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徽因是如何被富养的

  许是倾城之貌,早就许了时间的几抹光阴,

  那嬉笑,或是哀愁,

  伴随着清风间游走的才华,

  被人时常谈论,也随着远处的云朵诉说。

  泛黄的书页内,记着她的名字——林徽因,

  笔墨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位远去的民国才女,

  她的天赋惹了多少人去羡煞;

  一代建筑大家,

  她的成就又惊叹了多少同辈和后人。

  从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创作,

  到景泰蓝工艺的抢救;

  从一处处古建筑的亲自考察,

  到现代建筑理论的起步与完善。

  ……

  一代女子典范,如花儿般在祖国土地上盛开与长眠,

  她是我们“熟知”的林徽因,

  也是我们“不知”的林徽因。

  壹 早慧

  

  一幅幅俊美的山水之画,

  一段段讲不完的动人故事,

  当时间回转到1904年的6月10日 ,

  在杭州这片充满灵韵的土地上,

  一个小女孩诞生的哭声打破了这世界上的些许沉静。

  取《诗经·大雅》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寓意,

  祖父为她取名为“徽音”。

  一生的聪慧与才情,仿佛从这一天就牵定了缘分,

  她,就是后来的林徽因。

  在那个大家族林立的时代,

  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尤其像林家这样的名门望族,

  一家之长就是整个家族文化的源头与根脉,

  从一定程度上说,祖父林孝恂是林徽因看到的第一个世界。

  

  清末民初,时代风雨飘摇,

  和很多传统士绅阶级一样,家世显赫的林孝恂,

  也经历了由兴而衰的转变。

  而与很多人不一样的是,

  他思想中有着很大胆的一面,开明且创新,

  从清贫的“教书先生”身份中渐渐走出后,

  以革新的思想,于政界寻得了发展之路。

  他从不拘泥于陈法,大胆设立林家私塾,

  以平等、自由、新派的理论培育林家后辈。

  就是在这样“旧”与“新”的家庭中成长,

  林徽因在一出生后就受中西结合思想的熏陶,

  不仅散发着浓郁的诗书之气,

  更在视角的开拓上,先于众人一步。

  

  8岁的林徽因和姐妹们合影

  本身就天资聪颖的林徽因,在祖父的庭院中渐渐成长着,

  享受着大户人家子女们优渥的生活条件,

  也接受了浓郁的文化熏陶与全面的学习教育。

  父亲时常在外,她就是祖父的一个通信员,

  六岁开始代笔为祖父给父亲写家信,

  年龄尚小的林徽因,早已经在心里看到了大大的世界。

  想来林徽因在日后的成长中,

  能在中西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行走,

  并于实践中进行灵活的结合,

  都与她早年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如果说,天赋异禀是她从出生就具备的一张王牌,

  那么祖父与家风对她的影响,

  就给这副王牌积攒了更深厚的底蕴,

  有如此的开始,注定了一生当有不凡之成就。

  貮 父亲——林长民

  

  1910年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在杭州 左一为林徽因同母妹妹麟趾 后夭折

  时隔多年过去,提起林长民这个名字,

  也许很多人会说:他是林徽因的父亲,

  而在当时的年代,这响当当的人物,

  则更为当时的大众所熟知。

  在父亲林孝恂的影响下,

  林长民从少年起,就接受着先进的教育,

  那时候的他在林氏私塾中读书,

  受业于饱读诗书的闽中名士林纾,

  获取了最初的西学知识,

  从此,眼中的世界便大大打开,

  具备了开明、自由的前卫思想。

  在新旧交替的社会时代,很多知识分子都有着满腔的抱负,

  希望以一己之力唤醒民众,改良社会,

  在这样的方向中,林长民也有着自身坚定的“梦想”,

  希望可以将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应用到自己的国家中,从而革新政治。

  

  因此,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他,

  放弃了科举考试,跟着外国老师学习世界知识,

  又前往东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

  并成为了留学生中的一位风云人物,

  学成回国后,以“革新”的思想,在政界大展宏图。

  

