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正则笔正”是“笔谏”而非“书诀”!

“心正则笔正”是“笔谏”而非“书诀”!


盛大林


执笔图

凡是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心正则笔正”。的确,这五个字被视为学书的要诀,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它告诉后人,学书先学做人,心中的道德端正了,手下的毛笔也就正了。此说深入人心,人们深信不疑。而我却一直不敢苟同。

首先,此说没有科学依据。“心正”属于意识范畴,“笔正”属于技术范畴,二者本是“泾”与“渭”的关系。道德归道德,艺术归艺术,直到现在也没有没有任何科研成果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何况是在1000年前!很显然,“心正则笔正”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柳公权书法

再者,此说也不符合逻辑。“心正则笔正”,只有结论,没有论证,原本就很武断。虽然史上书法家不乏浑身正气、大义凛然之人,比如颜真卿、傅青主,但刚正不阿、堂堂正正之人学不好书法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的例子简直俯拾即是。早在清代,书论家吴德旋就曾说过:“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能以其人而废之?!”

如果“心正则笔正”,那就可以由此类推:心正则箭正、心正则刀正……也就是说,品行端正就能成为射箭高手,或者成为能工巧匠。可事实也不是这样。比如吕布,品行不端,却能百步穿杨!

学过形式逻辑的人都知道:如果原命题成立,那么逆否命题肯定也成立。也就是说,如果“心正”就“笔正”,那就意味着笔不正的人都是心不正的。可是自古以来,“笔不正”即写不好字的人都是大多数,难道这大多数人都心术不正吗?

柳公权像

“心正则笔正”出于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据《旧唐书》记载:“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原文说的很清楚,这是“笔谏”,即借用笔之法规劝唐穆宗,因为当时穆宗沉缅于酒色,心不正也!也就是说,柳公权是在借题发挥、循循善诱——表面上谈用笔之法,实际上讲为君之道。封建社会,君为臣纲,向皇上提意见,风险是很大的,搞不好脑袋都要搬家!而像柳公权这样进谏,含蓄安全,点到为止,可谓“润物细无声”!

秉承先贤遗训,重在领会精神。把握言论要旨,必须注意语境。“心正则笔正”,连皇上都知其为“笔谏”,后人却把它当成“书诀”,岂不谬哉?!

附本文作者书法作品:

小篆《寄扬州韩绰判官》
大篆《赤壁怀古》
隶书《将进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柳公权:心正则笔正。
[转载]心正笔正
林则徐这件“英雄楷书”,被当代书家定为馆阁体,美国人视为掌上明珠!
东倒西歪的字不是书法艺术
柳公权丨心正笔正,写《金刚经》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科书上的原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