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时福州之道头、埕、驿、馆、铺、亭 □福州往事 ■张 煊
    福建山多,连绵起伏,成内外阻隔之势,外人望而生畏,邑人举步维艰。是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闽越王无诸,设闽中郡,却望闽山兴叹,遂置而不问。
  福州地处闽中腹地,旧时福州之经济发展,虽受山川险阻的制约,却也发挥其临水的优势,寻获生机。
  发达的网状水系,是旧时福州经济发展之命脉,这当中内河航运的作用十分突出。内河航道中,除运输工具(雀船、福船等)外,内河码头(俗称道头)之设置值得一书。
  自1931年起,福州台江建码头六处,以停泊渔船、千吨海轮为主。约在此之后,南台人习惯将停泊机动船处称为码头。内河道头起于何时,确切时间现无从查考,大致是从宋以后便已有之(晚唐及北宋时期,有些文献似已提及),至上个世纪50年代,绵延约一千年。福州内河道头有近百个,较有影响的如仓山之龙潭角道(此道头元、明朝便已设)、海关道、舍人庙道、台江之圣君殿道、十四桥道、小桥道、妈祖道、南园道等。笔者祖屋在南园道旁,卜居河岸数十年,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道头还在使用,有时甚至同时有四五条船在装卸货物。有据可查的是,旧时福州商业街上、下杭及潭尾街、新街(即唐人韩偓、翁承赞诗中所提新市堤),主要货运均以水运为主,且多在妈祖道、圣君殿道、南园道等道头中转,再发往温州、宁波等地。
  老福州人对于内河道头耳熟能详。旧时福州道头多,且每一处道头都有各自的民风民俗,较有代表性的是,每一处道头都有当地老百姓供奉的壁龛(俗称菩萨龛),并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且每一个壁龛又都有与此相关的人文掌故,遂由此形成道头文化。这一类祭祀活动,在古民宅较为集中的三通桥、星安桥、彬德桥一带,至今犹存。此外,以内河航运为主,生活于水上的疍民,他们亦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疍民有拜蛇风俗,每年正月初,他们往往举家携果品上岸祭祀,祈福祈愿。疍民妇女头上盘田螺髻,髻尾朝天,这是一道很独特的文化景观。在笔者儿时的记忆中,对梳田螺髻妇女还留有依稀印象。至于衍生于潭尾街的闽剧《纱窗外》,亦与道头文化有关。当然,若作深细的考证,道头文化与妈祖文化存在渊源关系。
  福州道头之设置,旨在推动经济发展,也有例外。位于白马河南段的洪武道(今同德桥旁),此道之由来初则与经济无关。史书载,1367年,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率舟师从闽江口挺进南台,当时攻城分水陆两路,陆路取南门外,初则陆路攻势受阻,水路从洪武道登岸,势如潮涌,是役大胜。为表彰舟师,人们将同德桥道头定名为洪武道——其时,这一道头已启用未正式取名。
  至于埕,查有关工具书《现代汉语辞典》、《辞海》等,埕的本义为古时酒瓮,另一义项为福建沿海一带养蛏场所,曰蛏田。福州话中的埕,多指河边、江边空坪,大致取其引申义。埕为道头堆集货物之用。在内河边生活的人,对于道头、埕均不陌生。那时游乐场所少,道头、埕便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小孩戏耍之处。笔者对此记忆犹新。一般来说,凡有道头处,均有埕。当然也有例外,有的道头窄狭,便在附近设埕备用,久之成地名,如南园道附近蛤蟆埕。此外,还有专门堆集货物的埕,较有名的如蓬埕(后形成街)、合春埕等。至于另一些有专门用途之埕,如打索(绳)埕、索面(线面)埕,与此无涉。
  旧时福州道头、埕之设置,均与水运有关。驿、馆、铺、亭之设置,则与陆路有关。
  据《榕城考古略》载:宋时城中为五驿,后尽废。明洪武年建三山驿,民间俗称驿里,这个地名保留至今。宋代福州城中分设五个驿站,许多史书《志书》均有记载,三山驿是由宋代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它见证了福州城池变迁的历史。
