人费”。每单交易,中人费在一角钱。这也算是合理。有一个同学的父亲,就专门从事“中人”职业。活跃在不同的圩场,以此赚取一点费用帮补生活。

大人在卖猪肉,我则另有任务。每次我都提着两斤猪肉,三斤大米去小镇边上一个叫石鼓潭的地方看望大姑婆。实际上是让他们给我们准备午餐。那时候,每家每户粮食是非常短缺的,所以必须自己带米。这可是我最乐意的事情,因为,在姑婆家,表姐阿娇是一个读书人,常常能借到好看的书。这些书总让我爱不释手。她知道我爱书,每有好书,也常会搭信告诉我。在那个年代,要借到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现在的人不太能够想象当时得到一本书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

正如我赴圩是为了看书。不同的人赴圩有不同的目的。每次赴圩,总能见到同个村子里面的人,有些挑着竹篾制品、瓜桃梨李、鸡鸭鹅兔以及如金银花、天门冬之类的中药材等各色物品前来赴圩的。我还见过有人拿着自己纳的鞋底在圩场里出售。赴圩卖猫卖狗也是很多。当时,有一个说法,“养猪不如养兔,养兔没任务”;“养鸡不如养狗,养狗不派购。”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国家征购、派购任务。例如,前面提到的养猪,要上缴60%给公社食品站,这便是征购。每个家庭,每人要完成国家派购的一只“三鸟”(鸡或者鸭、鹅)的任务。也有人因为手头急着钱用,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出售,便拿着家里节省下来的几斤大米来出售。手中揣着小小米袋,逢人就问,要不要大米中午做饭?果然还是可以找到买主。

那时候,街上是没有私营饭店的。唯一的饮食服务公司也属于供销社经营,人们称它“饮食业”。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主要的物资由供销社统筹经营。供销社开设有百货、副食、日杂、农具、布匹和饮食等门市。赴圩的人们,要么在“饮食业”就餐,要么自己带米到一些裁缝店、打铁店之类的地方,搭伙做饭。所以,那些兜售几斤大米的卖主,也总能找到客户。

为什么赴圩人不嫌麻烦自己做饭?原来“饮食业”并非有钱就能够买到食物的。当时吃饭要凭票供应。一碗老鼠粄,要三两粮票两毛钱。有钱没有粮票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就有了这种搭食的现象。这种搭食,通常是几个人合伙,买点肉,买点菜,好生的吃一顿。这在客家话里,称作“打斗四”。店主也会沾一点好处,因此,并不需要给店主付费。

我也曾经在“饮食业”吃过老鼠粄。记得有一次爷爷带我去黄泥塘赴圩。爷爷叫了两碗名叫“老鼠粄”的客家传统美食。(这是一种米制品,因为样子有些像老鼠尾巴而得名)。看着我狼吞虎咽的吃,爷爷把他的那份,舀了一半给我。我问爷爷怎么不吃?爷爷说他不饿。看我没吃饱,爷爷说,我给你去讨一碗汤。没想到,那个卖老鼠粄的伯伯,竟然真的同意了,免费舀了一碗汤,上面还特意加了一点的牛肉碎。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个卖老鼠粄的伯伯叫刘宏仪,他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老鼠粄的香甜也久久不能忘却。只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了他的音信……

留隍圩也去过几次。留隍是潮客汇聚区,主要方言还是潮汕话,交流起来没有那么方便。但留隍圩要比潭江圩繁荣一些,购物的话会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是买猪崽,大都会选择在留隍。但也常碰到不少的麻烦,在留隍圩买猪仔,只能买小猪,不能买大猪。至于大小的具体标准是没有的,只能由市场管理员自由裁量。有一次爷爷买了一头60斤的猪回来养,结果被市场管理员发现,没收了。后来,有人偷偷告诉爷爷,小猪被市场管理员私下宰杀吃掉了,爷爷知道后找他理论。管理员自觉理亏,提出让我们找大队开证明,可以去妥善处理。最后换了一些肉票回来。不打不相识,这个廖姓管理员后来成了熟人。在几十年之后,他仍然会主动谈起此事,并为此尴尬不已。当然这是后话。

赴圩,买卖当然是重头戏,还有相亲见面的。相亲的,媒人总会约他们到某个裁缝点之类的地方见面。简单的交流之后,如果双方都彼此认可,媒人就会问,有没有什么意见啊?如果没有什么意见就炒粄啦!如果双方默认,就一起在店里炒个老鼠粄,双方就算确定恋爱关系了。下来的程序,就是“踏家门”看家风,然后就择日登记结婚了。

时过境迁,如今韩江一河两岸,宽阔的水泥路已经修通,韩江河上一座座大桥飞架东西,无论是高陂、潭江还是留隍,城市化的步伐越走越开,当年熙熙攘攘的古镇小街,已经淹没在钻天凌云的高楼大厦之中了。特别是近几年来,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甚至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韩江边上的圩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昔日赴圩场景仍深深地烙在一代人的记忆之中,无法忘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江源山歌(4首)
小猪仔按头买,二三十斤每头一千五,年底猪肉会降价吗
【解密】潮州历史上的第三只鉎牛和一个美丽的传说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锁猴养猪、杀猪记
卢旭升 | 杀年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