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湿邪致病机理及辩证

 

    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偏喜空调,加上盲目信任某些多喝水的理论,又缺乏锻炼,导致阳气内伤,水液代谢失常,聚积体内而生湿。而湿又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这就造成旧邪未去,新邪又生的恶性循环,缠绵难愈。今试将湿邪致病作以粗浅阐述。

    一、湿证的概念

    湿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临床根据湿邪来源不同,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是长夏(长夏者,六月也)的主气,多因地面湿气上升或淋雨雾露而成,如生发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称为“湿淫”,也就是湿邪;内湿为各种原因引起人体代谢失常所生病理产物,同为致病因素。

    二、湿证的致病机理

    外湿发病是由六淫中之湿邪直接伤人,由表入里而发病,故首先有皮肤麻木,筋肉关节疼痛,腰背酸楚,下肢沉重,甚至水肿等症状。因湿邪侵入部位不痛,而又不同表现,根据湿邪致病多趋于下的特点,所以多见下部症状。但外湿伤人很少单独致病,多与其它邪气如风、寒夹杂,实际表现又因机体健康差异而变化,素体阳虚之人多化寒,胃热素盛之人又多化热。

    内湿发病较为复杂,根据《素问·经脉别论》 “引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的水谷代谢依靠脾胃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得以营养全身,但还要借助肺之调节,肾之温煦,三焦之气化,分别化为气血津液而各归其所,或变为汗,或变为溺,或化为浊物排出体外。故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共同完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脾、肺、肾三脏。若脾、肺、肾三脏健旺无病,水饮、津液得以输布,不留不聚就无“湿”可言。可是依《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述,内湿的生成起决定作用的虽与肺、脾、肾有关,但在此三脏中重点又是脾,因脾主运化而恶湿。

    所谓运化及气化,皆为物质到能量的转化,都需充盛的阳气为后盾,湿既成邪,无论外侵或内生,病理多为机体阳气被遏,运阻水停,终至湿聚积渐产生纷繁复杂的临床症候。

    三、湿邪的临床表现及辩证

    (一)外湿

    外湿之邪中人,多有毛窍侵入体表,进而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关节,因此常呈现头蒙如裹,身重酸楚,皮肤麻木或筋骨关节肿痛,下肢沉重等症状。

    湿淫肌肤则生湿疹疖疮,或兼风、兼寒、兼热,或湿从寒化或热化,表现皆不同。

    若湿邪重着入里则阻遏气机常见中满食减,口淡乏味,舌苔多湿腻,脉现濡缓。

    (二)内湿

    如前所述,内湿多由阳气被遏或不足,脾失健运,水液不能运化输布所致。

    湿浊中阻:纳呆脘闷,口粘不渴,甚则恶心呕吐,苔薄腻,脉滑;

    寒湿困脾或湿积留滞肠间:头昏身重,脘痞腹胀,大便溏泄或粘滞不爽,舌胀,苔白厚腻,脉象弦滑有力;

    水湿上凌心肺:心悸气短,咳痰喘促;

    肾寒水冷,湿邪弥漫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失常,决渎无机,水湿四溢:面目肢体水肿,头晕身重,尿少或无尿,舌苔后腻并多见于根部,脉弦滑两尺尤甚;

    水停成湿,湿聚为饮,饮凝成痰:如《金匮要略·咳嗽痰饮病脉证治第十二》所指“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湿从热化,湿热内蕴:黄疸、赤痢、淋浊、口舌生疮、妇女带下等。

    判断湿邪致病,舌象尤为关键,其舌体多肿胀,苔必厚腻,此乃湿浊中阻之故。若寒湿伤阳则舌质暗淡;寒湿困脾则暗胀;湿流周身则往往舌体如常仅舌质暗淡;湿积化热者,舌尖边红,苔兼微黄。

    湿邪为病,其主要脉象常为弦滑或濡缓。里寒湿重者,脉沉滑不起或弦紧迟;阳气虚者,脉细滑少弦;湿从热化者多兼弦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基论文---痰饮
总是听见说“湿重”,你知道什么是湿邪?都有什么特点吗?
《中医基础理论》四、津液失常
《阳虚证之病机与症状总结》 ..
中医知识简练分享记忆和考点:中医诊断学
澄空民间中医学精髓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