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日新教授“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学术思想指导热敏灸在肿瘤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黄仙保1,陈彦奇2,谢丁一1*,指导:陈日新1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陈日新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热敏灸创始人[1-2],针对目前临床疾病谱的中医证候特点,提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学术思想。“阳常不足”是指患者常处于阳气不足或阳气亏虚的状态,“阴常有余”是指阴邪(寒湿痰瘀)为病的普遍性,两者常形成阳虚生阴邪、阴邪伤阳气的病理循环。







近年来,陈教授“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学术思想指导热敏灸治疗肿瘤晚期患者取得了显著疗效,明显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时间。笔者从“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中医证候普遍性及其成因、中医经典与古代文献对肿瘤发病的认识、肿瘤晚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热敏灸在肿瘤康复中的临床应用4个方面,对陈教授“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学术思想指导热敏灸在肿瘤康复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1  “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中医证候普遍性及其成因







溯源中医经典医籍,古代著名医家十分重视阳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即强调寿命长短与阳气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说明《黄帝内经》主张“阳主阴从”的思想。医圣张仲景深谙《黄帝内经》重阳之理,在其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处处注意顾护人体阳气,因而书中非常注重温阳扶正之法,故应用干姜、附子、肉桂等温热补阳药物的频率较高。宋代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中明确提出:“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即于未生病之时,常灸强壮穴位可以温补阳气,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则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倡导补阴养阴之法,使元明时期滋阴治法蓬勃发展,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明代医家张介宾虽然早年推崇朱丹溪滋阴学说,晚年却受薛己等温补学派的学术思想影响,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体会,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提出人体“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针对当时滋阴派“苦寒伤人”之弊,极力反对丹溪“阳常有余”之说,提出“阳常不足”理论,主张治病要“扶阳抑阴”,注重温补之法,强调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伤阳损阳的机会明显增加,加速了机体阳气耗损,故现代人以阳气不足或阳气亏虚为多见。因而,人体阴阳有余、不足发生了较大偏颇,导致现代疾病谱的中医证候特点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水果、冰镇冷饮,严重损伤脾胃阳气;空调的广泛使用导致寒邪直入肌肤、腠理、筋脉、骨节,甚至侵犯五脏六腑,乃成沉疴顽疾;房事不节则肾精亏虚,精亏则阳气不固,导致肾阳亏损;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欲望与烦恼不断增多,且习惯于长期熬夜,常常处于过度劳倦状态,久而久之耗损真阳,导致阳气慢性亏损,而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又导致阳气无力入阴,容易造成失眠,导致阳不归根,加速阳气的耗损。此外,不当地使用药物也是伤阳耗阳的重要原因,如抗生素性属寒凉,滥用抗生素则伤阳损阳;长期使用激素则透支肾阳;许多化学药物性属苦寒,长期使用必伤阳伐正;近年来滥用苦寒清热中药颇为盛行,若长期误用清热养阴药则大伤阳气。







机体阳气虚衰,则阴寒内盛;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津液则化湿,湿聚则成痰;阳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则内停。寒有收引、凝滞之性,可使气机收敛,易致气血运行不利,经脉闭塞不通;湿邪有重浊、黏滞之性,易与其他病邪相兼,如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等,其致病广泛,缠绵难除;痰邪有黏滞、流动、变化无端之性,痰多夹瘀,痰生百病;寒湿痰瘀凝结,缠绵难除,严重阻塞经络,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若发病日久,则形成有形之阴邪,甚至伴有形态学改变,常常形成各种迁延难愈的慢性疾病。







综上所述,现代人的诸多不良生活方式使阳虚之证多见,而阳虚生阴邪,阴邪伤阳气,加之正邪交争必耗阳,而阳虚又复生阴邪,从而形成阳愈虚、阴愈盛的恶性循环,故疾病迁延难除、日久病位渐深、病机复杂,这就是现代疾病谱中沉疴痼疾、慢性病高发的重要原因。故陈日新教授提出现代疾病谱中医证候普遍呈现“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特点。




2  中医经典与古代文献对肿瘤发病的认识




肿瘤属中医学“癥瘕”“积聚””痰核”“痈疮”“肿毒”“石瘕”“肠覃”“痞气”“失荣”“乳岩”等范畴。《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亦云:“正气虚则成岩。”故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而寒凝瘀滞等阴邪则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如《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3  肿瘤晚期的中医证候特点




