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季养生话“藏”字
冬季养生话“藏”字





内经上总结四季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藏有收敛、潜藏意思,并不是终结,而是有藏匿、储藏、孕育之义。中医认识问题是用取像类比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像的事物归到一起,用已知事物的性质来推知未知事物的属性。

从立冬开始,大自然一派凋零,许多动物都储存起食物准备过冬。而象蛇、青蛙等动物口里含块泥巴钻到洞穴里冬眠起来,直到第二年惊蛰后才出来。我们的老祖先早就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有这样的规律:从冬至开始地球慢慢向外释放能量,你比如在大雪纷飞的严冬,喜欢冬泳的人们为什么不会被寒邪所伤,就是因为地心有热量向上释放。从夏至开始地球开始把外面的能量吸收到地中储存起来,每年夏天都有小孩子在河里游泳出意外的报道,因为外面虽然热,地底面是非常寒凉的,易经叫夏至阴生。

人不可能冬眠,但人是自然一分子,天人相应,不可能违背自然。我们简单去想,经过了夏天的散发、消耗,需要去补充能量,为了来年的生发,我们需要去储存能量,所以我们说,明年的健康与否取决于现在的冬藏,冬藏至关重要。内经也有对人寿夭的论述,认为在高寒地区的人寿命长,在地势低、潮热地区的人长寿就少。如果从藏的观点来看,就很好理解了。非洲人寿命短,当然跟战乱、贫困、疾病有关,但跟气候炎热、不能藏绝对是最根本的因素。用现代医学来说就是新陈代谢太快。

古人很智慧,十分重视藏字,认为精微的东西都不可漏泻。在汉代人们就发现了煤矿,但并没有开采,老祖宗认为地底下的东西是不能挖出来的。到现在地球已是百孔千疮,地球怎能不病,自然灾害增多也就很自然了,疾病自然也就多了。藏并不是简单的物资堆积,还包括神气的内敛,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人神气总是涣散于外,绝对不是健康状态,也绝不可能长寿。但现代人竞争、压力、享乐、纵欲,哪一点是在藏,就是吃再多的补品又有什么用呢?你一年可以都在劳作,到了冬天还不停下来休整,就很危险了。

冬季也包括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气,经过了秋天的收,正式进入冬藏了。《内经四气调神论》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首先在起居上有所变化,要早睡晚起。古人的养生是顺应天道的,讲究日入而息、日出而作。现在虽然不能做到,但你增加夜间睡眠时间也符合冬藏的道理。立冬和小雪是阴历十月,在十二壁卦属坤卦,坤属至阴,就像新生命诞生之前,要静、要养,等待阳气的来复。大家可以看出静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这个时间段。中医讲治未病,冬天藏不好,第二年的身体不会好,许多人喜欢用药物去调理身体,但不与自然相应,吃什么都白搭。

春、夏的病根在冬季,这就是中医的智慧。这时白天光照时间渐少,人会感到寒冷,饮食也要多吃些含热量高的食物了。民间也有从立冬就开始进补的说法。要多吃些牛、羊、鸡、猪肉。但过于燥热之品仍不太适宜。这时要开始运动起来了,以调动潜藏的阳气抵御外寒。运动能流通气血、舒筋活络,这大家都知道。中医认为五脏和外在的组织器官是紧密相连的,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肝主筋,开窍于目;肾主骨,开窍于耳。那么活动外在组织器官肯定会增强内脏的功能,很简单的道理。除了跑步、打拳,还有运目、揉鼻、叩齿、搓耳等等,有时能收到神奇的疗效。所以中医并不神秘,有些解释不了的是我们还未悟到。有段时间兴起拍打疗法,说治好了很多病。通过刺激皮肤来增强肺脏功能治愈疾病是完全可能的,但说包治百病就夸大其词了,有些人喜欢走极端,也糟蹋了中医。所以中医文化要推广,要大众化。一年之中适合运动锻炼的时间也是秋分到春分这段阳气较弱的时间,当然夏天长期在空调房里,还是要运动一下出点汗的。人的情绪和季节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讲过秋天易悲,初冬时人的情绪也是很低落的,这时可稍吃些辛味食品,适当的运动一下可起到调节作用,当然多听听音乐也是很有帮助的。初冬也是许多坚果干果收获的时候,多吃些是十分有益的。多晒太阳对调节情绪也有益。

