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使人明白 美学使人糊涂

三智书院官方微信平台在每周三开设“月亮说”专栏,与喜欢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教授的朋友们,共同分享周月亮老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理解以及感悟,以期让大家随时学习国学、自我认知、洞明心性,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感谢您对三智书院的关注与支持!

周月亮老师多年研究阳明心学,对阳明心学有深刻的感悟,对心学词汇有独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周老师总结成《揉心学词条》一书,今天,小编与您分享周老师对“心 · 物 · 道”和“情 · 智”的理解。

心 · 物 · 道

沿用主客二分法,主体与客体是在时时处处都发生着能量与信息的转换的,是有“场”的。这个场是心物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张力,太远了太近了都没有了。这个场无以名,名之曰道。

心学累得吐血,想证明心物一体,再怎么证明也是文学思辨,可以是信服者的心理事实,无法验证成物理事实。 物与道的关系可用科学来形容,心与道的关系说到底是种美学关系

美学是意淫,科学是盗取。科学这抽水机从世界里能够吸取任何东西,就是吸不了道,尽管可以按照道、合乎道的去吸。若能物与道合、心与道合,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环境危机了,就没有无时无处不在的误解了。 道与心恰如同一条河之两岸,所夹成的河流是生活本身(遗忘了叫忘川)。强调天人合一、道心一体,是来自人的自我标榜,作为努力方向其诚可嘉,若认为是可能的事实,就一厢情愿了。其实:

道廓然自足,心捉襟见肘。

道不仁不暴,心孜孜以求。

道默然自在,心谈空说有。

道永恒不迁,心易放难收。

心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求一点“有为”的感觉,如对“见月”绝望之后,在月的光晕中寻求美,让美成为心与道的交集,在这里找到一点自由翱翔的空间。心不能忘乎所以,不能忘记,这美是多么有限,它的背景是存在的深渊,“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意淫是对平行线的尊重。

情 · 智

章太炎先生初识苏曼殊,即洞若观火,专门劝告他说:“以情入道,自古多有。但情之为物,有如天上白云,飘忽万状,是一种极不稳定的东西。用情有善与不善之分。善用情者,心调理顺;不善用者,必为所累。我明知这些话说也无用,不过愿奉赠与你,望再思。”据记载,曼殊大师闻听此语,当即哭不能禁。然而……然后,太炎还是太炎,曼殊依然曼殊。

一代情僧苏曼殊是大智,他的智商和成就令人羡慕。不能说他因傻而痴情,他有贪多的多情,更有谈情说爱时的深情,也有与女友分手的薄情。显然不能说情是非理性,无情是理性(智)。无情和情一样,若说是非理性就都是非理性。情之有无是个情之多少、怎样排列组合的问题。情之线条色彩如同染色体有着“即一即异”的无穷的组合。自私可以走向无情的极致,大公也可以走向无情的极致。最常见的无情不是杀人,而是见死不救。

佛教讲性智、量智。人们常说的知识、智慧是量智。 性智是自性的觉悟力,明心见性才会有智力。禅宗和阳明学说的 心就是这性智。兹就常识言: 道理、德能、智力,三者是互动合成的。用理来延展道是最好不过的,百姓看不见道,可以认同理。尽管道不变,理常变,通过理认信道还是通衢。德是历史性的,把道冠在德上是人的策略。智从道来,智可以完善德以合道,譬如艺术对人类的塑造。然而有德才有能量,能量比能力多出的是“势”,这个势非德不足以形成。 道是式、德是势。德产生能量的道理在于共鸣、共鸣来源于公共记忆。公共记忆的抽象也就是代代人能够发现感知的“式”了。

无智则无力。因为无智则不能明理、不能尚德,只能有诡诈的能力,不会立于不败之地。袁世凯、蒋介石都是有诡诈能力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智慧的根在哪里?又是如何修得的呢?根在是否契合道,何以修的总汇是“修心”。修心岂易言哉!简说“思维修”。最高的思维修在宗教哲学, 譬如号称佛经中的经中经、典中典的《金刚经》。它发现人的身体是人的终极地狱。《六祖坛经》 发现语言(概念)是人的另一终极地狱。所有的功夫训练。就是如果从地狱中脱身。肉身沉重因为它是欲望集装箱。语言陷人因为它不是人的工具,它是人的存在本身。美文学之思维修则是旨在发现:存在的被遗忘、愚蠢、媚俗、悖论、转换生成语法、辩证法、交往理性、判断力、通向奴役或自由之路,等等。

总之是 有信仰的智慧观想建立的是寻找无限的智慧,而不是中国式的“权宜之计”的聪明。中国人的目标是“现场发挥”得好,也因此而总在此场进入不了彼(岸)场,从而让鲁迅浩叹“独时光的流逝与中国无涉”。中国缺少寻找无限的智慧,因为没有养育这种寻找的机制和价值系统。

哲学使人明白,美学使人糊涂。难得糊涂是说美是难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才是人类处世的最高境界
内求
《文心雕龙》的生态美学智慧解析
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演讲合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