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合医学初探(1-6)

整合医学初探(一)

作者: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7-09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医学发展是世界事物的一部分,其轨迹离不开此规律。在医学发展分科越来越精细的今天,整合医学的提出看似逆水行舟,实则有其历史必然性。何谓整合医学?为何发展整合医学有其历史必然性?且看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为我们娓娓道来……

  本专题分6期刊出,敬请关注。

  整合医学就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医学新体系。

  合太久、合太紧则僵硬难变、新物难生、发展受阻;分太多、分太频则万物争生、杂乱无章、形不成合力、找不到规律、无前进动力和合力。

  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其特征是以不懈的一分为二为特征,似有不把整个人体搞个四分五裂、身首异处、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脾胃分家决不罢休。

  不少同道问:“你提整合医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进展如何?大作是否已出?可否先睹为快?”一次次我都发憷、满脸窘像、无言以答。世人都知顺水推舟易,哪晓逆流搏浪难啊!一般写文章、提新辞,每先赋以概念,让人以纲识目、顺藤摸瓜。可就整合医学的概念或定义,我似心中了了、却纸上难明,无奈将其藏入文中,你找到了,可也!当也!反之……故请耐着性子读下去。

  整合医学顺应历史潮流,有其历史和哲学根据

  谈到“整合”二字,不能不谈到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和实践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更进一层。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既有分化、也有整合。分化与整合是对立统一的,是科学发展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门科学发展阶段之中。

  科学的分化指在原有基本学科中细分出一门或几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科学的整合指相邻乃至相距甚远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许多边缘性、综合性学科,使原来几乎彼此毫不相干的各门科学连结成为科学知识的有机整体。

  整合医学正如前所述,是顺应历史潮流和科学规律的,有其历史和哲学根据。

  事物发展多数表现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现象,通常都按照“螺旋上升、波浪前行”之方式,遵从“否定之否定,对立又统一”之规律,充满了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合太久、合太紧则僵硬难变、新物难生、发展受阻,分太多、分太频则万物争生、杂乱无章、形不成合力、找不到规律、无前进动力和前行合力。大千世界,历来如此。其实大自然在一定时间内(也许上千年)可能并无多大变化,规律依旧。分也罢,合也罢,有时只是世人眼光不同、角度各异而已。分合循环、分合适宜才是事物的真正本质。

  人体本身客观存在,细胞、器官与生俱来。没有人体何有器官,没有器官焉有人体。但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唯器官论”、“唯细胞论”,甚至“唯基因论”就出现了。其实江河的分流与汇合只是外在形式,而本质是“水往低处流”。理解了本质,江河的分流与汇合就不费解了,这就是“分合论”。

  医学发展初期以合为主,不断合二为一

  在人类发展早期和医学发展初期,人类凭借低级的社会活动、落后的生产力,在漫长岁月中探索未知领域,包括与自身生命和健康的相关现象,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后来人们逐渐将分散、零星、私有的经验做法集聚起来,撰书并按照“师传徒”的单传方式逐渐下传。这段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以合为主,不断地合二为一,如中国的中医形成了相当于基础医学的《黄帝内经》、临床医学的《伤寒杂病论》和药学的《神农本草经》。

  医学先驱们的这些早期实践,初步建构了中医学的早期框架,在中医知识体系里渗透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为天的一部分,天有人的一部分;同时也成就或推出了数位名医大家。据说扁鹊活了300多岁,写成了“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其实,扁鹊没有活了那么久,是人们把300多年间所有医学学者的贡献都集中到了他个人身上,这就是医学发展早期的显著特征,有点像本文所讲的整合医学,或原始的整合医学。

  后来经验越集越精到,知识越集越丰富,有绝技绝活的名医越来越多,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传统中医学。从秦朝开始,整合医学逐渐向专科医学发展,到汉唐时期更为明显,逐渐从医学中分出内、外、妇、儿等专科;随着人们对药物种类、性质及疗效认识的增加,药学也得以发展,从少数药方形成了“百病可治”的《千金方》,唐朝时颁布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以不懈的一分为二为特征

  事本一体,道分双途。西医也在遵循这种变化方式发展,但速度及程度更为明显。由于中西哲学本源的差异,西洋医学更加强调就事论事、实证测量,注重从微观定性定量,与原始中医的总体把握、系统平衡互为区别,成为世界医学的“双璧”。

  自从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医学从宏观向微观迅猛发展,很快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医学将人体分成各个系统,每个系统又分成各个器官,每个器官再分成若干种组织,组织又分成细胞、亚细胞、分子(蛋白、DNARNA)等;临床医学先分成内科、外科、专科,继之再细分成消化、血液、心脏、骨科、普外、泌外等现在所谓的三级学科。