  林长民书法

  无论是任职北洋政府司法部长,

  还是担纲民国政府初建的秘书处长,

  林长民都怀有一腔的热血,和敢于变革的精神。

  就像他的书法一样刚劲有力。

  林长民对女儿林徽因的影响,

  也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并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日日陪伴在女儿身边,

  但是在普通的慈父情之外,

  他对女儿抱有更大的成长期望,

  且从不因男女性别差别对待。

  尽管一直忙于政事奔波,

  但林长民始终坚持与徽因保持着频繁的书信联络,

  他和女儿分享工作的心得体会,

  也常督促她要明事理,学习之余参与家事。

  

  1912年,林长民在京写给林徽因的书信手稿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那么与孩子成长重要相关的,便是家长的言传与身教。

  在女儿的教育上,

  林长民对徐志摩说过:

  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

  不是容易享的福,

  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

  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可见林长民对林徽因的教育,

  灌注了多少心血,

  而这物质与精神同时富足的家庭环境,

  也成为林徽因一生中的成长优势。

  叁 林家有女初长成

  树叶飞落,流年转动,

  在父亲的培育中,小小的林徽因一点点成长着,

  在她心中,也许会发觉自己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就像这世界是公平的,在聪明的人身上,

  总会多投入一些,

  在林长民的眼中,她的女儿早不是不懂世事的小孩子,

  而是有深度的,和有自我判断力的知性女孩。

  她如此的清爽与聪明,

  像游弋于远处的扁舟,于自己的方向慢慢探寻着前进着。

  从出生地浙江,到迁居上海,又到父亲的工作地北平,

  乃至袁世凯称帝后,再随全家迁居到天津,

  童年时期走过的路,让她开阔了自己的胸怀,

  用不同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的同时,

  也接纳着这个世界。

  祖父去世后能很好的操持家中各类事物,

  亭亭玉立的林家大小姐,也是林家小小的“主心骨”,

  可见幼年时代的林徽因,比其他孩子的起点高了很多,

  她的童年,就是早熟的。

  1916年的林徽因,已经长成为亭亭玉立的曼妙少女,

  在全家定居北京后,

  在父亲的意见下,她迈进了培华女子中学这所贵族学校的大门,

  召唤她的,是越来越多的未知与新奇。

  当时的培华女子中学,以严谨得法的校风而出名,

  原本就非常聪明的林徽因,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日后出色的英语水平也是从此而起步。

  

  1916年 林徽因与表姐妹们身着培华女子中学校服合影 左起为王孟瑜 王次亮 曾语儿 林徽因

  从大户旧宅的天井,

  来到这所讲究新文明的校园,

  她了解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知识,

  特别是英吉利发展的历史;

  接触了多种有趣的西洋乐器,

  学会了一些钢琴的演奏技巧……

  这一切,都让她内心的文化意识愈加丰盈,

  为日后才华的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之,她的眼睛,

  看到了更广、更宽的世界……

  肆 欧洲游历

  

  1920年,在伦敦

  在对女子的教育上,

  流传着“穷养儿、富养女”的说法。

  而对于女儿,怎样算是“富”呢?

  在林徽因成长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富”,

  与物质相关,却也远远超越了物质。

  从1920年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与陪伴下,

  林徽因开始了游历欧洲的行程,

  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

  万吨客轮如一叶扁舟,

  她的梦,也随之起航。

  

  1920年,在轮船上。

  从法国到意大利,从瑞士到德国,

  一处处文化古迹,一座座宏伟的博物馆,

  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家工厂、报馆

  ……

  林徽因都随着父亲一一走过。

  从小就接受中西方教育的林徽因,

  在这一路上,欣赏到了各类建筑参差不同的美,

  当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格映入眼中,

  更深刻的理念也随着内心的根脉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她的视界,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美的审视与架构愈加成熟。

