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与慧

                      智  与  

                            读史札记

   每读春秋战国史,总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何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能出现一批伟大的学术大师?庄子、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孔子和孟子。他们的学说影响着中国两千年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孔子,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仁义礼智所蕴含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时代。这是一批有大智大慧的人。

  说的智慧,我便想到《愚公移山》里的智叟。他从现实出发,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很蠢的事情。即使以现代的观念来看,也是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道家说,大智若愚。那么,愚公是否就是大智呢?我先从智说起。荀子说,“智生于忧患”。可见智所要应付的是忧患环境下的形而下的问题,这与智叟见解是一致的。孔子把智放在四德之末,与任、义、礼综合起来,才是孔子的道的内涵。孔子的智也是形而下的。愚公是个浪漫的人,他的大智是一种形而上的智。愚公的浪漫主义想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在现实中是无法完成的,因而是形而上的。

  佛家对智和慧的见解与儒家不同。在儒家那里,智与慧好像区别不大,都是讲辨认事物、判断是否的能力。而佛家对智与慧的理解就有明显的区别。佛家说,明白事相曰智,了解事理曰慧。或说,“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名别。”就是说,智者明白事物发生的过程和表象,而慧者更能理解事物发生的内在原因。由此来看,可以这样来说,大智者善于处理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大慧者长于思考现实提出的理论问题。范蠡、文种、蔺相如、商鞅、苏秦、张仪是那个时代的大智,越国复兴、赵国完璧、秦国强大、战国纵横,是他们的杰作。而庄子、老子、墨子、孔子是那个时代的大慧,他们在学术领域的建树足以让他们不朽。

  与慧者相比,智者所面对的是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矛盾,或者说他们本身就生活在矛盾的漩涡之中,很难做到超脱。所以,他们的命运就掌握在君王手中。范蠡逃得快,免了一死。文种不信勾践无义,终被赐死。一个人能力太强就会引起上级的警觉,他们怕智者的这种超强的能力用于自己。所以,当智者的使用价值殆尽时,命运是可想而知。晁错之死是另外一种情况。汉文帝明知晁错无错,为眼前七国之乱所困,忍痛杀之。所以智者之术从来不及帝王之术,和珅自以为得宠,其实乾隆不杀和珅是要留着让嘉庆去杀。诸葛亮虽不是帝王,刘备死后,诸葛亮是实际上的蜀国之主。马谡固当死,诸葛亮也有掩盖用人不当之嫌。很多智者对帝王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以为凭借与之同生死共患难的情谊,起码不至于罪死。还是范蠡看得透,说勾践,长颈鸟喙,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对于智者来说,想全身而退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退得越早越好,越彻底越好。

  慧者的情况就要好多了。孔子曾经是个智者,在鲁国当官,献个策呀什么的。后来到齐国去发展,齐王不识货,孔子就周游列国。周游的经历使孔子打消了做官的念头,从此专心学问,终成百代儒学宗师,千古慧者。庄子和老子压根儿就不想当官,或者说没有当官的机会。他们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出世的基础之上。因为他们试图用出世的方法改变世道,让天下大乱变为天下大治。人人无欲无求,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这与孔子梦寐以求的克己复礼是殊途同归。所以说,古来慧者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有解读说,慧字的两个丰代表国事和天下事,彐字代表家事。这些事都要放在心上,才是慧者。问题是怎么放?比如老虎吃人这件事,遇到商鞅就可能找来当地官吏,问个明白。孔子呢,孔子就告诉弟子,苛政猛于虎。商鞅要解决的是泰山一侧的官僚作风问题,而孔子看到的是整个国家的体制问题。商鞅的对立面是具体的,自然危险也很具体。孔子的对立面是抽象的,自然危险也就小多了。

   秦汉以降,中国智者多而慧者少。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到了宋明理学时才出现了一批慧者,如程颐、朱熹、王阳明。上饶的鹅湖大会,就是一场哲学研讨会。此时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如此现象在汉唐盛世是难以见到和发生的。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凡封建国家盛世之时,思想的禁锢一般是比较严格的。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明清时代对思想的钳制就更加严厉。反而是国家风雨飘摇时,统治者顾不上思想方面的问题,精力都在军事方面,倒给了文人们一点发言的空隙。

很多慧者是先智而后慧。由智而慧易,由慧而智却很难。智者不乏小慧。慧者难有大智。让孔子代替白起去指挥长平之战,未必能打过赵括。爱因斯坦可以发现相对论,造原子弹却要靠工程师。这个世界上就是智者多多,慧者寥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才发现,佛家关于智与慧的见解是非常深刻的。定、戒、慧,为佛家三学,慧是最高的修为。般若经是佛教的核心经典,般若就是梵语慧的意思。而智是达到慧的必由之路,修到智的境界远远不够。也只有少数有慧根的人才能修成正果。这与现实的情况是一致的。道家关于大智若愚的说法,表述了一种现象。道家的大智就是慧的境界。到了大智的境界,就不去计较繁琐的过程,就不去理会细枝末节的事情,这就是若愚。在这个问题上,道家的表述仅仅是智的境界,而佛家的探求无疑已经达到了慧的高度。

  为了生存,便要求智。只要下功夫,求智并不是难事。但要达慧,却非易事。那就要靠几分天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的水,儒家的水,佛家的水,水中有智慧,水中有禅意
诸子百家
在中国,这叫“三观”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领导力:儒家、佛家、道家对领导管理者的启示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