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因斯坦是怎么靠误会“破圈”的?


 你好,这里是韩焱精选。

今天,我要请你收听的是《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的有声书片段。

这段内容讲的是,原本寂寂无名的爱因斯坦,是怎么因为一个误会变成家喻户晓的科学巨人的?

人们经常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这句话要成立,除了你真的是一块“金子”,还需要一些运气才行。

爱因斯坦成名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道理。1921年的时候,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已经发表十多年了,但是,爱因斯坦仍然只在学术圈里才有些名气。

然而一次偶然的误会,让公众认识并且记住了爱因斯坦,从此把他看作是一位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巨匠。

借着爱因斯坦的诞辰纪念日,我为你挑选的这段内容,除了让你了解爱因斯坦的这段传奇故事,更希望能启发你理解成功与运气之间的关系,一起来听听看吧。

人人都可以如天才般成功

爱因斯坦在成为发型蓬乱、讨人喜欢的天才之前,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傲慢十足的精英人物。1919年,他第一次出现在新闻里,那是在他发表第一篇相对论论文的14年之后。那一年,英国的科学家发现光在太阳附近弯曲了,并不是以直线传播。这一发现无疑是对他的理论令人欢欣鼓舞的证明,英国报刊也因这一发现而无比兴奋。

但美国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纽约时报》6篇涉及相对论的评论中,赞扬声中交织着怀疑,甚至是敌意。这些尖刻言辞的根源有些令人费解,有可能是因为据说爱因斯坦这样断言,“全世界最多只有12个人”能理解他的工作。他的这一表态非常令人不快,而且极其专横。

“《独立宣言》本身也被这一断言激怒了,因为在这个星球甚至宇宙空间,居然会有某些东西只能是上帝挑选的少数几个人才能理解。”一位评论者这样惊呼道。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欧洲知识分子,与普通人没有什么接触,他也是一位德国人,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扮演的灾难性角色。此外,爱因斯坦还是犹太人,在美国深陷反犹太主义和排外情绪的时代,这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在1919年突然爆发的关注之后,人们对相对论的兴趣开始减退。若不是因为命运的一次转折,爱因斯坦的名气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今天知道他名字的充其量只有学术圈子之内的人。

 一个误会,让寂寂无名的爱因斯坦登上头条

那么,爱因斯坦在何时一下子就成了人类天才的典范呢?事实上,他的名气有一个准确的产生日期:1921年4月3日,这一天他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尽职尽责地派了记者去曼哈顿的炮台公园,采访了这位颇有争议的物理学家。

不过,让新闻记者感到困惑的是,他们并不是等候在东河、迎接即将到来的汽船的唯一的一群人。他们看到近两万人在那里“声嘶力竭,挥臂欢呼”。爱因斯坦下船时,身穿一件褪色的灰色雨衣,抽着石楠根烟斗,手提小提琴盒,他和随行的一批人乘坐敞篷汽车,沿下东区巡游前行。警察的护卫队紧随其后,他们的车队转向第二大道,沿途有成千上万的人排满了两旁的人行道,一直延伸到上城区。这些人挥舞着手臂和手绢,向来访者欢呼,表达欢迎。

这种超规模的接待使新闻界大为震惊。一般来说,一位科学家的到来只是许多微不足道的新闻事件中的一条,仅在各主要报纸的最后几页报道。然而,庞大的人群把爱因斯坦拥在中间,像英雄一样欢迎他,这颠覆了新闻记者的预期。因此,记者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个大人物,爱因斯坦很重要。

在他们当面采访这位物理学家时,记者又一次感到惊讶。他们本来以为爱因斯坦会是一位傲慢的知识分子,或者是令人恐惧的“爱因斯坦博士”,毕竟,他的理论“摧毁了空间和时间”。然而,他们见到的这位却身穿破旧、不张扬的衣着,带着儿童似的热情拉着小提琴,“腼腆”地和新闻记者打招呼,当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时常常带着茫然的笑容。

在他用最简单的词语解释完相对论后,他羞涩地补充道:“嗯,我希望我通过了考试。”他不拘礼节、风趣幽默,在镜头面前有些谦卑的紧张;他讲话时名言隽语信手拈来,而且用得也是恰到好处。

 第二天,爱因斯坦登上了《华盛顿邮报》的头条,标题为《爱因斯坦教授来了,阐释相对论》。《纽约时报》也同样在头条宣告,还用小标题补充道:“数千人等候数小时,欢迎理论家和他的团队来到美国。”