肿瘤晚期患者由于病程日久,正邪交争,其机体阳气加速虚损,导致寒湿痰瘀等阴邪进一步增加,而阴邪又伤阳气,从而出现邪愈盛、正愈虚的恶性循环。如肿瘤患者晚期精气神日益衰弱,临床常见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状,肿瘤患者手术后伐伤正气,亦常表现为全身乏力、四肢厥冷等症状,均是阳气虚衰的表现;化、放疗后脾胃虚弱、功能紊乱为脾胃阳虚,寒湿困脾,或湿遏热伏,中焦升降失常所致;化、放疗后骨髓抑制,白细胞低属中医正气大伤,脾肾两虚;癌性疼痛多由于肿瘤患者病程日久、寒湿瘀虚夹杂,经络不通或经络不荣所致;肝癌、肺癌晚期患者脾肾阳虚、三焦水道不利,水液潴留,积为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肿瘤晚期患者阳气亏虚,肠道传导无力,或阴血不足,肠道濡润失养,常出现便秘。







由此可见,肿瘤晚期患者无论是自身病理发展结局,还是其并发症,术后、化疗、放疗后的不良反应,均普遍表现为一派阳虚阴盛的证候特点,故肿瘤晚期患者中医证候均表现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特点。




4  热敏灸在肿瘤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热敏灸[3-6]具有温补阳气、芳香化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正契合肿瘤晚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中医证候特点,对促进肿瘤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时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4.1  热敏灸治疗肿瘤的适应证




凡肿瘤患者证属虚(阳虚、气虚)、寒、湿、痰、瘀者,均是热敏灸的适应证。目前临床中热敏灸治疗肿瘤的主要适应证为以下6个方面。







(1)化疗、放疗后脾胃功能紊乱:热敏灸温补脾阳、温运脾胃、温化寒湿,对改善化疗、放疗后因脾胃阳虚、寒湿困脾所致的胃肠不良反应具有独特优势。







(2)化疗、放疗后骨髓抑制与白细胞降低:热敏灸温补脾肾阳气,扶正固本,能有效改善化疗、放疗后因脾肾阳虚所致的骨髓抑制,尤其于化疗、放疗前预处理,疗效可靠。







(3)癌性虚乏:热敏灸通过对热敏态的强壮腧穴施灸激发正气,能显著提升晚期肿瘤患者精气神,改善癌性虚乏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癌性疼痛:热敏灸温补阳气、温经散寒、芳香化湿、活血通络,对于因寒湿瘀虚夹杂、经络不荣、经络不通所致的非机械性压迫的癌性疼痛有较好疗效。







(5)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热敏灸能温补督任、通利三焦、温阳利水,对晚期肿瘤患者因脾肾阳虚、三焦水道不利,水液潴留导致的中量以下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疗效显著。







(6)便秘:热敏灸能温补阳气,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有效改善肿瘤晚期患者阳气亏虚引起的便秘症状。




4.2  热敏灸治疗肿瘤的适用人群筛选




肿瘤患者是否适合热敏灸治疗,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判定。







(1)依据穴位状态判定:通过灸感法探查相关腧穴,如果探及热敏腧穴,表明机体释放了需要艾热刺激的信号,则适宜热敏灸治疗;如果未探及相关热敏腧穴,则表明机体尚未发出需要艾热刺激的信息,目前不适宜热敏灸治疗。因此,灸感法为筛选热敏灸治疗肿瘤的适用人群提供了个体化标准。







(2)依据机能状态判定:热敏灸通过激发机体经气感传,促使气至病所,充分调动机体自身抗病机能而发挥治疗效应。机体整体经气越强,潜在机能储备良好,则热敏灸治疗效应越好;如果机体整体经气极度衰弱,潜在机能储备衰竭,则热敏灸治疗效应较差。如肿瘤晚期多脏器衰竭患者,由于机体潜在机能衰竭,热敏灸调节效应不可能超越机体的自身抗病潜能,故不能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因而,多脏器衰竭肿瘤患者不适宜热敏灸治疗。







