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学先驱陈烈生平思想管窥

  陈烈(1012-1087年),字季慈,号季甫,原籍长乐,后迁居福州郎官巷。为人天性介特,笃行孝友,“学行端饬,动遵古礼”;待人以诚,“虽御童仆,如对大宾”。其熟知古代典礼制度,对礼仪细节料想之周至,每为乡人所诚服,故“里有冠昏丧祭,请(命)而后行”,皆乐于向他请教。

  他与同郡陈襄、郑穆、周希孟为友,穷经苦节,相互砥砺切磋,并以古人相期,力学孔孟之道而不同流俗。他们“以古道鸣于海隅,人初惊笑,其后相率而从之”(宋李纲《梁谿集·古灵陈述古文集序》)。由于四人“在闽倡明道学于杨、罗、李、朱未起之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能以经术、德行警悟后学,“自是,都邑有所推择,莫不尊敬畏服”(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四十),为后世“性理之学”起了开先作用,堪为理学之嚆(hāo)矢,时人号为“海滨四先生”。

  陈烈早年筑室于翁山(今长乐)读书,因觉周遭景色如蓬莱仙境,令人心旷神怡,于是触景生情,题诗一首,有句曰:“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向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洲翠似苔”(《江山第一》)。以简洁的语言抒写桑梓情结,温雅含蓄地描绘出阳夏的秀丽风景。陈烈自小苦读诗书,但因未达到“月无忘其所能”,为此心中忐忑,常怀不安。一日读《孟子》书“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句,静思一番,恍然大悟,发现是由于自身用心不专所致,于是开始正心诚意,不闻外事,遂致学力大增。

  宋庆历初年(1041年),陈烈以贡士身份赴试京师,应进士不中,后绝意仕途,安贫力学。皇祐五年(1053年),周希孟及乡老柯怀祚等举先生之文行,向福州知州禀告陈烈的学行事迹,于是州守曹颖叔即向朝廷推荐,诏陈烈为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本州教授。他极力推辞,未获上准。然而人虽在职,禄却不受,“家有余租,推以周贫窭者”(《福建通志》卷四十三)。

  嘉祐三年(1058年),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欧阳修认为陈烈有社稷大才,洵非小吏所能颉颃,便上奏仁宗赵祯曰:“陈烈清节茂行,非唯一方学者之所需,致之朝廷,必有裨补。近闻命以官秩,使教于乡,未足以称励贤施德之举。”朝廷遂再任其为安州司户参军,次年复命为国子监直讲,陈又辞谢不至。

  熙宁二年(1069年),侍御史陈襄向朝廷推举陈烈以自代,称他“忠孝仁勇根于成,能自任以天下之重”,欲让位于他,但朝廷不准。后来,他又多次上奏朝廷推荐陈烈,“其学圣人之言,必践其实;稽先王之法,必适于时。请以礼命赐对清问,使陈二帝三王之术,必有称尊重德之举”,认为陈烈平日所深研者,非记问之学,其对典籍中所载圣贤言语,能够躬身力行。以其学术非“辩章考镜”一类,而能“直接孔孟”,乃当今“圣之时者”,其胸中必深谙帝王治道,如若策闻,必能大益于国。陈襄还写了《怀友人陈烈》诗,赞誉他苦节力学、坚持正说,多才而学问造诣极高。

  元丰年间(1078-1085年),福州太守刘瑾为庆贺元宵节,下令每户捐灯10盏。为此百姓要费二两银钱,如此数额,贫民不能承担,故怨声载道。陈烈见此,心中愤慨,决定为民请命,替民消忧。于是,他制作大灯一盏,落笔挥毫题诗其上,曰:“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遂将灯挂于鼓楼。太守闻之胆战,遂罢此举。

  中唐时期,李椅、常衮在闽中兴学劝教,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又在各地广设庠序,至北宋时期,福州文教大兴,读书风气日重,正所谓“乡人皆嗜学,太守复工文”,已然成为全国人文荟萃之地。但其时士人多偏重于诗赋以应举,视儒家性理之学为肤浅迂阔,“知天尽性”之说,更鲜为人知。庆历中,蔡襄知福州,“下车之始,以书问民俗利弊。先生条利害二十篇献之”(《三山志》卷八)。他闻陈烈义行高迈,名著乡里,于是备礼招延,亲诣其处,尊以师礼,礼请为诸生讲明经学,使知“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道德伦理。在其教诲下,乡人感化,“父兄训厥子弟者,必举其言行以规之”(《古灵四先生学案》)。

  “陈烈气压龙虎伏”

  儒家学说强调修身慎行,不像苏轼、柳永辈之风流潇洒,倜傥不羁,只要“大德不逾闲”,无妨“小德出入可也”。宋儒谨饬,“视听言动”一有不合“礼”处,则猛然自省。陈烈更奉之为“金科玉律”,坚守礼教规范。万历《福州府志》卷七十六引《道山清话》记述陈烈趣事一则:

