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也谈高鹗的续书


近日,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完成了《红楼梦》的后28回续写,将于4月出版。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争议声一片。争议的焦点还是来自目前已经披露的一些章节,如“林黛玉投水自尽”,“史湘云行乞”,“贾宝玉回归天界”等等。很多人不认可这种结局,痛斥为狗尾续貂后的再续貂。这也让人想起了一句话:“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后人如何续写《红楼梦》的结局,都逃不脱被骂的命运。

 所以我们就应该宽容对待续写后四十回的高鹗先生。他对《红楼梦》的贡献绝对是功大于过的。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能不能看到《红楼梦》都很难说,那些指着《红楼梦》吃饭的所谓红学家们也没了饭碗。对此,俞平伯先生的头脑是清醒的,尽管他不认可高鹗的续作,但在临终之时却说:“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而现在那些红学家们从这本书里捞到了无数名利,却对保全《红楼梦》的程伟元、高鹗大加鞭笞,无异于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了。这也难怪,如果他们都肯定高续的后四十回,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探佚学”,也就没有了吸引眼球的论点,也就凸现不出他们的探佚水平了。

 其实对于高鹗是否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是红学的一件悬案。起码程伟元与高鹗都没有承认这一点。程伟元在《程甲本<红楼梦>续》中说后四十回的文字是自己“竭力收罗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而后“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而高鹗作的序中说程伟元因为和他说:“子闲且惫矣,阖分任之。”才被拉来一同整理《红楼梦》的。在二人联名作的《程乙本引言》中,也说:“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科考。”不过后世红学家大多认为程高二人是睁眼说瞎话。又经过胡适、俞平伯的细致考证,证明后四十回却系高鹗所作,证据除了和高鹗同时代的张问陶的一句诗注:“(《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兰墅(高鹗字)所补。”外,就是后四十回同前八十回的互相矛盾之处,以及脂砚斋的评本对后四十回的暗示。不过近年来有关高鹗并非后四十回唯一作者的说法也甚嚣尘上。有研究者认为高鹗确见过后四十回的一些残稿,而对此进行了整理。所引用的也是一些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相契合之处。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还是一件悬案。因此新版《红楼梦》的字幕干脆打上“曹雪芹(前80回),无名氏(后40回),程伟元、高鹗整理”了。

 因此连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对保全《红楼梦》有功的高鹗先生大加鞭笞显然是武断的。且不说后四十回的质量如何,纵使高鹗的确续书,而且有很多败笔,但不要忘了是他和程伟元的努力才使这部书刻印出版,他们实际上就是《红楼梦》的责任编辑。他们又将书名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这才有了《红楼梦》的广泛传播与“红学”的产生。而且给曹雪芹的半部名著安排了大体合乎情理的结局,使全书浑然一体,一部完整的作品比只有半部的作品更容易流传,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前八十回,曹雪芹用大量闲适的笔墨来描写大观园内的吃喝玩乐,在八十回结束后,贾府也没有明显的败势。因此如果只保留前八十回,《红楼梦》的现实意义就大大削弱了。而且所以《红楼梦》自刻印出版后,就立即成了畅销书,如果当时有畅销书排行榜,这本书一定会长期占据首位。以至于在当时形成了“开坛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盛况。

 不过尽管如此,高鹗还是不免背上篡改《红楼梦》的千古骂名,从清代的裕瑞,到现代的周汝昌,都是不遗余力的对其指责谩骂,恨不得能食其肉,寝其皮了。新红学的集大成者周汝昌先生甚至说高鹗是被乾隆和和珅派来的文化特务,来奉旨篡改红楼梦的,“他们的伪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的骗局……”(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不过这个观点尽管惊世骇俗,就少有人之持。林语堂先生就反驳道:“周是不配谈高鹗的人,因为他是裕瑞一系统出来的。只是恶骂,不讲理由。而所恶骂,又完全根据平伯,是不加讨论的。假使高鹗生于今日,周汝昌必是在斗争大会上附和群众高喊把这败类活活打死的一个人。”(林语堂:《平心论高鹗》)

 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对周汝昌先生敬佩有加,曾为《周汝昌传》写过很长的序文,高度评价周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业绩。但对于周先生对后四十回的评价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后四十回毕竟给《红楼梦》一个形而上的结局,即结局于心。这种禅式结局乃是哲学境界,难怪牟宗三先生要对后四十回大加赞赏。”刘再复:《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

 平心而论,尽管后四十回也有很多败笔,但不得不承认也经过了时间的检验,随前八十回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而其他的二十多种续书则统统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续书最大的贡献就是保持了前文的叙述和行文风格,以及悲剧的主线。有人认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是一种团圆式的结局,但这样的团圆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那种喜悦之气。因为主要人物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几个老爷太太守着这座空落落的大院子,只能说是一次回光返照而已。而且其中有很多经典的篇章,如“黛玉焚稿”“贾母散财”“袭人改嫁”等等历来都受好评。能续写到这样的程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至于说高鹗没有像曹雪芹暗示的那样把贾家写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要考虑到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文字狱最盛之时。当时连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都会招致杀身之祸,更何况是一部百万言的小说呢?高鹗毕竟是官场中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体制内之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分寸,所以写得拘谨一些也情有可原了。但这也并非是对原作的歪曲篡改,文化特务不会有他那么高的觉悟。所以鲁迅先生也认可高鹗的续作,“凡所补作,校以原作者前文伏线,亦与原意不甚相违。”(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当然对高鹗的续作毁誉参半,这除了才学与政治背景外,高鹗的成长经历与曹雪芹不同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闲且惫矣'于雪芹萧条之感,偶或相通。……然心志未灰,则与所谓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渐渐的露出那下世光景来者又绝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由此可见续书的确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就像晴雯补的那件俄罗斯孔雀裘一样,“补虽补了,到底不像。”不像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背景、教育背景都不相同,而后人和前人的时代背景差异更大,所以后人揣摩效仿前人名作,结果也只能是蹒跚学步,东施效颦了。

 在明代有”前后七子'提出了全面复古的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如今人们能记住的依然是汉唐的诗文,有谁能记住“前后七子”的只言片语呢?后人硬要学着前人的腔调作前人的文章,最终的结果都只能是以失败收场。这一点红学大家俞平伯先生看得很清楚,他说:“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俞平伯:《红楼梦辩》)

 所以无论是当年的高鹗还是现在的刘心武,续写《红楼梦》都免不了要遭到口诛笔伐。这恐怕是谁也揽不起的瓷器活了。曹雪芹先生当年挖了个坑,引得后世无数人跳进了这个坑里出不来,堪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我只是尊重刘先生的劳动,却对他的这种续作不以为然,也必然是一部失败之作。所以在曹雪芹先生“泪尽而逝”之后,世上就已经没有了曹雪芹,对于《红楼梦》的结局也都是臆测。所以我们就不应该对高鹗先生如此刻薄,任何人都超越不了曹雪芹,同样任何人也都超越不了高鹗,因为这已经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经典了,两位大师前后接力为我们奉献了这样的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这两位大师也是永远值得后人为他们致敬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之羊说红楼梦(下)
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是谁说的
周汝昌是不是容易“上当的红学家”?——与《红楼梦》相遇的N种方法(第2辑)
《红楼梦》版本(14)——周汇本
俞平伯、周汝昌给红学留下的信息_jijk
周汝昌先生走了,“新红学”将自此终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