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世纶:掌握这六个步骤,你也能准确辨识六经病
userphoto

2023.05.01 浙江

关注

第 2525 期

作者 / 冯世纶, 张长恩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临床的诊断治疗过程也都是有规范的,也可以称之为“套路”。经方治病的过程就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从大方向来说是证、法、方。第一步是辨证,而辨证就是辨病位、辨病性,第二步是根据证来确定法。第三步根据法来选方。我们把这三步细化为六步法,和我们的六经也保持一致,便于大家按照这个六步法临床诊治,不容易出错。

第一步: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尽量依据诊断标准来四诊。比如患者有无表证,把表证的诊断标准都问一遍,就能确定或者排除表证了;

第二步: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第三步:辨病性(阴证、阳证);

第四步:确定六经。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确定了,六经也就确定了;

第五步:确定治法。证对应的治法是唯一的;

第六步:细辨方证,加减用药,完成处方。

下面我们采用六步法来分析一则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的医案:

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草八分,杏仁三钱。
按:吾师早年之方也,规其药量之轻,可以证矣。师近日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师常诏余侪曰:''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加而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夫轻剂愈疾也缓,重量愈病也迅。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然则予之用重量,又岂得已也哉?'


六步法分析:

1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
范某伤寒六七日,也就是外感六七天了,不管病程多长时间,要看症状,要四诊合参。本案四诊信息是形寒、发热、无汗、喘,头项腰脊强痛、脉浮紧。换成术语,主要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2辨病位。
这时候脑海中想想表证的诊断标准是什么?表证最重要的诊断标准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这个患者完全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同时也没有口干口苦的症状,没有涉及二便的异常,有没有半表半里和里证。确定是表证。
3辨病性。
病性只有阴阳两种,辨阴阳落实在辨寒热、虚实上面。本案脉紧,紧是有力的意思,正气不虚,正气实,所以是实证,实证归属于阳证。

4辨六经。
本案为病位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

5确定治法。
太阳病治法为解表,即汗法。

6辨方证。
解表就需要发汗,发汗的主要药物是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主要方剂是麻黄类方、桂枝类方。本案脉紧、无汗,欲汗而不得汗,表实、津液不虚,所以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发汗。

根据六步法,我们能够开出麻黄汤来,和曹颖甫先生的处方完全一致。

六步法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临床诊疗思路清晰,具有强大的临床指导性。

其中第二步、第三步的顺序可以根据临床灵活掌握。无论是先辨病位还是先辨病性,最终都要辨出来的。

看着是六步法,其实本质上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具体细化。体现的是证—法—方的诊治过程。 
 
六步法中的辨病位、辨病性很关键,临床上不能被动地去凝练病位病性,而是要主动地去辨病位、病性。

比如本案的主诉是发热,见到一个发热的患者,脑海中就要明白,发热首先要看是不是表证。

这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表证的诊断标准去主动的望闻问切,依据表证的诊断标准主动去问患者有没有恶寒、身疼痛、汗出、鼻部症状等,而不是等着患者来诉说。

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以八纲、六经为主,临床先辨八纲、六经,继辨方证。如何准确判定六经为病是经方学习的重中之重。

太阳病


太阳病是表证之一,与少阴病相对存在的证,基于胡希恕先生的研究,我们把判断太阳病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主提纲:即《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判定太阳病的主要提纲,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常见的证。

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
 
辅助提纲(有以下4条):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经方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表证有阴阳之分,每个病位皆有阴阳两类证,表证亦分阴阳两类证,即表证有发热恶寒者,此为病位在表的表阳证即太阳病,若表证呈现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病位在表的表阴证即少阴病,此是判断太阳病和少阴病的关键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又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若同时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是说恶寒是太阳病表证的重要症状。

若同时更见有身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即是说,太阳病又有伤寒、中风之分,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
 
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

即太阳病原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胰。

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本条是明确与温病的鉴别,温病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是热在表,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阳明病。

这里要注意,张仲景把温病、风温皆归类于里阳证阳明病,细读阳明病篇可明了
 
由以上可知,太阳病的定义、概念即是提纲所述,即主要由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主要特征来判定,并由第2、3、6、7条作辅助判定。

其主要概念是:所谓的太阳病,指的是在表的阳证,即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为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少阴病


少阴病与太阳病是同属表证,但有阴阳之别,故前面太阳篇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说明。