  “盱江李覯一日与处士陈烈同赴蔡君谟饮道山亭。时正春,营妓皆在后圃卖酒,君谟因命以佐饮,烈已不乐。酒行,众妓方歌,烈逾墙而逃。覯座上赋诗曰:'七闽山水掌中窥,乘兴登临看落晖。谁在画楼沽酒处,几处鸣橹乘潮归。晴来海色依稀见,醉后乡心积渐微。山鸟不知红粉乐,一声檀板便惊飞。’烈闻之,遂投牒云:'李覯本无士行,辄造宾宴,诋释氏妖狐,指孟轲为非圣。按吾圣经云,非圣人者无法,合依名教,肆诸市朝。’”

  陈烈与李覯的性格趣向殊异,壶觞倾倒时,一人沉醉在画楼晚霞、歌舞宴乐之中,一人却目不忍睹,“逾墙遁逃”。陈烈的举动令在座李覯感到诧异,于是作诗调侃陈烈,将之喻为“山鸟”。陈烈事后得知李覯讥己,以其士行不端,有“非圣人”之嫌疑,讲出应“肆诸市朝”的激言。故事反映陈烈心中“唯是道德”,大方大正,信守义理,恭敬处事,容不得一丝风流浮艳的人格特征,无怪乎名儒陈普也赞誉说“陈烈气压龙虎伏”了。当时有人诋毁陈烈贪诈,矫揉造作。司马光得之,为其辩护曰:“臣等每患士无名检,故举烈以厉风俗。烈平生操守,出于诚实,虽有迂阔不合中道,犹为守节之士,当保而全之”(《宋史·列传》)。

  万历《福州府志·山川》卷四十记载,宋熙宁中,陈烈与郡守丁竦、沈绅游鼓山,曾合作《鼓山铭》一首,极力描述鼓山优越的地理环境、清幽怡人的风景与登临游览的感受,文曰:“鼓屴崱,峰顶特。穷岛夷,俯封域。屏闽东,拱辰北。岁辛亥,帝司赤。竦绅烈,从峭陟。搴若华,揖瑶极。呵蜚霆,蹴鳌脊。披霄根,殚目力。高者仰,深必惕。谨其至,惟古则。”此诗格调高古,感染了许多人,其中包括真德秀。他登临鼓山时,有诗言及:“有怀子陈子,感慨为欷歔。子抱月明终,我方长途趋。”黄榦也有《登鼓山》诗,曰:“摩挲陈公碑,岁月为我纪。更持末后句,归以铭石几。”

  陈烈不仕原因有三

  元祐元年(1086年),陈襄任经筵讲官,复上奏陈烈行宜,说他:“心仁气刚,才智卓越,学圣人之言而践其实,稽先王之法而适于时,博通群经,尤明典礼。文章渊源浩博,肆笔而成,求之今日,鲜有伦俪。安贫力学,集四十年,著书数万言,未见其止”(《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于是,宋廷特授烈为宣德郎致仕。此时陈烈年事已高,而地方长官仍上奏说:“烈虽老犹健,请加任用。”次年,在福州任府学教授,但仍在职不受俸禄,凡乡里馈赠,丝毫不纳,家有余钱,时常救济贫困。元祐元年(1086年)病卒,享年76岁,著有《孝报经》三卷。

  自古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是读书人的职志,陈烈何以屡诏不仕,累辞不就?其原因有三,试作分析如下:

  《诗经》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陈烈十四岁时,父母相继离世,黄泉之痛,伤心欲绝。他哀戚终日,居丧期间,“水浆不入口者五日”。“自壮及老,奉事如生”,寤寐未尝终止,日夜梦寻双亲。他曾对陈襄言:“烈今日纵得尊荣,父母之不见,何足为乐!”《孝经》有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中华文化的孝道观念在于“小孝能养,大孝尊亲”,因“子欲养而亲不待”,乃其无意仕途之根本原因。

  《论语》云“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儒家认为身行“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以实践影响社会风化,如此作用于政道,与居位为政无异。陈烈饱读儒家经典,遂能洞明政教与孝悌关系之真义,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影响政治。

  孟子有“天爵”与“人爵”之说,认为“天爵”,崇尚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贵“天爵”者,内心自足于理义;而“人爵”属于政治地位。如果追求“天爵”,便应落实在德行上,唯重“道德”心灵,属于“不待他而然”,是“贵于己者”。陈烈力学孔孟之道,主张“醉我以酒”不如“饱我以德”,自然不念“人爵”封赏、“朱紫之贵”。当时有人极力向宋仁宗推荐,并劝说他入仕,他的回答是:“伊尹守道,成汤三聘以币。吕望持诚,文王载之与归。今天子仁圣好贤,有汤文之心,岂无有先觉如伊、吕者”(《宋元学案·古灵四先生》)。他效仿先贤,但认为己身未及,尚需时日,故借漆雕开“吾学未成也”之说,婉言谢绝美意。所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陈烈志在圣贤,崇尚义理犹“刍豢悦口”,终身追求内心之“明德”。

   作者:陈常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都人物|海滨四先生
陈襄
闽中理学渊源考(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清)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
唐朝历史人物——杨绾(唐朝宰相)
【从文史资料看闽都文化】⑲ 闽中理学倡导第一人——陈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