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朱熹教子:注重启蒙 拒绝溺爱
朱熹教子:注重启蒙 拒绝溺爱
正蒙学堂腾讯儒学郭娅 曹宁2015-08-12 14:23
7
文/郭娅 曹宁
朱熹十分重视蒙学阶段的启蒙教育。他把人的一生都看成是一个不断受教育的过程,特别强调幼年时期发蒙读书的作用。
朱熹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依照年龄和智力的发展规律,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他认为这两个阶段必须相互衔接、配合紧密,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为原来的知识获得更为深化和扩展的机会。
蒙童之际教学的内容,朱熹称之为“学其事”,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法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学诗、书、礼、乐,使他们在小时候就明晓一个社会的基本纲常伦理,从而通过学其事而知其然,养成习惯,形成基本的人格。
为了便于蒙童学习,他还编写了一些启蒙教材,如《论语训蒙口义》。朱熹认为当时的《论语》注疏大多是为成年人而作的,而年轻人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为了使“儿辈读之”,他对以往的注释进行了加工改造,全书详细简明,方便儿童理解。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朱熹称之为“明其理”,按照《大学》的要求,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正因为大学阶段是使人明通义理的重要时期,朱熹精心规划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他提出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大学阶段的基本教材,并用理学化的学说重新解释各书。这是朱熹启蒙教育的一套理论,它以培养“君子”和“圣贤”为目的,在过程上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考虑年龄和智识的发育水平,在古代教育理论中颇为系统。
朱熹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继承了孔子“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教育理念,根据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律,提出“习与知长,化与心成”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在教育上必须从蒙童幼年就开始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讲”(道德灌输)、“习”(道德实践、习惯培养)、“化”(熏陶变化)三个层面。朱熹认为德育伴随儿童身心发育而进行,通过点滴灌输、反复实践,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不自觉的道德行为向自觉的道德行为转化,达到自然而然变化的目的。
儿童天性本是好动,朱熹为了使他们行为规范,文明有礼,还特意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儿童行为准则——《童蒙须知》,希望通过书中全面规范化的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真正达到“习与知长,化与心成”的目的。
除了对启蒙教育的重视之外,朱熹对成年子女们的要仍然很严格。在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有所节制的,决不能变成“爱而无穷”的溺爱,更不能不根据儿女的情况期望值太高。朱熹的长子受之外出游学拜吕祖谦为师时,朱熹特地写了一封《与长子受之》的家书,告诫儿子要勤学、严谨,慎重自己的言论和交游,将来归来时不要无颜面见“父母亲戚乡党”。
本文由腾讯儒学根据郭娅、曹宁所著的《言传身教——长江流域的家学与家训》摘录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
《蒙书讲义》(上)——《三字经》(6)
《易经》译注集注-蒙(二)
易传·象传上·蒙
谈言微中经史教的主页
山水蒙卦卦辞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