  近1020年的发展,很多三级学科再次细分,笔者不知道能否称其为“四级学科”,如骨科再分为脊柱、关节、四肢等科;消化内科再分为胃肠、肝病、肛肠和胰腺疾病等科。过去的中华消化学会亦随之再分成中华消化学会、中华肝病学分会、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过去的《中华消化杂志》亦随之再分成《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胰病杂志》等。目前一个“四级”学科还在继续分成各个协作组,最多达十几个。

  更有甚者,有人似乎认为分得还不够,提出“精准”外科概念。现代医学似有不把整个人体搞个四分五裂、身首异处、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脾胃分家决不罢休。

诚然,这种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确实带来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人体的认识似乎更细致,积累的知识更丰富,诊疗手段和方法更加有的放矢;笔者也不否认疾病的诊疗水平确有显著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确有显著增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发展方式给医学带来了不利、损害,甚至恶果。

整合医学初探(二)——“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对医学不利的九个方面(上)

作者: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7-13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上期谈到,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确实带来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人体的认识似乎更细致,积累的知识更丰富,诊疗手段和方法更加有的放矢;笔者也不否认疾病的诊疗水平确有显著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确有显著增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发展方式给医学带来了不利、损害,甚至恶果,主要表现在九个方面,本期刊出其中之三。

  表现患者成了器官

  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医生的整体观念在逐渐消失,往往是一边做“好事”,一边做“坏事” ——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治好了,患者却未能从中受益。

  随着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医生的整体观念在逐渐消失。

  老一点的医生还好,新进专科的青年医生得不到整合医学的培训,只知道四级学科的专门知识,了解人体的局部。一个活生生的患者,在他们眼里是一个器官,或者不自觉地把患者看成了一个器官。比如说,一个肝癌患者,本应是一个得了肝癌的人,但在一些医生心目中,重点是肝脏这个脏器,特别是肝脏上的癌。

  医生护士应将服务对象看作一个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其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局部。

  对“癌症患者”,我们应理解为“得了癌症的人”,而不是“人得了个癌症”,着重点应放在整个人体。因为得了同样的癌,个体不一样,结局也不一样。有的患者在肿瘤切除,甚至患癌器官被全切、周围淋巴结被清扫后最终死亡;但有的患者则可带瘤生存,癌未根治,甚至原封不动,人却活着。

  又比如,有的患者罹患肿瘤,由于不知道病情,直至晚期还在照常工作,甚至还在运动会上竞跑;有的患者病期尚早,一旦得知病情,数日不吃不喝,惶惶不可终日,不几天就被吓死了。

  由于分科太细,医生们各自只注重“自管”的器官与病变,缺乏整体观念,知识面不足,每每顾此失彼。有的医生不知道器官病变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或受到全身状态影响,而一味抓住局部病变治疗,影响、损伤甚至摧毁了别的器官。医生一边做“好事”一边做“坏事”,最后是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治好了,患者却未能从中受益。

  表现疾病成了症状

  有的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千篇一律,诊断时按症断病,治疗时对症治疗、问症发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

  症状是反映疾病表现、严重程度及进展转归的重要标志。不同疾病可表现为同一症状,同一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症状,而且同一疾病出现症状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样。

  有的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千篇一律,将症状与教科书比对,变成了典型的“症状医生”,诊断时按症断病,治疗时对症治疗、问症发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

  比如,有的患者就诊时腹痛如绞、辗转难安,医生一针强止痛剂下去,疼痛消除了,患者安静了,但可能最终死亡。这是因为疼痛可能只是病情的早期表现,其体内还有更加严重的变化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随意止痛会掩盖病情,耽误治疗。

  患者就诊时的症状表现可以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症状有时是表征,有时又是实质。

  比如,患者或有8个症状,有经验的医生抓住其中1个反映疾病实质的最重要症状进行治疗后,其他症状随之迎刃而解,病情立刻转危为安,患者痊愈出院;经验不够的医生抓住所有8个症状全治包治,药用了一大堆,把多数症状、甚至全部症状都治好了,但患者可能最终死亡。

  表现临床成了检验

  不少临床医生忽视“视触叩听”或“望闻问切”等临床基本功的养成和训练,过于重视和依赖临床检验。或者,一切从检验出发,一切以检验为据,一切按检验断病,一切按指标下药,临床医生彻头彻尾地变成了辅助检查手段的附庸。

  检验、影像、病理等临床辅助检查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常规诊疗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先进检验科及影像科的医院,不仅不能谓之为先进医院,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先进医院。再有水平的临床名医在那样的医院都将束手无策、迷茫无为。

  问题是,现在不少临床医生忽视“视触叩听”或“望闻问切”等临床基本功的养成和训练。例如,来了一个外伤患者,医生不去检查患者,而是先让患者照了一大堆片子,然后告诉他,CT或磁共振报告提示你的四肢骨折了。有的医生更是无视患者的存在,仅按照X线检查结果、B超诊断、血液检查指标等资料,拼成了一个患者,按之作出诊断并且进行治疗。笔者曾看过一个外院患者的CT片,是肝硬化增生结节,外院却当成肝癌进行了血管栓塞及局部化疗,本来肝硬化后正常组织就很少,却又被当作癌治疗,那不是雪上加霜吗?经治医院的辩解是:“这个人有肝炎病毒感染,即便是栓塞没治到癌细胞,也把病毒消灭了呀!”真是无稽之谈!

