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返校园 ·〥 |70年代中期的复旦老照片
userphoto

2023.04.25 湖南

关注


茉莉花 音乐: 中央民族乐团 - 百年经典

第五期 重返校园 :本期展示的是70年代中期复旦劳动生活学习的照片。我们同时简要介绍了六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以了解这批照片背后的故事。同时我们还新开了一个 读者来信 栏目。


(校园里荒废的游泳池)


(学校附近的五角场











(室友Shen YuanShan)

(上海周边的公社)

(复旦老师带领留学生结束农场劳动学习时的欢送会)

 

 

后记:

Michael .T. Rank,背后的书架上有《水浒传》英译版,床上的画像为列宁

Michael .T. Rank, 1950年生于英国伦敦,于2014年因癌症去世,享年67岁 [1]。他在1972年结束剑桥唐宁学院的中文学习后,于1974年作为英国文化协会第一批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第一年他就学于北京大学,第二年转入复旦大学,以上照片皆为其在复旦学习生活期间(1975-1976)拍摄。

在具体谈论本期校园照片之前,我们先要对六七十年代西方世界的整个时代氛围作一点简要描述。古人云,知己,知彼,而在跨文化接触当中,我们还必须知彼之知己,亦即还需了解对方知道我们什么程度以及如何想象我们,方如此才能对这些照片所反映的拍摄意识有所了解。

对于青少年在60-70年代度过的Michael Rank这一代的西方青年,彼时正是世界各地处处发声反抗旧世界体系的动乱岁月。历时长达20年(1955-1975)的越南战争让一面以西方道德权威自居,一面又在越南犯下滔天罪行的美国深受全世界人民质疑。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全力发展政经的欧洲渐渐进入经济增速变缓的局面,无止境的消费主义,缺乏人文关怀的技术官僚体系,一成不变的文化氛围,实用主义的大学教育,让许多年轻人、知识分子,还有工人开始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提出质疑,许多西欧国家陷入一场意义危机。

世界各地的反殖民解放斗争,以及美国从50年代便持续进行的反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造就了人们关心个体权利与个人生命价值的时代节奏。为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及公民权利等积极活动的新左翼运动,还有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穿着喜好等各方面对西方年轻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嬉皮士文化 [2],种种反对现有制度,追求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新道路的愿望在当时西方各国此起彼伏地喧嚣着。1968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法国五月风暴,则更是那个骚乱的时代里影响最为深远的符号性事件 [3]。

 

Edgar Snow之墓,Michael Rank 1975年拍摄于北京大学)

而与此同时,在一些当时探访过中国的西方人眼里不同于消费主义畅行,到处充斥着污染、卖淫和广告等各种恶习的西方,遥远的中国正呈现出一种与消费社会相反的模式,看起来简朴而纯净。六十年代中期,Edgar Snow在三十年代到访延安时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 [4,5] 在欧洲再次大量出版发行,而中国政府自五十年代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外国读者的政治理论期刊,也在当时得到许多西方左派知识分子的认真对待 [6,7],当时西方知识文化界产生了一股围绕着中国的政治文化潮流。另一方面,在流行文化界,倡导批评中产阶级价值观,拥护宗教与文化多样性的嬉皮士文化,又尤其特别着迷于东方哲学(Eastern philosophy)和亚洲的精神观念(Asian spiritual concepts),唐代禅宗诗人寒山在当时成为嬉皮士们追崇的精神榜样 [7]。可以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在当时的西方人眼里,由于其不同于消费主义盛行的西方,又不同于教条官僚的苏共,同时又继承着古老的东方文明,便同时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呈现出独特而神秘的魅力。

(当时在北京大学学习的英国留学生,左一为Michael Rank。长发、大胡子、衣着色彩鲜艳及不寻常,是嬉皮士的标志之一)

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一定程度上地对外开放,但当时能来中国的外国人仍然十分少。所谓物以稀为贵,法国昂热大学历史学教授François Hourmant在 Les Années Mao en France 一书中提到,当时能受邀前往中国的人往往感受到一种自豪感,这种带有先锋味道的旅行,让他们感到自己属于一个被选中的贵族。

在当时,能去中国就类似于属于某个精英阶层,回来后当然也可以写下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但其中很多人都有个人利益的考量,因为去中国就意味着或许能带来引起轰动的新闻效果,或者可以写书,写文章,这些都是中国行可以带来的结果,利用法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和热情为自己谋得些好处,可能是象征性的,也可能是物质方面的。”

了解以上背景,我们便能一定程度上地去想象Michael Rank及其同批留学生当时来到中国,是带着怎样的想象与视角,去观看这个与发达工业国家在物质层面上有巨大差距的农业国家。 

我们看到,这批留学生穿着当时中国人都穿的灰蓝中山装,十分入乡随俗。而这些我们现在看来过时且并不怎么美观的衣服,在他们当时眼里则是一种前卫思想的象征,包括他们下乡劳动,女生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挑砖,这都是符合当时西方年轻人对精致虚伪的消费主义社会的厌恶,践行嬉皮士追求流浪(此刻处于异国)的公社生活,以及实践女权主义理念。真正的与一种劳动的、人民的、朴素的生活打交道——而非口头上的生活。

(上海外滩,Michael Rank 拍摄于1976)