  林长民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

  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

  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

  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

  俾得扩大眼光,

  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受这种熏陶的影响,

  在国际化的视野中,她不断丰满着自己内心思想的羽翼,

  对各类理念融会贯通,

  可谓在在广阔的天地间,逍遥的“驰骋纵横”。

  当时的她,虽然只有十六岁,

  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可谓是父亲身边“翻译”和“秘书”,

  在一些场合与父亲的外国客人娴熟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而当时和林长民往来的中国客人,都是留学剑桥、牛津的佼佼者,

  林徽因在这些人的身上,

  对西方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收获颇丰。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很多时候,林长民也会忙于政事,

  无法时刻陪着林徽因,

  而每当她独处的时候,

  就会经常的依偎在壁炉旁,

  一本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

  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好的成长环境总是与所遇到的人不可分离,

  很多时候,正是身边人那些积极的、乐观的影响,

  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促进着自己不断进步。

  当时林徽因的英国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

  两人亲密无间,喜爱结伴出行。

  林徽因常常和她一起写生、作画。

  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因为那里有画不完的建筑与景致,

  拿着一本书,随意的坐在草坪上,

  感受着皇家教堂的庄严,

  体会着皇家学院散发着的宁静与优雅……

  女房东对建筑的理解加深了林徽因对美、对建筑的认知,

  在与女房东的相处中,她深深感受到了各类建筑的独特魅力,

  感受到了浓厚的艺术情怀,

  也正是这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与了解,

  为林徽因内心萌发的“建筑理想”进行不断的浇灌,

  一颗种子悄然种下,小芽渐渐开始萌发,

  正等待着成为一颗参天大树。

  

  1920年,林徽因在伦敦

  在她结识的朋友中,还有一位医生叫柏烈特,

  柏烈特医生有5个女儿,其中黛丝与林徽因同年,

  一次她们来到海边游泳玩耍,

  黛丝的小妹妹开始用沙子堆城堡,城堡总是塌了又重堆,

  后来她向黛丝喊:“来!工程师,帮帮忙。”

  林徽因好奇了:“为什么叫你工程师?”

  黛丝说:“因为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是要做工程师的。

  也正是这一次的交流,

  林徽因了解到:建筑和盖房子不完全是一回事。

  而黛丝对建筑赤诚的热爱也燃烧着林徽因内心,

  这些,都让她对建筑、艺术的情感更加深厚,

  为她以后在建筑领域大有作为提供了前期的积淀。

  此次漫游欧洲,她见过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建筑不同的事物,

  拥抱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同时在拥抱着她。

  伍 总结

  

  林徽因梁思成的手绘地图

  根叶盘生,年年的四季如往事一样慢慢流转着,

  1955年的4月1日,林徽因随着她纯净的音容与相貌,

  离开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才情几代之聚,明眸如池水而清,

  世人评价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生命的长河中,林徽因走过的路并不算远,

  而在她的身后,却留下了那温暖的文字与优美的诗篇,

  留下了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卓越贡献。

  那个生长于传统家庭的“大小姐”,

  终究没有辜负祖辈父辈的期望,

  没有辜负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

  先人一步的学习着中西方文化与知识,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游历世界、开阔视野,

  终在留学生涯中拾得最初的梦想,

  在建筑学领域倾尽了自己的一生。

  她是成长于那个时代一朵顽强绚丽的花儿,

  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得以良好的浇灌,

  以耀眼的姿态毫无保留的绽放开来,花香四溢。

  生命中62个年头走过,

  文学领域上,被称为“一代才女”的林徽因远去了,

  在中国的建筑事业上,我们的“林先生”也远去了,

  而历史在梳洗过后,,

  林徽因的精神,

  依旧陪伴着那一草、那一木,那一笔、那一页,

  与世长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民国才女林徽因被虱子咬到满身的红包包看她的家教(1)
林家有女初长成 早熟骗走了她的童年——节选自《 林徽因诗传》
才女林徽因,母亲不受宠爱,父亲却为何对她极尽宠爱
林家的女儿:有才情的过去是林徽因,现在是她侄女林璎
林徽因为什么会嫁给梁思成?四点原因看出她的无奈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