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岷州

李开银

西部边城,岷县,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奇”书,读得久了,才会品出她的真味来,多彩敦厚、纯香绵长的地域风情,会让用心品读她的人暗自称奇、留恋不舍。

对普通人来说,谈起岷县,如同面对着中国的几千个县一样,大多是陌生的,最多联想到地处定西,是“苦瘠甲于天下”的黄土旱塬。一旦走进,就会对自己的主观偏差生出惭愧。藏身于高原山地接壤地带的大山深处的她,境内山岭连绵、河流纵横、草原起伏、植被丰茂,与陇中旱区是那么的不同。

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就是这个地方最好的名片,也是解读这方水土的一把钥匙。走进岷县,定然会惊叹于这里传统美食的独特多样,牛肉糊糊、岷县点心、岷县腊肉、洋芋酿皮、姜汤粉鱼、黄酒泡馍、油馍馍、花糕等,独具特色、琳琅满目,让美食达人香溢唇齿、赞不绝口。这里的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岷州花儿,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巴当舞、青苗会,一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42项之多,在全省都是少有的。一年四季,花儿会、九宫八卦灯会、迎湫神等各类民俗活动在各乡镇接连不绝,滋养着民众的精神生活。

一方水土,长养一类作物。这里,地理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变,是瞬时极端天气的沃土,十里不同天、一时几重景的现象较为普遍,冰雹、暴雨、霜冻等“灾害”频发多发。在环境的强刺激下,这里的农作物,不仅特色突出,而且优质高产,中药材、猫尾草、黄芪蜜……都是国内“特中特”“优中优”的宝贝,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支撑着全县人民的经济生活。

特别是岷县产的当归,质量最优、产量最大,自古就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的美誉。国医大师金世元凡谈道地药材,必提岷归。当归能调气养血,使血气各有所归,古书记载,妇人漏下绝子,煮饮之,子归,被誉为“妇科要药”“血家圣药”,在中医药中应用十分广泛,素有“十方九归”的说法,千百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1500多年前,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从野外带回这株香气馥郁的草本植物,开始在田间栽培,逐渐驯为家种,绵延千年。今天,岷县民众依旧围着这味药过生活,把当归侍弄得无比娇贵,从留种、收籽、栽秧、采收、加工要历经三、四年,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要精心侍弄,丝毫不敢马虎。一旦哪个环节心没有操到,当年就会减产或绝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算是“耽”了。岷县当归传统加工生产技艺被认定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连学界专家也承认,当归的人工种植技术是岷县老百姓自己摸索出来的。

“岷县即当归,当归即岷县;岷县人即当归人,当归人即岷县人。”一位资深药农人的话,一语道出岷县人都有一个“当归魂”。

这里的许多人,从出生到离去,一辈子都在服侍着这味药,为它起早贪黑,为它栉风沐雨,为它牵肠挂肚,一生的喜怒哀乐离不开这一味香气馥郁的药草。在这里,分不清是当归服务于岷县人,还是岷县人围着当归过。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与其说人类驯化了小麦,还不如说是小麦驯化了人类。岷县产中药材238种,大面积种植的有当归、黄芪、党参,当地老百姓唯一把当归称作“药”,常常说今年“药”种了多少亩,黄芪种了多少亩,党参种了多少亩。三大药材中数当归最难种,最容易“耽”。但对岷县人来说,不管土地丰歉、市场涨跌,种当归,都是笃定的,把当归种上,把当归种够仿佛心才能安。别的产区种当归的人,一遇行市低迷无利可图,往往就弃当归而去,另谋出路。在岷县,当归的地位是神圣的。

 生于斯,长于斯。在这千年药乡,药农人是幸福的,又是无比艰辛的,药乡人生是一曲交响乐。相比于普通产粮区的粮农人,药农人更为辛苦,一年四季都要围着几味“药”来转。春天下苗,夏天锄草松土管护,秋天采挖,冬天加工,期间还要留种、育苗、储藏、销售,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没有一点农闲的时候。不像是北方的普通农民,还能窝冬休整,过上搂着老婆孩子热坑头的惬意日子。到了秋冬季节,药农人要把一亩亩药材从地里挖出来,又一蒌蒌的从山上背到家里,一个冬季,或就着太阳坐在庭院,或围在屋内火炉旁,对收获的药材进行修剪、分等、整理,当地叫“剪药”,行内叫初加工。到了冬季,岷县的一条条干涸的沟道、河床,就成了当归、黄芪、党参的天下,当归、黄芪成片成片平铺在河床上,党参挂在一排排铁架上,药农人们扎起帐篷,驻扎在河滩上,集中分拣晾晒药材,场面蔚为壮观,是千年药乡的一大景观。

