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长平古战场重见天日?四十万降卒尸骨,古称省冤谷和头颅山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捧红了两个人。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纸上谈兵”正来源于赵国年轻将领赵括,此外秦将白起,也因一举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冠以“人屠”之名。那么,长平古战场遗迹到底在何处?一直是一团迷雾。

头盖骨、腿骨、臂骨……交叉叠错、不规则堆积的白骨层呈带状朝东西方向延伸。在山西高平南王村村西的玉米地里,一处断崖的截面上,专家看到了镶嵌在其中的尸骨层,其厚度大概在60cm左右,长度则超过20米,上部距离土崖顶部地表约2米。

除了断面上的尸骨外,由于雨水的冲刷,一些发酥的尸骨在田间地头也是随处可见,根据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正与发生在2200年前、那场秦赵之间最为著名的长平之战有关。

实际上,关于长平之战古战场遗迹的相关发现,早在1995年山西高平永录尸骨坑发现时,就让人产生了对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产生了种种疑惑:

“(赵)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

首先,在人数上就远远不够,永录坑发现的遗骸仅有130多具,但是按照史记的记载,当时坑杀的赵国降卒足足有40万人呢,那么,其余的尸骨都到哪里去了?

其次,死亡方式与记载不符,永录坑里的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这与史记中记载的,40万人是被“坑杀”也就是活埋致死的说法不同。

最后,坑杀是挖坑还是找坑,从永录坑和附近的二号坑来看,两者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天然凹地和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的人工深坑,即“坑赵”。

带着这样的问题,于是考古学家脑海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们去每一个村名跟长平之战密切相关的村庄走访调查,然后向村民农民询问,当地是否曾经发现过很多尸骨。然后,关于长平之战的很多细节,就这样慢慢浮现于世人眼中。

这场长达3年的战争在高平留下很多遗迹,有470个与长平之战有关的地名和村名,其中与战争有直接关系的不少于400个,像南王庄、谷口、王降、王何、企甲院、箭头等村所在地是长平之战的核心战场,这些村名就是对长平之战最深刻的铭记。

这说明,当年白起杀降并非只在一个地方,而是以丹河为轴线分布在沿岸的多个地方;关于“坑杀”,也并非是活埋,而是将其杀死之后、本着就近原则,将尸体抛入附近的天然河谷、山林凹地等地势低洼处进行了草草掩埋。

而千百年来,丹河沿岸不断有尸骨出土,也是因为后来不断有人处置这些尸骨。比如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当地百姓将骨骸拾掇在一起掩埋,毕竟入土为安是古代先民的共识。

当然,一些帝王或地方长官,为了教化百姓,积德行善,抚慰亡灵冤魂,专门举行一些安葬遗骸的公祭活动而形成的坟地,如大门坟、营门坟、供堂坟、白骨岭、骷髅庙等。

现在所知最早与长平之战有关的祭祀活动,是开元十年,唐玄宗“亲祭”和“改名”的省冤谷,记载于宋代《太平寰宇记》:

“省冤谷,东西南北各六十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一百步,即赵括被杀,余众四十万降白起之处。起惧赵变,尽坑之,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煞谷。唐开元十年正月,玄宗行幸,亲祭,改名省冤谷”

而与白起杀降有关的地点,除了省冤谷之外,还有头颅山,而且其相关记载时间可能更早。在《水经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

其实从唐代开始,白起台就被等同为了头颅山,所谓“头颅山”其实就是战后收缴敌军头颅的地点,可能来源于秦军的表功和炫耀,也可能是组织祭祀只用,如同诸葛亮南征以后用馒头祭祀亡灵,也有可能是秦军走后,其他人在收取头颅祭祀。

所以,一个省冤谷是杀降之地,一个头颅山是筑颅之地,两者都与长平之战密切相关。正所谓“白骨岳积四十万,至今此地无青春。”今人观之,不亦悲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平古战场的“尸骨坑”
长平之战战争遗址:解密长平之战遗址今何在?
中国保存最完好古战场,场景惊人的40万士兵尸骨埋于此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长平古战场 (一)
长平古战场实地勘察记——对白起包围赵括40万大军的另一种猜想
长平遗址被发掘,解开40万赵军被坑害真相,学者:太能吹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