不过此仅就发热与否以示两者之辨还不够完善,因此于少阴病篇又提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是少阴病的特征,不但无热而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者有别,而且津血俱不足,脉亦微细,并其人困倦少神,与太阳病有着明显区别,故不论太阳伤寒或中风,若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者,即可辨证为少阴病证
 
这里亦告诉我们,判定少阴病主要依据少阴病提纲、辅助提纲,更重要的是遇到表证,排除太阳病即是少阴病,今结合《伤寒论》中有关论述,简括如下:
 
主提纲:《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的主要特征,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虚衰,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
 
辅助提纲: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表证有两类,一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为太阳病,已在前述。二者为“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为表阴证少阴病,即少阴病的第二重要特征,为无热恶寒。
 
由这两个特征根据临床判定少阴病多无错误,是很简单的事。这里要说明的是,要明了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

依据八纲的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亦不例外。

临床验之,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表现为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

尤其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第302条),更明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唯以少阴病本来正气虚衰,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暂,二三日后即常传里、半表半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胃肠型感冒是其一)。

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

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之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病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示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

这就是,病之初作,即见少阴病这种表证,万不可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
 
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化。

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

少阴以传厥阴、太阴为常,而间有传少阳、阳明者,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汤等证治的出现。

少阴病篇本就难读,若用经络脏腑解释则难得头绪,如用八纲分析之,尚可明了。

六经病的判定标准之太阳病、少阴病。二者同为表证,一为阳,一为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区别二者的关键。

阳明病


里证亦有阴阳二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

主提纲:第17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胃家实,即实质是里实热。这里亦是相对于太阴病是里虚寒说的,即证在里,排除里虚寒,则属阳明病。结合《伤寒论》第6条可知,口渴、口干是阳明病的特点之一,亦当属胃家实。
 
这里要注意,经方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纲,言外之意,胃家虚寒不属阳明病。又《伤寒论》所称胃是病位的概念,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以是可知,《伤寒论》的阳明病不是经络、脏腑之属。在临床判定阳明病,主要依据胃家实这一特征,即邪实于里呈里阳证者。
 
辅助提纲(以下3条):
第182条: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有两种情况,即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腑实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这里应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汗出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仲景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温病即发热而渴,不恶寒”。又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胡希恕先生注解谓:“温病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

可知温病、风温不但皆属于阳明病的外证,而且更兼有热甚于内的里证。更值得注意的是,风温的症状所述与第219条白虎汤方证相吻合,即不但有阳明外证,而且因阳明里热甚出现神志症状。这就是说,张仲景在《伤寒论》把温病、风温归类于阳明病论治,伤寒与温病原本自明
 
第180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赵·成本把本条置于阳明病篇首,可见对本条倍加重视,以引人注意。一般认为,本条是讲阳明病的成因,即太阳阳明,为由于发汗太过,而太阳病证未罢,即形成大便难的脾约证;少阳阳明,为由于发汗或利小便,少阳证未解,而即见胃中燥烦实证;正阳阳明,即热结于里的里阳证

实际也在说:阳明病有3种表现,即太阳阳明者,指太阳阳明合并病证,少阳阳明者,即指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正阳阳明者,即指单纯里实热的阳明病证。判定阳明病,除了依据胃家实(正阳阳明)特征外,还要依据太阳阳明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来判定。应当指出,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相对而言也是阳明病的外证。

提到阳明病有外证,那么看一看阳明病的外证与太阳病的表证的区别,便可明了温病与阳明病的关系。温病和风温的概念,在《伤寒论》第6条已说明,即是说温病和风温都是外内皆热,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是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

这里要注意,热甚于里的温病,又是什么病?是六经病的哪经病?很显然不是太阳、不是少阳,当属阳明病。试看白虎汤方证,即《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对比第6条,两者证候是相似的,即白虎汤治疗外内皆热的阳明病、温病、风温。因此,温病、风温是外内皆热的阳明病
 
因此,胃家实、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外内皆热的温病、风温,是判定阳明病的大眼目


太阴病


前已论述,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

主提纲: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是说病在里,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肠之里不但有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临床见此特征者,即可判定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

辅助提纲: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其所以不渴,即因胃中、内脏有寒饮的关系,治以宜服四逆汤一类温中逐寒药。又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证,热则必渴,寒则不渴,这里提出自利不渴,以示与阳明区别

这里要注意,阳明和太阴,病位都是在里,为在同一病位的阳证和阴证,阳明多热多实,太阴多寒多虚,是病位同在里的阴阳相对的证

少阳病


半表半里和表、里一样,于同一病位上,而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其阳证《伤寒论》谓之少阳病,其阴证《伤寒论》谓之厥阴病,《伤寒论》有关少阳病的概念论述较详,今分述于下:
 