上天把人安排在一个地方,就必须得给人提供食物。在岷县,为什么是当归,为什么是中药材。药农人告诉我,岷县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方,特别是到七八月间开镰收割的时节,冰雹也会如期而至,有时还会持续一周,让种粮食的农人们颗粒无收。地上的不行,咱就种地下的。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经过多年发展,全县117万亩耕地,三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就达60万亩,中药材也成了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今天,岷县大地正在发起消灭贫困的最后总攻,中药材、蜂、猫尾草是产业扶贫三大宝,地方政府更是把保护岷归、发展岷归产业作为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历史责任,确立了“道地、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在全县全域推进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严禁禁限用农药非法使用,发展农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产业体系,把分散的小农经济变为组织起来的现代农业,把只会地里刨的传统农民变成有资产、有股金、有技能、有保障的新型职业农民,一场深刻的山乡巨变正在岷州大地上演,千百年来存在的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将在这一代人手里得到历史性的解决。
    战天斗地最豪情,越是艰险越向前。先秦时代,这里就进入秦国版图,长期羌藏回汉杂居,旱码头的通商繁盛,让这里的人们,既有老秦人的粗砺、豪侠、倔强的品性,也不乏精明和开放的灵动,特别是英雄主义情节至为深厚。1936年秋,红二、四方面军经过岷县,休整50余天,这里竟有3000子弟参加了红军,捐献了30万斤粮食。在“5·12”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7·22”岷漳地震灾害应急抢险中,全县人民奋勇抗灾,抢抓机遇,重建家园,乡村民居、卫生院、学校及道路全面翻新,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创造了以岷县为主的“7·22”地震应急抢险“甘肃模式”、“岷县精神”,在全国予以推广,并被列入美国哈佛大学防灾减灾辅助教材。在历史的长河中,修建秦长城、引洮工程、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做强中药材主导产业,培育蜂、草新兴产业,电商异军突起……,以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防控,都能见到岷县人的硬核表现。在大灾大难面前,在大事难事当中,最能激发岷县人奋勇拼搏的激情和血性,最能彰显他们善打硬仗的群体风骨,战“役”战“贫”给了他们释放力量的最美舞台。

岷县之幸,还有一群长年默默耕耘、执着守护其精神家园的文艺工作者,民间文艺群体庞大,文艺创作兴旺,出版、发表各类文艺作品之多,在陇中地区首屈一指。仅中作协会员就有6人,中书协会员就有4人。地方文学期刊以《岷州文学》《岷阳诗词》等为代表的民间刊物品位不俗,在陇原乃至国内都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几十年来不间断默默耕耘,春种秋收,带动和发展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诗人、作家,在全国文艺行业内可圈可点。尤其包容冰、贾学辉等一批执着坚守的诗人、作家,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秉笔执书、修史记录,让多彩岷县更加熠熠生辉。

1946年夏天,作家丁玲参加河北怀来、涿鹿的土改,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优秀作品,给人们展显了农村土改的情景。上世纪50年代初,作家柳青辞去《中国青年报》编委、长安县县委副书记等职务,扎根长安县皇甫村14年,十几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完成了史诗《创业史》,记录了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追求幸福的生活状态。

今天,在岷州大地上,岷县人民正在进行消除贫困、振兴乡村的伟大实践,广大乡村正在发生深刻巨变,拥有采掘不尽的宝藏,是文艺创作的富矿。当下的岷州文艺工作者,正处在创作伟大作品的历史机遇和丰富沃土。当文艺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与时代的实践者相结合,就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这方土地的精品力作,相信容冰、学辉他们早已看到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来到岷县,一年多了,愈觉得,读懂岷州绝非易事,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但我觉得是值得的、必要的。只要潜下心,耐心认真去品味,如果读懂了脚下的这片热土,也就读懂了岷州的内涵,我想,便会获得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李开银,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处处长,中共岷县县委副书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种道地药材,变“小产地”为“主产区”
定西十大特产排行榜
【经典整理】甘肃省中药材分布区域与生产指导目录
甘肃谓源:会川寻当归、田家河采药记
突然猛涨!有人开车10多个小时连夜抢货!网友懵了:比黄金还贵?
千年药乡药材普降50% 为何药贱伤农屡见不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