这些文章的语气突然一下子换了风格,描述他的语言毫不含糊地表达了友好和热情。爱因斯坦不再是一位自命不凡的科学家,他成了一位梦想者、艺术家、“充满直觉的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言辞诙谐、异想天开的健谈者。他风度翩翩,而且还非常有人缘。从这以后,无论爱因斯坦走到哪儿,都会受到电影明星一般的礼遇。

在爱因斯坦到达纽约前,他是一位物理学家,任何与他相关的新闻都只涉及相对论和他作为科学家的表现。当他从汽船上下来,受到大规模欢迎队伍的欢呼之后,爱因斯坦成了报纸头条的新闻人物。

但是,当我们阅读那些已经发黄的报纸,上面的文章报道了爱因斯坦抵达美国的消息时,有个需要了解的真正问题是,为什么两万普通纽约民众会为一位他们并不怎么熟悉的物理学家,举行“近似骚乱”式的迎接呢?为什么他们会请一天假去迎接一位具有争议的科学家?

事实是,他们不是为爱因斯坦而去的。在他们挥舞着手绢表达欢迎时,没有几个人知道爱因斯坦是谁。爱因斯坦里程碑似的声望实际上源自一个天大的误会:那一大群人到炮台公园去迎接的,另有其人。

爱因斯坦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说明成功的道路是多么错综复杂。毕竟,他的面孔是世界上最持久、最易于识别的面孔之一,在我们的文化意识里占据了极其罕见的地位,《时代周刊》称他为“世纪伟人”。我们可能会说,这种关注是实至名归的,因为他的成就是如此卓越,应该收获这样的成功。

 然而,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的确,没有人质疑爱因斯坦杰出的科学成就,这就使人们做出一个似乎合乎逻辑的假设,就像那些在东河迎接那艘汽船的新闻记者所认定的那样,1921年4月3日的早上,聚集在炮台公园的人群是为爱因斯坦卓越的才华而欢呼的。

但事实是,爱因斯坦并不是以一位科学家的身份抵达纽约的。他当时的身份是代表团中的一位成员,陪同国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主席哈伊姆·魏茨曼到访美国,目的是宣传在当时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犹太国家的思想,这是一项许多纽约犹太人心目中的神圣事业。在庆贺汽船到来的2万人当中,没人真正在意什么相对论,他们是想表达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狂热支持。犹太社区的领袖鼓励大家去参与。

后来成为以色列国首任总统的魏茨曼受到了纽约市长的迎接,并被授予“城市钥匙”的荣誉。他是第一位获得此项荣誉的犹太人。对于长期遭受迫害的宗教少数族裔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成群结队地来迎接他们的犹太复国主义英雄,甚至没有任何人留意到陪同他的物理学家。

多亏了当年犹太人的报刊,我们才知道了这一切,这些报刊在它们的头条中报道了整个事件。《前进报》的大字标题宣称,“纽约举行盛大游行欢迎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团”。这篇报道描述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头条新闻里报道的同一游行,但不同的是,《前进报》和其他犹太报刊清楚地知道,那些人群为什么聚集在那里。在犹太报刊里,不仅在头条标题里看不到爱因斯坦的名字,在报道文章中,他的名字也只是作为魏茨曼的随行人员而被一笔带过。

将此与《华盛顿邮报》文章的开场白做一个比较:“今天几千人聚集在码头,迎接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开创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教授。”尽管文章很快就提到,爱因斯坦“是作为尊贵的犹太人党派的一员抵达这里的”,但并没有过多介绍其他同行人员。在谈及爱因斯坦夫人对相对论的反应时——“他将自己的理论告诉我过无数次,但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文章的评述才最终揭晓,魏茨曼是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团的团长。

通过错误地将爱因斯坦置于头条标题,非犹太人的新闻报刊对爱因斯坦做的,就像阿努特·范·德·里特对Kickstarter网站上的众筹项目和维基百科的编者所做的一样,他们给了爱因斯坦一个巨大的推力,将他置于通往成功的跑道上。

从那一天开始,爱因斯坦成了社会名流,无论去什么地方都会吸引一大群人。与其他科学家相比,爱因斯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声望源于一个偶然事件,与他的科学成就完全没有关系。他碰巧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出现在一艘恰当的船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因斯坦相对论可证明“时间不存在” 它只是意识里的幻觉
七 柏林(三)
科学家爱因斯坦
科学家为何成为宗教信徒
爱因斯坦,究竟有多拽?
爱因斯坦又对了,时间膨胀真的存在!科学家用原子钟验证了相对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