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岭南黄氏传奇:十八世书香门第

岭南黄氏传奇:十八世书香门第

广州日报 [微博] 王月华2014-08-05 10:12
0

[摘要]能持续辉煌百年以上的名门望族少之又少。在大量“其兴也忽焉,其衰也忽焉”的名门望族中,持续数百年的文化世家——岭南黄氏算是个例外。

岭南黄氏绵延数百年人才辈出 成就十八世书香佳话

在经历了持续数十年的“人人平等”的观念的淘洗后,“望族”似乎仍是大众无法割舍的情结之一,岭南一些名门望族的故事,也被媒体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是,在翻阅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不可避免地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句断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能持续辉煌百年以上的名门望族少之又少。在大量“其兴也忽焉,其衰也忽焉”的名门望族中,持续数百年的文化世家——岭南黄氏算是个例外。这个家族从未大富大贵过,但文脉书香代代传承,从未真正中断,且隔几代就出现一个大家,就像一首悠长悦耳的小提琴协奏曲,时而奏出高亢激越的音符,让人深受震撼。这个家族是如何抵御住时代的变迁,成就十八世书香的佳话的?其家教传统,对今天的读者会有什么样的启迪?就请你跟我一起翻开史料,看看这个家族演出的一场又一场“父与子”的传奇吧。

黄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诗集

黄佐绘制的《南海图经》

第一幕

父:研究宇宙

子:教化乡里

时间:明代中期

岭南黄氏的故事,据说最早可以追溯至三国名将黄忠。不过,传说归传说,真正开始在典籍里有明确记载的,还得从明朝中期的大学者黄畿算起。黄畿这人真是与众不同,借用一下现在的概念,当时被录入地方志的名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文科生”,黄畿却是个潜心钻研数学的“理科生”。他的启蒙教育是由父亲黄瑜一手完成的,到十五岁时已通读了诸子百家之书,并在其间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至爱——源于古老易经的象数学。

父亲:

试图用数学解释宇宙与人生

象数学十分抽象神秘,它是古人发挥易经中的思想,用“卦象”与“数列”解释宇宙与人世诸多变化的学问。据说,古代研究象数学最著名的是北宋的邵雍,这位老兄流传下来的手稿上写满了各种神秘的图式和数列,把现在的科技史学者看得头晕眼花。黄畿显然也希望通过数学找到瞬息万变的表象背后永恒的真理,因而一头扎进了象数学的研究中,不但终身未入科场,还把家搬到了远离闹市的罗浮山,孜孜不倦求索了一生。

黄畿的研究成果,别说我们今天是很难看到了,就算有幸看到,多半也会云里雾里,但从屈大均先生“盖粤人著书之精奥者,以畿为最”的评价中,可见他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着实非同一般。

黄畿的故事,不免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先贤毕达哥拉斯,毕老先生同样相信“世界的真理存在于数字中”,这一思想被另一个大牛人柏拉图发扬光大后,直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走向。黄畿毕生追随的“象数学派”虽然没有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的存在,至少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儿子:

写就《泰泉乡礼》教化平民

黄畿为了求索真理,终身隐居于罗浮山,但他的儿子黄佐却是践行孔夫子“修身齐家平天下”之教导的典范。黄佐不到20岁就考取了举人,30岁中了进士。根据学者曾闻燕的研究,黄佐对经学、史学、乐律、辞章无所不通,一生留下各种著述近300卷。要知道,黄佐并非纯粹的学者,他在中进士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宦海生涯,忙于公务之余,还能有这样的学术成就,真的只有“勤奋”二字可以解释了。

不过,对黄佐来说,光是“著作等身”,还不足以实现其理想。他心心念念于对百姓的“教化大业”,为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岭南乡村建设运动。

在流传后世的《泰泉乡礼》里,他写下了自己教化乡里的几大法宝——“乡约”、“乡校”、“社仓”。所谓“乡约”,就是在乡间建立“劝善惩恶”的民间组织;所谓“乡校”,也即“社学”,就是广为推行儿童启蒙教育,以求“蒙以养正”;所谓“社仓”,则是“积谷备荒,济困扶厄”的民间互助机制。

这本《泰泉乡礼》写成后备受推崇,成为岭南士大夫推行教化的典范之作。其实,撇去其间的糟粕成分,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也未尝不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第二幕