(3)依据热敏灸感的表达判定:如果肿瘤患者不能正确表达灸感,则无法判断机体相关腧穴是否发生热敏,因此不适宜热敏灸治疗。







4.3  热敏灸与现代治疗方法相结合在肿瘤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热敏灸治疗肿瘤是基于温补阳气、温经散寒、芳香化湿、活血化瘀等作用,通过内源性调动机体自身抗病机能,提升患者免疫力,改善机体内环境,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的,故热敏灸促进肿瘤康复不是以直接消灭肿瘤细胞为目的,而是以人瘤和谐共存的高质量生活为目标。因而,要进一步达到消瘤的治疗目的,热敏灸要与化疗、放疗、手术等现代治疗方法配合使用。热敏灸既可作为化疗、放疗及手术前的预处理,也可作为化疗、放疗及手术后提升患者精气神、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治疗手段。







化疗、放疗前行热敏灸预处理,可提高肿瘤患者机体自身调节系统的品质,从而起到减轻放疗、化疗后骨髓抑制及预防胃肠不良反应等作用;术前行热敏灸预处理,可提高机体的抗干扰能力,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如减轻术后疼痛、虚乏等症状。化疗、放疗及术后行热敏灸干预,可提升肿瘤患者精气神,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时间。




5  典型案例




病案1:患者,女,77岁。初诊时间:2017年6月4日。主诉:胸闷喘憋3月余,加重1周。现病史:2017年2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喘憋,劳累后尤甚,咳嗽咳痰,神疲乏力,经口服止咳药物(具体不详)无明显缓解,遂于2017年3月2日至当地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入院期间胸部CT示:左下肺占位,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行穿刺病理活检提示肺腺癌。由于患者拒绝放化疗治疗,故予以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咳嗽稍缓解后出院。近1周来自觉胸闷、喘憋症状持续加重,经人介绍到我院热敏灸门诊求治,遂收入住院治疗。刻下症:胸闷、喘憋,动则尤甚,怕冷、汗少,全身乏力,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进食后恶心呕吐,纳眠差,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胸部彩超示: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最大积液深度10.8 cm)。西医诊断:肺腺癌,胸腔积液;中医诊断:肺癌病(肺脾肾阳虚型),悬饮。行胸腔穿刺抽取积液,但因积液黏稠,未抽取成功,遂行热敏灸保守治疗。治则为温阳行气利水。于中脘、关元、水分、中极、膻中穴区探及热敏腧穴,当温和灸中脘、关元、水分、中极等穴区时,患者均感觉热流徐徐透至腹腔,渐渐透至腰部;当温和灸膻中穴区时,患者感觉热流明显透至胸腔,而后渐渐渗透至背部。以上热敏腧穴分为2组,一组为膻中、中脘、关元,另一组为水分、中极,每次选取1组穴位,交替进行热敏灸治疗,每次施灸约60 min,每日艾灸1次。施灸过程中患者感觉全身微微汗出,施灸后第2天开始出现腹泻,大便水样,每日3~4次,但腹泻后未有不适,相反全身轻松,持续腹泻1周后自行停止,且每日出汗量逐渐增多。连续治疗10 d后,患者自觉全身乏力、胸闷、喘憋较前好转,进食后恶心呕吐减少,怕冷减轻,复查胸部彩超示:左侧胸腔积液(最大积液深度8.2 cm)。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10 d后,患者无明显胸闷、喘憋,全身乏力明显好转,进食后偶有恶心呕吐,食欲、睡眠均较前好转,复查胸部彩超示:左侧胸腔中量积液(最大积液深度7.6 cm)。又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10 d后,复查胸部彩超示:左侧胸腔积液(最大积液深度6.6 cm)。经1个月治疗后诸症明显改善,遂出院,出院后嘱家属按上法继续为其施灸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疗效稳定。







按语:本案由肺腺癌所致的胸腔积液属中医学“悬饮”“痰饮”等范畴,为正虚邪陷,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三焦水道壅塞不通,津液代谢失常而停于胸胁为患,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说明水液代谢障碍与阳虚体寒有密切关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见痰饮为寒邪属阴,理当温药化之。《丹溪心法》则明确提出:“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故治疗痰饮应当以温阳行气利水为治则。







本案采用热敏灸治疗,探及中脘、关元、水分、中极、膻中等热敏腧穴,施灸过程激发热敏灸感,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自身调节功能,达到温阳行气利水的功效,使胸腔积液量较前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日常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后续随访病情稳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由本案可见,热敏灸具有温阳利水的作用,对晚期肿瘤患者因肺脾肾阳虚、三焦水道不利,水液潴留导致的中量以下胸腔积液疗效显著。







