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兰花诗画欣赏:兰叶葳蕤为佳节

兰石图(清·李方膺) (图源网络)


兰花诗画欣赏:兰叶葳蕤为佳节
——“十二月花神”诗画谈之六


    立秋之后,草木已孕子实。秋高气爽,早晚始有凉意。月明风清,蝉虫啾鸣,雁欲南飞。处暑,即“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也”。暑气的结束,意味着寒来暑往,秋天就要来临。农历七月,叫做“兰月”,因为兰花是七月的花盟主。
    兰花素有兰、蕙之分。所谓兰,是指一箭一花者,乡味幽远高洁,长于北方。所谓蕙,是指一箭数花者,香味清雅脱俗,长于南方。兰草四季常青,终年翠绿。春有春兰,夏有蕙兰,秋有建兰,冬有墨兰。兰花不仅姿色俊秀,幽艳吐芳,而且自有一种幽洁的形质。
    兰花最让人倾心之处,就在于它的“幽洁”。虽生长在深山野谷、悬崖峭壁,却能彰显出本性之美。兰花“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度,以及不求闻达、自乐其志的坦荡胸襟,最符合文人谦冲自持的人格观。历代高人隐士、志士遗民总习惯在兰花的幽洁中寄寓自身坚贞高洁的精神品性。唐代张九龄写出的咏兰诗《感遇(其一)》,就是以兰花自喻,借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随世俗、坚贞不渝的品性。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开元末期,玄宗皇帝沉溺声色,怠于朝事,重用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阿谀奉承的牛仙客。牛李二人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张九龄为人贤明正直,对腐败的朝政十分不满,被谪居荆州。他托物寓意,借物起兴,写出《感遇十二首》。其第一首,以兰、桂作比,写出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诗的开头两句,开宗明义分别写出了兰桂的生长季节和美丽的姿容:“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诗人以整齐的对偶句子,突出地展现出了兰桂这两种高雅植物的华美。用“葳蕤”表现兰叶,更显出其勃发的生机。
    接着,诗人用“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来总写兰桂。兰草桂花是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自身形成了一种美好的品格。这里,诗人以兰桂自喻,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气候,诗人就会象兰桂一样大放异彩的。诗人婉转地表达了向往政治开明,欲图一展才华的愿望,也蕴含着对重新遇时的渴望之意。
    “谁知”两句。诗意忽然一转,由花到人,由兰桂引出了“林栖者”,即那些以兰桂风韵为同趣的隐逸之士。春天,兰草繁荣茂盛,充满着蓬勃的无限生机。秋天,桂花芳香四溢,具有皎洁的清雅感觉。兰和桂都在适当的季节里表现出各自欣欣向荣的活力。在山林中居住的人因为闻到了兰桂的芬芳,而产生“相悦”之意、爱慕之情。如果兰草和桂花有知觉的话,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草每逢春天而繁茂,桂花到了秋天而芬芳,这都是它们的本性,并未是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兰桂自为“佳节”,自有“本心”,自具生机且自行其素,并不希求美人采折。至于“林栖者”是否“闻风”并因此而“相悦”,又何必去管他呢?!“何求”二字表明了诗人不肯廉价获得美名的高洁志趣。这正像君子一般,进德修业,图的不是虚荣、不是富贵利达,这只是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这两句在委婉之中,透露出一种严正之气,充分表现了诗人品德情操的高洁坚贞和追求理想之外别无他求的高雅心境。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短小,却安排有序,起承转合,极有讲究。比兴寄托,得体自然。语句委婉,曲而达意,刻画形象,生动感人,充分表现出诗人情洁意芳的高雅品质和豁达大度的情怀,是咏兰诗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五言诗。


    《兰石图》(见题图)是中国清代画家李方膺的国画作品。此画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十月,该画为立轴,纸本墨笔,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方膺创作过不少关于兰石图的作品,这件是其中一件比较有名的作品。此图以淡墨粗笔点写出大块山石坡地,几丛幽兰,花叶纷披,纠缠错结。以焦墨写兰叶,运笔如飞,纵横豪致,粗犷不羁之气充满画面。
    李方膺是清中期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典型的文人画家。他继承了青藤、白阳、石涛、八大的放纵姿肆、为我写心的艺术精神,多些梅兰竹菊松石杂画,也间或作人物。兰是李方膺除了梅与竹之外而经常表现的题材。
    李方膺画兰,兰叶飘举如起舞,似凌乱不堪,实则乱而不乱,规律其中矣。其用笔老辣,不疾不徐,环转悠扬,好似簪花舞女,又似剑士拈剑,刚柔并济,恰到好处。用色上是浓淡相间,若是重叶则花淡,若是淡叶则花重,墨色轻重,处理得很好。
    有名家评论李方膺墨兰图说:“是册晴江(李方鹰号晴江)老年之笔,苍劲中饶浑穆之气,抗手板桥殆有过之,板桥之笔无如此豪迈古朴也。都十二叶,笔歌墨舞,写尽楚畹清风,自题一心隽永骚雅。”这段话颇能概括李方膺画兰之特点:苍劲豪迈,古朴大气。其实,更深层次的内涵,兰画也许是李方膺激愤心情的真实写照。
    李方膺画兰,是对一位古人的敬仰与怀念,这位古人就是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李方膺画兰的题诗绝大多数是关于屈原与他的《离骚》的,而他晚年兰画创造的意境也强烈而真实地表达出逐客骚人的离忧情怀。他的兰花密叶披离,风摇雨润,十分有特色,同时立意又在题诗中点出。他的题画诗,经常提到“楚忠魂”、“灵均”、“千古英雄”、“楚畹清风”、“楚江滨”、“零坠”等等用词,这些词语都与屈原有关。他继承了《楚辞》希冀用世的哀怨、愤慨和歌颂美德的基因,写遍离忧滿纸泪。李方膺说“兰有芳心我有心,相同臭味泪沾襟”,他晚年在《楚辞》中找到精神寄托和支柱。读他晚年时期的兰画,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楚骚风味。




    注: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开元尚书丞相,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存有诗集《曲江集》。
    注: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乳名龙角。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曾任乐安、兰山、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的“美人”是什么意思?
描写桂花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174首
精读《唐诗三百首》00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回味经典:感遇
感遇·兰叶春葳蕤 张九龄原文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