冬三月的第二个月是子月,阴历的十一月,有大雪、冬至两个节气。阴极阳生,从冬至起,阳气开始从地下发生,这从十二壁卦可以看出,十一月是地雷复卦。子在十二生肖代表老鼠,体小易惊,用它来表示初生阳气的弱小易失。要从阴阳消长变化这点来看,十一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年的开始,所以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易经》复卦中说:“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四方”。就是说在阳气开始再生的冬至这一天,古君王命令将关口关闭,不使商旅通行,君王也不巡视四方,因为宇宙运行,阳气初生,这时要安静。这可关系次年阳气的生发。我们无论治病或养生,其实都是一个原则,就是抑强扶弱,目的还是一个平衡。这时阳气刚发生,还十分弱小,需要养护,需要扶助。思想要静,像内经说的,使志若伏若匿。中医认为人身上生理的火是向下的、水是向上行的;并不是生活中火炎上、水下流。这样人体才能水火既济而平衡不病。而思想太多或熬夜就容易让火上炎,出现一些上火的症状;久了,肾水也得不到火的温煦,就会出现下寒的症状,甚至是功能减退。很多人不是认为上火就是认为肾虚,你单去火或补肾只会加重症状。这时是要引火归源的,最好的方法是心静。人以阳气为本,不要轻易吃去火药;同样,真正肾虚的也很少;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容易出现水火分离的状态,对养生是很不利的。这时就需要多吃些助阳食物了,如羊肉、狗肉、虾、海参、当归、肉苁蓉、生姜、桂皮等。当归生姜羊肉汤、老鸭虫草汤、也是不错的食疗方。同时,从冬至开始,进入了数九天,严寒开始了,人也是需要多摄入热量抵御外寒的。冬季以藏为本,性生活也要节制。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当然这个藏是广义之藏。

进入冬至以后,就是小寒、大寒了,真正的严寒开始了,在农历是十二月,配属地支是丑。丑在十二生肖代表牛,有壮大之义,就是说阳气由弱小在慢慢壮大,在十二壁卦是地泽临卦,内卦有两阳爻。在这里大家要明白,阳气在壮大,阴阳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严寒其实是阴阳斗争的结果。中医很有哲理,事物的交替总是要经过激烈的斗争的。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季三个月,而每季最后一个月都属土,叫做土不主时而分属四季。因为土化生万物,万物离不开土,可以看出中医对土的重视。这四个月用地支表示分别是辰、戌、丑、未。我们冬季进补的渠道就是脾胃,整个冬三月我们都在补,是很容易发生壅滞的。农民在种庄稼之前都要锄锄地,意思是松松土,利于植物的播种和生长。民间有一句谚语,叫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我们国家的民谚、口头禅包括风俗习惯都有深刻的内涵在里面,真正了解了它的哲理,对传统文化就容易理解了,中医也好入门了。萝卜是消积通滞的食物,冬季吃了大量的油腻滋补之品,正好消导一下,也有利于后面阳气的生发。中医认为土居中央,四季的生、长、收、藏,都要靠土的斡旋作用的。土壅滞了是不利阳气生发的。还有一个风俗很值的一提,就是腊八粥。就是腊月初八这天,用多种粮食熬成浓浓的一锅粥,既浓香可口,又温暖御寒,非常受大家的欢迎。一直以来许多人的认识就是两点:一是营养,二是御寒。其实我们应往更深层去认识,为什么这个风俗在腊月形成?御寒也完全可以用羊肉汤、狗肉汤等。内经里讲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以五谷杂粮为主食,这点和西方不一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五谷都具有生发之性,在这时候喝五谷杂粮粥,对阳气的生发是很有利的。所以这时在进补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萝卜、白菜;也不要忘了吃些水果。多喝些浓茶也是有好处的。

大家一提到冬季,总会想到冬令进补,什么鹿茸、胎盘、人参、阿胶;但首先要辨别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体质,而且要做到补而不滞。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冬藏的含义,不明白或做不好,你吃什么样的补药也没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养生
对三伏养生的重新认识
【节气】立冬补冬,这样“补”才靠谱!
【小寒】小寒不”小“,寒过大寒!
【漫话中医】大寒话养生
“益”字诀——教你正确强健肾气、潜阴壮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