病案2:患者,女,42岁。初诊时间:2018年2月11日。主诉: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伴全身乏力2 d。现病史:2017年11月25日发现尿液中带有血丝,误以为月经不规律,未就诊。10 d后因下腹坠胀、腰酸腹痛、阴道出血淋漓不尽,自测尿液妊娠试验为阳性,遂到当地诊所就诊,腹部B超提示:宫内见不均匀回声。未抽血检查。2018年1月23日在妇科诊所行清宫术,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宫内凝血中见蜕膜样组织及少数滋养叶细胞。2018年1月28日到北京某中医院就诊,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4 883.00 mU/mL。超声提示:宫内见稍强回声,大小5.3 cm´4.7 cm。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2018年1月30日到北京航空总医院妇科以“滋养细胞疾病”入院治疗,入院时自觉全身乏力、下腹坠胀、腰酸腹痛。超声检查提示:宫内见不均匀回声,范围7.0 cm´6.6 cm´6.0 cm,宫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丰富的血流信号。血β-HCG:16 971.00 mU/mL。于2018年2月1日行宫腔镜下子宫病损切除术,手术中发现病灶深入子宫前壁肌层内,与正常肌层分界不清,经宫腔镜电切术完整取出标本。2018年2月7日医院病理科送病理标本到北京大学医学病理部专家会诊,次日会诊确诊为“绒毛膜癌”。2018年2月9日开始化疗,使用氟尿嘧啶、更生霉素等药物交替化疗8 d,血β-HCG:1 987.00 mU/mL。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办理出院。化疗第2天患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经人介绍遂就诊于本院热敏灸门诊。刻下症:精神疲乏,恶心呕吐,全身乏力,不欲饮食,眠差,小便可,大便稀,舌质淡胖、苔白厚,脉细弱。西医诊断:绒毛膜癌;中医诊断:癥瘕(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型),治则为温补脾肾,温化寒湿。经灸感法探查,在中脘、关元穴区探及热敏腧穴,患者感觉热流徐徐向腹腔深部渗透,每次施灸50~60 min,施灸2 d后恶心、呕吐症状开始缓解,神疲乏力渐渐改善。患者化疗方案为每次住院8 d行1个疗程化疗后出院,在家休息21 d后又继续入院接受下一疗程化疗。患者化疗后在家休息期间一直坚持做热敏灸,经治疗后,化疗期间白细胞计数稳步上升,β-HCG持续下降。其白细胞数值变化如下:2018年2月3日(化疗前)白细胞为4.6´109/L;2018年2月18日(第1疗程化疗结束)白细胞为5.4´109/L;2018年3月8日白细胞为5.8´109/L;2018年3月13日(第2疗程化疗期间)白细胞为6.6´109/L;2018年4月8日白细胞为7.5´109/L;2018年4月17日(第3疗程化疗结束)白细胞为6.7´109/L;2018年5月14日白细胞为6.7´109/L;2018年5月19日(第4疗程化疗结束)白细胞为9.1´109/L。2018年4月18日β-HCG示:0.98 mU/L。







按照既定治疗方案本计划制定6~9个疗程的化疗,但由于患者坚持热敏灸治疗,化疗期间白细胞尚无明显影响,且血β-HCG值恢复正常,故患者只做了4个疗程化疗便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提前结束化疗治疗。







按语:脾胃功能紊乱和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后常见的不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脾胃功能紊乱系由放疗后脾胃正虚,寒湿困脾,或湿遏热伏,中焦升降失常所致。化疗后白细胞低属中医正气大伤,由脾肾两虚所致。







本案通过悬灸中脘、关元等热敏穴位,起到了温补脾肾阳气、温运脾胃、温化寒湿的作用,显著改善了患者化疗后脾胃功能紊乱诸症,且经过化疗前热敏灸预处理,对预防化疗后白细胞降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本案可见,热敏灸具有温补脾肾阳气、扶正固本的作用,对改善化疗、放疗后因脾胃阳虚、寒湿困脾所致的胃肠不良反应具有独特优势。且化疗、放疗前行热敏灸预处理,能有效减轻骨髓抑制,预防白细胞降低。(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20年第一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肿瘤最怕艾灸?一灸补阳、二灸化阴、三灸强免疫,肿瘤自然消
李可老中医的一句话就救了无数肿瘤患者
针灸—预防和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
王敦仁:中医治肿瘤,首当护肾脾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续】
潜阳封髓丹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