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1.3】

.


>
>
>
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


《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刘大椿刘劲杨 编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与时代性的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经典著作众多,思想广博。《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以开放的视野,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思想史诸方面勾勒出该学科五条基础研究进路,从繁多的经典著作中撷取精髓,精选出24篇基本文献。既强调文献的经典性,又兼顾当代思考的诉求与探索性,《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着重分析每种进路的方法与思想沿革。对每篇经典文献妥加研议。使科学技术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重要问题得以突显,是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精要读本,并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了多种阅读序列,《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亦可作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文献研读课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刘大椿,男,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科学活动论》、《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环境思想: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等,发表论文16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
刘劲杨,男,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著有《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2008),发表有《构成与生成——方法论视野中的整体论路径》、《复杂性与非决定论》、《还原论的两种形相及其思维实质》等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系统科学哲学、复杂性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目录

第一章 科学哲学
导言
一、波普尔:关于人类知识的三种观点
二、库恩:科学发现的历史结构
三、拉卡托斯: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
四、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
五、布鲁尔: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
六、苏珊·哈克:既非神圣亦非骗局:批判常识主义的宣言
第二章 技术哲学
导言
一、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
二、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三,伊德:技术现象学
四、芬伯格:技术的工具理论和实体理论
第三章 自然哲学
导言
一、石里克:自然哲学的任务
二、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
三、贝塔朗菲:机体论概念
四、玻尔:量子物理学和哲学——因果性和互补性
五、罗尔斯顿:生态伦理是否存在?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导言
一、默顿:新科学的动力
二、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
三、巴伯:自由社会和极权社会中的科学
四、斯诺:里德演讲
五、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性
第五章 科学思想史
导言
一、柯瓦雷:伽利略研究
二、萨顿:科学的历史
三、席文: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是否没有发生?
四、麦克莱伦第三、多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世界
拓展阅读书目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把对科学的研究中我认为是连续编年史革命的一个小部分独立出来,并加以阐述。科学发现的结构是我这里要谈的题目,指出这个题目本身很可能看来特别不寻常,是我所能使用的最好的处理方法。一直到最近,科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科学发现是一种可以有前提、也一定有后果、但却没有自己的内部结构的历史事件。通常都把发现某种事物和看见某种东西一样看待,看成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单一事件,而不把它看成是在空间和时间上扩展着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认为,对科学发现的本质的这种认识,在科学界是根深蒂固的。在未来的科学家学习专业知识的教科书里,经常重复的历史原理之一就是把某一自然现象归之于第一次发现它们的历史人物。由于这一点和他们所受的其他训练,科学发现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作出一项科学发现,就完成了通向科学事业提供的一项财产权的最逼近的一步。专业的威望往往与这些收获紧密相连。最先发现权和独立发现权的激烈争执往往完全破坏了正常科学交往的平静的趋势,这是不奇怪的。而许多科学史家把个别的科学发现当作是衡量科学进步的尺度,付出许多时间和想尽一切办法去确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作出了某项发现,也就更不足为奇了。其实,如果对于科学发现的研究有什么值得惊奇的话,也只有一点,那就是,虽然许多人为它耗费精力和聪明才智,却无论是论辩性的学术成就或艰苦的科研成果,都不能成功地确定某一项具体的科学发现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完成”的。
论证和研究两个方面的失败提示了我现在要加以说明的论题。对于许多科学发现,特别是那些使人最感兴趣和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提出“在什么地点”这样的问题是不恰当的,提出“在什么时间”这样的问题尤其不合适。即使是所有可能得到的资料都已在手,那些问题还是不能正常地找到答案。人们之所以一再地提出上述那些问题,只不过说明人们对于科学发现存在着一种从根本上说来是不恰当的认识。这也就是我在这里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但是我首先从考虑试图确定一大类主要的科学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这个历史问题人手。
对于有一类科学发现,这是相当棘手的,这类发现包括——氧、电流、X射线和电子的发现。已有的理论事先不能预见它们,因此这一类发现引起同行们的惊异。我将简要地单独论述这一类科学发现,但是首先有助于我们注意到存在另一种很少呈现出同样问题的科学发现。第二类科学发现有中子、无线电波和填补周期表上的空格的那些元素的发现。在发现这些客体之前,从理论上已经预知了它们的存在;因而那些发现它们的人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之质寻找的是什么。已有的知识没有减少或降低对他们研究任务的需要和兴趣,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告诉他们何时目的已经实现的准绳。结果,对于这一类科学发现,就很少有关于优先权的争论,并且只是由于资料的匮乏,才阻止了历史学家把它们归之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这些事实有助于把我们在回到第一类科学发现时所遇到的困难分离出来。这里,在我们最关心的事例中,没有明显的标志来告诉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在什么时候完成这一科学发现的工作的。
……

收起全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技哲學30年 WORD
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 - 自然科学 - youth-新青年-sparks - P...
人工智能的自然辨证法则思考
刘大椿:科技哲学未来焦点在科技伦理与科学文化
关于科技哲学对电子信息技术指导的研究.doc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自然界一般规律的学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