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體詩入門(六)
  第六講  近體詩格律忌諱與寬容

 

“孤平是詩之大忌。”何謂孤平?在近體詩中,每句除了第一字和韵腳外,句中不能單獨出現“平”聲字。否則,就犯了“孤平”。近體詩格律規則“平仄相間,黏對相隔。”如果七言平起,每句詩“平”聲字應四字,“仄”聲字三字;五言“平”起,每句平聲字三字,“仄”聲字二字。如果七言仄起,每句詩“仄”聲字应四字,“平”声字三字;五言“仄”起,“仄”声字三字,“平”聲字二字。

社會上流傳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這即是說:“句中第二、四、六不得亂用平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靈活運用。”這句話是不全面的。衹能這樣說:“一三五有時要論。為了避免犯‘孤平’之忌,非論不可!”根據“平仄相間”的規則,下列句型,容易出現“孤平”現象:

第一式:七言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  平平仄仄平

第二式: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言  仄仄平平仄

(“.”符号表明醒目)

第一式中的七言第三字本應“平”改為“仄”、五言第一字本應“平”變為“仄”,就犯了“孤平”之忌。第二式中的七言第一字本應“平”改為“仄”、五言第三字本應“平”改為“仄”犯了“孤平”。為此,這樣格式七言中的第五字、五言中的第三字切不可改動。

這樣看來,一首好的近體詩除了意境高超外,平仄要相黏合,聲韵要切律合譜。對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要工整,因此要寫好律詩談何容易!為此詩人們為避免犯“孤平”,采取拗救辦法。拗救有二種:

一、本句自救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第四句原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本宜“平”聲而作“仄”聲(客),犯了“孤平”,把第五字本應“仄”聲用上“平”聲(何)。這樣“平”聲(何)救了“平”聲(從),避免了“孤平”。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唐·金昌緒《伊州歌》)

   第二句原格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本宜“平”聲,而用上“仄”聲(莫),犯了“孤平”,把第三字應“仄”聲,而改為“平”聲(枝),以救“孤平”(教)。

近體詩格律形成於唐初,到了杜甫生活的年代日臻完善,其中杜甫功不可沒。尤其是“拗救”,杜甫更是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老去悲秋強自寬,

           

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

 

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

 

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

 

醉把茱萸仔細看。

            

(唐·杜甫《九日藍田會飲》)

這一首仄起的七言律詩,其中第五句原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本應“平”聲改為“仄”聲(遠)。由於第五字(千)是平聲,不造成“孤平”。表面看,這樣格式“一三五”不论,但有條件,有時“五”要分明。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唐·孟浩然《臨洞庭贈張丞相》)

這一首仄起的五言律詩,其中第三句原格式“平平平仄仄”。第一字本應“平”改为“仄”聲(氣)。由於第三字(雲)是平聲,不造成“孤平”。此句“一”不論,但“三”要分明。

在近體詩句中出現“孤平”,稱為“拗句”。“有拗必救”理所當然。然而三平相黏(“仄仄平平平仄仄”與“平平平仄仄”)格式也能救“拗”。

眾芳搖落獨暄妍,

            

占斷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

            

 

(宋·林逋《山园小梅》)

   這一首平起的七言律詩,其中第三句原格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按“一三五不論”的說法,第五字“平”可改用“仄”聲(水),變成“仄仄平平仄仄仄”格式。句末“三仄調”也是詩家之忌。怎麼辦呢?只要把第六字“仄”聲改用“平”聲(清),就合律了。第七句也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格式。詩人也把第五字“平”聲改用“仄”聲(可),而將第六字“仄”聲,改用“平”聲(相)。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這一首仄起的五言律詩,其中第七句原格式“平平平仄仄”。詩人把第三字“平”聲用上“仄”聲(在),即把第四字“仄”聲,改用“平”聲(歧),這樣就合律。

二、對句(上下句)相救。為了避犯“孤平”,也可以在對句同一位置,加以“拗救”。

皓魄當空寶鏡升,

            

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

 

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

 

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

 

更待銀河徹底清。

            

(宋·李樸《中秋》)

  第三句原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本應“平”而用“仄”(一),而在對句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本應“仄”,改為“平”(千),以救出句“孤平”。現再舉二首加以說明。

滿船明月浸虛空,

           

綠水無痕夜氣沖。

           

詩思浮沈檣影裏,

 

夢魂搖拽櫓聲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

 

鴻雁悲鳴紅蓼風。

           

數點漁燈依古岸,

 

斷橋垂露滴梧桐。

           

(宋·戴復古《月夜舟中》)

   第五句原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應“平”聲改為“仄”聲(碧),宜在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本應“仄”聲,改用“平”聲(紅),以相“救”。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杜甫《蜀相》)

第三句原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應“平”改“仄”聲(自),對句第五字宜“仄”聲改“平”聲(空)。

以上三首系七言律詩。對仗聯在不失音韵聲律之美的前提下,加以相救。而絕句上下句同樣也可以相救。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句原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的第五字應“平”聲而改用“仄”聲(碧),第四句第五字宜“仄”聲改用“平”聲(空)。

   在本句自救,无力情况下,为了避免“孤平”可由下句来“救”。这样“拗救”是常见。

南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帆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唐·李白《送友人》)

這首五言律詩,第七句格式“仄仄平平仄”,而第三字“平”聲,改用“仄”聲(自),“茲”就成了“孤平”了,好在由下句來“救”了。下句原格式“平平仄仄平”,把第三字宜“仄”,改用“平”聲(班)。

對句相救,不局限相應字,也可以在對句特定位置上的字,作為補救,這樣拗救也屬對句相救。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這首五言律詩頷聯出句格式“仄仄平平仄”,詩人偏偏在其第四字,宜“平”聲用“仄”聲(不),這樣原格式變成“仄仄平仄仄”,句中五字衹剩下孤零零的一個“平”聲(燒)。怎麼辦?詩人在下聯(格式“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應“仄”聲改為“平”(吹),予以拗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国学传承‖格律诗(五言、七言)创作基本要领
怎样写诗词
我学写诗(26)一一关于拗救(3)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几种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几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