  地名与“驿”相关的,还有台江新港街道之柔远驿。此驿大致设于明代以前,至明代,新港河航运发展很快,并有外国船只往来,此驿更名怀远驿,并建琉球国馆(外国人临时居住会馆)。明正德年间,建控海楼,后改称琉球会馆,专门接待琉球国使者。这是旧时福州对外设置的会馆,功能与此相近的还有闽江口之琯头(琯与馆谐音),闽安镇对岸的盐馆。至于为内陆官员、行旅设置的馆则有使星馆(在澳桥附近)、迎仙馆(今西门一带)、如归馆(在鼓屏路)、皇华馆(今东街口)等,这些馆均不存(琉球会馆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唐、宋时期,驿、馆设置盛行,其时,大致是每三十里设驿,非通途大道(官道)曰馆。每个驿站均有驿卒、马匹若干,馆则为官差、商旅憩息之所,多与驿站相邻。至于铺之设置,据顾炎武《日知录》载:“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明代驿站有马30匹至60匹不等,铺则有铺兵、驿卒若干,清代还有担夫、递夫、铺兵等编制。
  宋以后福州城中驿站多废,但在城外仍保留驿、铺。据《三山志》载:“福州南出莆田,北抵永嘉(今温州),西达延平。由南以往,凡五驿十铺;由北以往,经十一驿;由西以往,驿四铺十三。”基于这种设置,有些地名沿用至今。笔者手头有一份宋代福州往莆田、延平(今南平)、永嘉各地驿、铺名称,择几处证之:西峡南驿、渔溪驿、太平铺、营前铺等。至元、明两朝,驿、铺设置虽有变更,但增多废少。至清代,大抵情形仍如此,如闽县所设驿、铺便有:三山驿、大田驿、白湖铺、峡北铺、营前铺等十五个,较之宋代,多了六个。驿、铺制到清朝末年废。
  亭之设置及用途较易明了。旧时福州人出城,往北取新店、鼓岭官道,往南,经茶亭、法师亭过闽江(或取水路,由安泰河、水部门出),往西出迎仙门,经柳桥、祭酒岭到洪山桥泛舟远游,故有“五里长亭十里桥”名句。旧时福州,除西门之五里长亭外,较有名的还有茶亭、法师亭、白湖亭、五里亭等。茶亭最早见诸于文字,当是明人王应山《闽都记》:“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饮行者,因名。”可见茶亭明代以前便已立。至清人林枫著《榕城考古略》,此地已是民居、摊贩云集,市井气很浓。法师亭位于台江星安桥南侧,始建于宋代,其时万寿桥尚未建,市民出城南,或往闽南,必经法师亭,此亭为商旅休憩之所。至元代,万寿桥建成,法师亭附近地块渐有民宅,后变成村落,此亭已非往日气象,渐废。清代以后,此亭几经修葺,保存至今,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法师亭外,白湖亭亦历史悠久,上文提及宋代设白湖铺,据有关文献载:“白湖铺,上接江南铺,下通龙卧铺,有亭曰白湖亭。”白湖亭大约建于明代,后倾圮,成为地名沿用至今。福州还有一些古亭,亭早废,亭名作地名沿用至今,兹不一一列举。
  福州旧时之道头、埕、驿、馆、铺、亭,作为历史遗存,它们中有的延续上千年,有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到现在,它们中有的仅留存于先人的记忆中,有的尘封于历史典籍,今人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它们的历史存在,对于了解福州城池变迁、经济及交通航运发展、民风民俗之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以此文补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茶亭公园王莲开啦!全市仅有7株,怎能错过?走起!
福州人经常说的“一桥二桥三桥”是什么桥?
惊艳上下杭 虎纠好地方
老福州街景你知多少
老福州都不一定知道的15个关于福州的真相!你知道几个?
【市博科普】福州茶亭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