父:一生督学荒岛

子:桃李遍布南粤

时间:鸦片战争前后

如果说黄畿与黄佐父子就像两个彼此独立,却又相映生辉的乐章的话,三百年后出现的黄绍统与黄培芳父子的关系就完全不同了,黄绍统的成就更像一段序曲,而黄培芳颇有作为的一生,则是紧跟而来的动人主旋律。

父亲:荒岛督办学政兢兢业业

关于黄绍统,地方志中可以查到的资料不多,我们只知道他少年丧父,生活贫寒,却仍读书不辍,33岁那年中了乡试,后来擢升琼郡教授,督管地方学政。琼郡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一带,直到明朝仍是蛮荒之地,黄绍统在那儿一干就是半辈子,最后病死于当地。黄绍统只留下了《仰山堂遗集》等八卷文字,与先祖黄佐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但在他死了20多年后,清朝的国史馆将他的文集作为重要档案收藏了起来。我们可别因为牛人的故事看多了,就小看了黄绍统。环顾一下你四周,能有同等殊荣的人一定是少之又少吧?

儿子:广州经世学派代表人物

黄绍统的儿子黄培芳更是岭南文化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史料上只是说,父亲去世后,11岁的黄培芳离开琼州,回到了广州。至于父亲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温馨场景,我们就只能“脑补”了。与先祖黄佐一样,黄培芳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情怀,但他跟科举考试没缘分,中了举人后就再也没了下文,最高官职不过是知县,这份情怀就注定不能在官场上实现了。

作为传统知识分子,黄培芳可选择的道路是极为有限的。1808年,他应广州知府之聘,担任羊石书院主讲。黄培芳自己一生都没当上高官,但他的学生中还真有不少在科考中“过五关,斩六将”的厉害角色,像后来历任兵部、工部和吏部尚书的许乃普,以及官至工部侍郎的罗文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过,教育改革才是黄培芳心心念念的大业。在他眼里,学校仅以教授八股为业,就只能“制造”出全无真才实学的俗儒,这些俗儒一旦当了官,就只能成为中饱私囊的俗吏。他曾与广州著名的经世派学者张维屏、梁廷枏、林伯桐等人在多家书院尝试教学改革。1838年,黄培芳出任学海堂学长,与众多之交好友一起,站到了实学教育的第一线。

看到这儿,读者你或许要说了:“这些人我在历史课本上都没怎么见过呀?”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真正有资格进入历史课本的人,数量都是极其有限的,就像当下那些被我们当神一样膜拜的牛人,其中的99%肯定不可能被写入历史课本。再说,黄培芳所在的文化小团体,其实是最早探寻西方世界的一拨人,他们研究“夷务”,提倡海防,协助林则徐禁烟,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第三幕

父:热心编撰本土教材

子:倾情整理岭南文献

时间:清末民初

上文说了,黄畿和黄佐父子就像两段独立的乐章,相映生辉;黄绍统和黄培芳父子一个演奏序曲,一个演奏主旋律,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不过,如果在这个书香世家里,能出现一对可以倾力合奏同一段乐章的父子,那不是更加完美吗?这一对父子终于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出现了,他们就是在本土文献的挖掘与整理上倾注了所有生命热情的黄映奎与黄佛颐父子。

黄映奎与黄佛颐生活的时代,各种新思潮伴随着社会的动荡汹涌而来,站在黄氏父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想一想,就能对他们内心所受的冲击感同身受。还好,他们在对本土文献的热爱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黄映奎是学海堂为数不多的专科肄业生之一,读者您别误解,“专科肄业”可是学海堂不可多得的深造资格,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享受。上世纪初,知名学者梁鼎芬倡议编写《广东通志》,黄映奎受聘任通志局分纂。后来,黄映奎还创办了中国文专科学校,像他的先祖黄培芳一样,在教育领域里深耕了30年。

黄佛颐深受父亲的影响,将一生时光都耗费在了整理本土文献上,留下的遗稿有《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岭南藏书家考略》、《广东历代经籍刊本考略》和《广东金石录》等近十种。套用学界的评价,这些文献对保留“岭南记忆”贡献颇多。

1906年,黄映奎与黄佛颐共同编撰了《广东乡土史教科书》,虽然他们的用意摆脱不了“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的窠臼,但父子联手,遍考方志的努力,却寄托了同样的深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香世家的“父与子”传奇
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
庞尚鹏《庞氏家训》的分析
岭南名家黄幻吾花鸟画作品2
原来我们都是名门望族之后
千年名门望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