虽然我们并不能确定当时这些年轻人是否是真的在严肃地把手头上干的事情与这些宏大的理论框架联系在一起,以作为自己对乌托邦、反压迫、反物质主义理想实践。显然做这些事,是符合当时西方年轻人舆论氛围里所塑造的那些价值倾向的。简而言之,至少他们正过着一种在年轻人眼里看来非常的生活。

正是因为这种生活在他们眼里看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具有实际意义感的生活。所以在这些照片里,我们感受到一种带有日常审美心情的镜头意识,那灰蓝色水面下躺着的乳白色泳池观察台,刚下过雨而稍有泥泞的五角场街道,阴天清晨里安静的校门,神态安定自如的人的脸,还有在青田里劳作的妇女们,以及猪圈。这些场景被安静欣赏着,而不是以匆忙的心情去对那些从未见过的(亦或家乡人见了必定十分惊奇的)异国情调元素进行收集——这对异国旅行者来说常常是很大的诱惑。生活先于摄影没有对这种生活本身的肯定与热情,我们就没有机会看到这些也许在当时看来十分平庸的场景。

(上海南京路,Michael Rank 拍摄于1976)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照片没有如今西方媒体常带有的那种不怀好意的镜头意识,是因为这批学生在踏上这个国家之前,当时的西方大众媒体(以及知识界)已经预先对红色中国进行了一种特定的正向描述——这种特定的正向描述是当时西方社会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危机的急切担忧而必要去塑造出来的革命样板。正是因为在踏上这个国家之前,他们的脑海里已经被预先带有了这样的正面印象,所以他们才会带着一种欣赏的、好奇的(而非猎奇),审美式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一切。而进入80年代后,由于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增加从而缓解了当时西方消费社会危机,同时有关工业增长,环境破坏以及妇女权益等新的议题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事情后 [3],西方舆论中对中国的这种欣赏的,或者说平等的眼光,才渐渐隐去了。

  

让我们最后再回到照片中的校园生活吧!照片里的校园看起来静悄悄的,游泳池似乎也荒废了,学校里的学生似乎也很少看到,不过仅有的几张照片还是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学生似乎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篆刻、包混沌、以及劳动)。当然,这些远道而来的留学生的生活看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并且确实有那么种反抗旧世界,拒绝循规蹈矩,潇洒不羁的理想味道。

(复旦宿舍,Michael Rank 拍摄于1976)

只是,和这些成长于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着优渥生活的西方大学生不同,当时欧洲与北美正面临大学扩招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大学精英化色彩越来越淡,大学学位越来越不值钱,经济增速变缓导致就业机会变少,年轻人们为读了大学后仍然感到迷茫而痛苦,因而不得不通过各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来寻求意义感的同时;中国的年轻人,却处于极度需要教育机会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困境之中。当时,高考已经停止近十年了,而在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仍然有许多保持着阅读习惯、保持着思考的年轻人正散落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里,等待着他们也不知道在等待着的什么东西。

就在Michael Rank拍完这批照片的后一年,也就是1977年,停止十年的高考恢复了。大学校园也就来到了下一个时代,迎接着那批我们称之为“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群体!

(复旦新闻系80级女生宿舍  

 

参考文献:

[1]Michael Rank 讣告: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17/aug/22/michael-rank-obituary
[2]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J].美国研究,1988(04):95-112+5.
[3]Knud Andresen,吕澍.西方的“1968”:学生运动的起源、过程和后果[J].史林,2012(05):160-165+191.
[4]史景迁.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pp.246-254.
[5]蔡丰喆.经典的知识再生产:西方对斯诺红色中国书写的认知及其知识系谱[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08):5-21+126.
[6]颜芳.“毛主义与西方理论——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17,39(02):1-4.
[7]蒋洪生.法国的毛主义运动:五月风暴及其后[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06):12-29.
[8]任媛. 中国儒佛道思想在20世纪美国文坛的传播与接受——一个历史与文化的巡礼[D]. 天津:南开大学,2009. pp.140-205.

读者

来信

店霞:

    重返校园的老照片系列好棒!(4-18 )

    啊呜,想看更多新世纪之前的照片 (5-1)

回复:

    我们也在继续尽力搜集,感谢您的关注。也希望您多拍照片,成为以后人们回忆的对象。

往期回顾:


重返校园|共话任曙林的《八十年代中学生》

顾铮|耐看的平淡:任曙林 《中学生》的摄影反叛

重返校园|在复旦生活的老照片

重返校园|在复旦生活的老照片之90年代末


在复旦生活的老照片|新千年的手机摄影

我们继续欢迎所有曾经以及现在在复旦学习生活的师生向我们投稿你曾经拍下的在复旦学习生活的照片,我们将会择选登载于之后的推送之中。 

征稿邮箱:fudanysx@163.com

欢迎各位留下您观看本期校园照片的感想,发送至我们公众号,我们将择选采纳于下期推送的 读者来信栏目。

策划、文案:李飞

  复旦研究生摄影社团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轻一代
CHT新生特辑丨“旦行前路”新生定向来啦~
丘峰散文欣赏‖那年,我穿“皮鞋”进复旦【推荐】
一位永不放弃的年轻人~生命的旅程
复旦附中456
什么是嬉皮士和雅皮士? - 英语资料下载及其他 - 大家论坛 - Powered by 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