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以“食”为天,如何吃好喝好有讲究 (上)

 民以“食”为天,如何吃好喝好有讲究 (上)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食、色,性也”的说法。人来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生有三个必须要做的大事:

     一是饮之、食之。就是人要吃饭满足个体生存的要求。食物实际上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天”,所以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人想安身立命,身体健康,靠的是食物。

     二是“色”即男女交往而繁衍后代,这是种族延续生存的需要。

     三是教之、悔之。人要接受后天的教育,接受培养,挖掘人性善的一面,这样才能使个人,包括种族参赞天地之化育,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长远。

     一,何以为“食”?

     《说文解字》对“食”的解释是:“食,”亼(ji)米也。“亼”是聚集的意思。“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

      还有:“饭,食也。”食的基本含义就是吃东西。汉代人刘熙对“食”的解释是,“食”有“生殖”的意思。此处的“生殖”是指人类自身生命的保持与繁衍,没有饮食则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命和延续。

   一谈到养生,很多人就觉得复杂,其实养生文化并非晦涩难懂,而且大多简便易行,在养生学里有一句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过寝食之间尔“意思就是养生不过就是一个睡觉、一个吃饭的问题。“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运动,不生气。”养生的真谛就这几条,看是简单,说起来容易,但真真能做到,能做的很好的没有几人。

    二,药食之别,

     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养生就死好好吃饭,而不是吃药,药补不如食补。这里并不是说食物和药物哪个更好的问题,二是强调二者”性质“不同。

     药,强调的是偏性;食,强调的是平和之性。

     食物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吃的,而药物是用来救灾的。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是药来帮助解决问题的。人得病的原因是身体的阴阳出现了不平衡,产生了偏差,用药的偏性来攻邪就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偏,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

    中医认为,要具有偏性,所以没有病是不能随便乱吃药的;而食物具有平和之性,正确的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用来养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有祛病的作用。如果身体毛病不大的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食疗来解决。正因为如此,在古代,最好的医生就是食医。

     三,食物之道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四句话就是养生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食物可以粗略的分为四类:谷、果、畜和菜。真正有营养的饮食是这四者的合理搭配,这其中每一类食物又暗含五方和五时,这样就大大的扩展了食物的性味,凸显了食物和而不偏的轻质。比如鱼虾产于东海之滨,生发之气偏盛,对患有疮疖的人来说就是发物。不宜食用。牛羊多产于西北,有收敛收藏的气性,因此营养丰富,但年轻人不可了多食,多食则不易代谢,易导致性格粗暴,性欲旺盛;但是老年人通过多食牛羊肉,则可以达到补益精血的目的。另外,在谷物方面,中国北方人多食面条,南方人多食大米,“面”甘温入脾,可以润肌肤,厚肠胃,但易于雍气、助湿气;而南方人喜食的大“米”,则甘咸微凉,可以除烦恼、开胃口。

     1,五谷为养

     五谷都是种子。中医一直强调五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那五谷究竟是如何养人呢?

    中医认为,“五谷”都是种子。种子具有再生能力,就是生发之力,所以人吃的就是这种生发之性,可一滋养人的生命力。比如,小米虽小,但把它种在土里,可以生长出一打嘟噜来,它的生发性是很强的。

    “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谷(大米)黍(黏黄米)菽(豆子类)。

     (1),稷(小米);中医认为小米甘甜,咸,味寒,入肾、脾、胃经,食小米有利于调理脾胃,养血养阴,有安眠的作用,可以防止衰老。“天下食物成千万,最养人的是小米。”因为小米是热性的东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小米黄色,可以入脾,小米粥内放些红枣会更好。因为上午是胃经、脾经当令,且人的阳气足,消化能力强。晚上则应喝白米粥,取其清凉之性。

     (2),小麦(面粉)小麦是秋种、冬长、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时之气。传统文化认为。什么东西生长期越长,他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的一年四季之气。比如我们中国人爱喝菊花茶,认为菊花可以败火,菊花和其它花不同之处就在于:所有花都是基本上春夏开花,只走春夏两气,其气都是向上宣散;唯独菊花是秋冬也开花的植物,所以菊花独得金水二气,金指秋,水指冬。秋冬的气机就是收敛,收藏,所以唯独菊花具有降气,败火的作用。

    再回头说麦子,麦子本身属于凉性,。如果把它发酵以后,成为麴(qu)就属于温性。而麦麸子属于冷性,磨成面粉后就变成热性了。面的这种热性在《黄帝内经》五性中归属火,所以为五谷之贵。中医将火于心相对应,所以面被认为最能补心气。夏天,我们人由于经常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就应当适当多吃面食,以补心气。

    (3)稻米;大米性偏凉。清凉顺气,晚上吃比较好。传统中医不主张老人吃新米,新面。因为新米和新面生发之性过强,容易引起原先藏在身体内的旧病复发。老人的身体较弱。所以老人吃陈米陈面最好。《本草纲目》认为如果把陈面做成面糊糊的话们可以止虚汗。如果多吃陈面煎汤的话,就能固摄住虚汗。面,性温:米,性甘凉。食物内面都含有“甘”味,因为只有甘味可以入脾胃。食物几班呢都有那么点甜丝丝的感觉,因为它首先要补脾胃。米有甘味,性偏凉,可以“除烦渴。”

     (4)黍(黏黄米):粘黄米热性十足,但有难以消化的缺点。像我们出门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长路时,多食一些粘米糕,就不容易饿。

     

       (5)菽(豆类):菽才是豆子的本意:“豆”字在古代是一个带盖儿的容器,里面放些腌菜、菽类的东西。后来把他当成了一种礼器。这是豆的原本意义。一般在汉代以前,凡是提到大豆,小豆的时候,都用这个“菽”字。汉代以后就写成“豆”了。

      豆类的样子像肾,古人认为豆类可以补精髓,属收藏,可以多食用,豆类中以黑豆最为养人。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生“鼻祖”《黄帝内经》:五谷为养,养什么怎么养?都是学问
饮食养生-五谷之黍(黄米)
《饮食养生》(3)五谷之黍(黄米)
古人的养生智慧:五谷为养(转藏)
夏季天热,吃“黄小米”相当于吃人参,健康少生病
中医养生__节饮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