主提纲: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人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 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为少阳病,也即半表半里阳证
 
辅助提纲(3条):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伤寒病初作,邪在表,则邪气交争于肌腠、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已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

上邪下饮,故使呕也。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集于此体部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出现异常反应,以是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里的为证单纯,较易提出简明概括特征。
 
如提纲所述口苦、咽干、目眩亦只说明热证的必然反应,故对于半表半里阳证来说,这种概括是不够全面的。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为正确。

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伤寒论》于三阳病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即暗示人此意。 

 厥阴病


厥阴病的判定标准,主要参照厥阴病提纲,结合辅助提纲及对照少阳病特点,
病位在半表半里不属阳证者当为厥阴病

主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条是厥阴病的主提纲,厥阴病常见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主要是由于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寒乘虚以上迫,故自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下寒迫蛔虫上于膈,故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若仅是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区别于寒在里,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病而下利不止
 
辅助提纲: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本条提及“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一般阴证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阴病亦有渴者,这种渴者,可少予饮水即愈。这里提示,厥阴病的消渴不是真正的热消,是寒饮郁而化热产生的上热,即厥阴病以上热下寒为主证
 
厥阴病一向疑难,历代各家争论不休。最让人们困惑的问题是:厥阴病乃三阴之一,应遵循“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阴不应有热”,那么哪一方剂是治疗厥阴病的呢?
 
一般认为,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但厥阴病再无其他方证了吗?乌梅丸中的黄连、黄柏为清热之品!太阴里阴证治用四逆辈,不用清热药,少阴表阴证治用麻桂,方中加附子、细辛等,也不用清热药,厥阴半表半里阴证也应遵循这一源则,那么乌梅丸也不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几十年来百思不得其解。

由于临床因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诸多慢性病,疗效颇佳,当我再进一步探索经方的理论时,时常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属少阳病的治剂,还是厥阴病的治剂?

反复再读有关原文时,终于悟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乌梅丸相同,属厥阴病治剂,也即是治疗半表半里阴证的方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由上述两条可见柴胡桂姜汤本是治疗“但寒不热”者,亦可治“往来寒热、心烦”者。

其与小柴胡汤相类而不相同,相类指的是,皆用于病在半表半里病位也;不同之处在于,小柴胡汤用于阳证,而柴胡桂姜汤用于阴证也。因此,柴胡桂姜汤是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的典型方剂之一
 
这样由柴胡桂姜汤、乌梅丸等方证来分析厥阴病,就很容易明白厥阴病的概念了。

这里也就证明了厥阴病提纲不存在原则性大问题,即厥阴病可出现上热,但它是上热下寒,以寒为本。

它的病机及症状反应符合三阴三阳的病变规律,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不过单纯的表阴证和里阴证,在临床常可遇到,可毫无热症。但半表半里阴证却很少见到无上热者,所常见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多是“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外台秘要》用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张路玉注解道:“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瓜蒌、石膏退而从阴,可类推矣。”

这里道破了柴胡桂姜汤的天机,明确告诉后人,柴胡桂姜汤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主要加入桂枝、干姜而成,由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变为治疗半表半里阴证。

半表半里阴证本应是“阴不得有热”,当是“但寒不热”,但病在半表半里不同于在表和里,邪有路可出,可借汗、吐、下而解,故少阴表、太阴里不见热症(但表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有“反发热”);

而半表半里厥阴病邪无从出、邪无出路,故极易寒郁化热,这就可明白治疗“疟寒多”或“但寒不热”的疟疾为何用黄芩了。以是可知厥阴病提纲中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这是寒郁化热,因是中寒、下寒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消渴”,也不过是上热下寒的表现,症如同消渴,而不同于消渴,从“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来看,其人虽渴而喝不了多少水,甚至饮入则吐,所以不是真正的消渴。

为此第329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正是在说明厥阴有渴的特点,更强调、证实貌似消渴而不是消渴

此外,还有从少阳病转变为厥阴病者,如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说明原是小柴胡汤证,由于汗、下等误治,致邪热内陷、津液内伤而成半表半里阴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续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太阳篇总结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11——经方的表阳证(太阳病)
伤寒论译释 | 经方图书馆 - 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沙龙) - Powered by P...
刘宝利博士:如何用经方治疗糖尿病?
六经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