  此外,有的青年医生过于重视和依赖临床检验,离开检验就看不了病。只要有蛛丝马迹,甚至毫无线索,也要穷查到底。为了“疏而不漏”,布置“恢恢天网”,宁可错查三千,也不漏查一项。一方面是“检不出指标升高、看不见异常阴影、查不到异常细胞”就不是病;另一方面是“检出异常指标、看见异常阴影、查到异常细胞”那就一定有病。一切从检验出发,一切以检验为据,一切按检验断病,一切按指标下药,从临床医生彻头彻尾地变成了检验手段的附庸。

  殊不知人体的病理生理是变化的,“同病异影、异病同影、一病多影、多病无影”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肿瘤标志物,“查出来的不是癌,是癌查不出来”的情况常有发生。

  有一次笔者参加研究生复试,考题是“癌胚抗原(CEA)水平在什么情况下升高?”有人答患癌时升高,有人说怀孕时升高,还有人说抽烟时升高。还有吗?没有了!书上就这几个答案。

  可是,有一个学生答:“查错的时候也高。”这是一个很有水平的答案,这个学生后来很有出息。这并不是赵本山的脑筋急转弯——“1+1在什么情况下得3”——“查错的时候高”对医生来说是充满哲理的,要时刻想到。何况CEA水平升高并不一定代表患癌、怀孕和抽烟;在上述情况时CEA水平也可能下降,这就是复杂的生命现象在人体中的表现。

  医学没有绝对,0%100%均不存在,碰到了只是研究所用样本量太小所致。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时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在SARS患者中查出一种蛋白,100%阳性,而在正常人中100%是阴性,大家欢呼雀跃,以为是重大发现。后来发现这种蛋白的出现与发热相关,在很多能引起发热的疾病中均为阳性,对SARS的诊断并无特异性。如果这个蛋白只能诊断发热,还用这么复杂吗?只要用体温计就行了,甚至用手、用眼睛也能诊断发热嘛。

整合医学初探(三)“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对医学不利的九个方面(中)

作者: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7-20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随着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医生的整体观念在逐渐消失——“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状,临床成了检验”——对临床诊疗工作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那么,在规范合理用药、身心疾病治疗以及医护协作等方面,我们的临床医生又做得如何?是否也对医学发展不利呢?本期刊出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对医学不利的表现之4~6

  表现医师成了药师

  临床用药不尽规范、合理,药物的副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对患者产生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自古医药不分家,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市场上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同一药物的化学名、商品名、剂量、药效、不良反应都不一样。

  多数医生治疗时采用对“症”下药的办法,这里的“症”指的不是疾病,而是症状。哪个症状最先出现或最严重就先治哪个。医生先是用一种药物治疗,若疗效不佳则改用或加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但有时病情越治越重;有时这个症状被治好了又出现另一个症状;有时患者的症状被治好了,却被药物不良反应“打倒了”。

  比如,一个患者在心脏支架置入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笔者会诊时发现,他一共要吃16种药——为什么吃那么多药呢——患者是该校领导,每个学科的教授去看他时都从自己专业出发开了“好心”药,这样一来,药就多得不得了。只是,“是药三分毒”,各个学科的“好心”药加起来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严重损伤了肝脏。患者停用了除阿司匹林之外的所有药物后,其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所以,规范、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中医讲求的是辩证施治。中药分为君臣佐使,君药或称主药,解决主要矛盾;臣药和佐使药随症加减,配合主药治病。如果主药用了两个且相互矛盾,将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表现心理与躯体分离

  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有时单独存在,但多数共同发生且互为因果。将心理与躯体疾病分开治疗,难达理想效果。

  “病人”这个词,应理解为患了“病”的“人”,因此,不仅要治疗他的“病”,而且要关心他这个“人”。如果不采用躯体和心理疾病同治的方法,不仅结果难达理想,而且就算有再多的医生也治不完病人。

  比如,某个年轻人因失恋而跳楼自杀,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即使治好了跳楼的伤,她还可能改用其他方法方法自杀。

  心理与躯体治疗的取舍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极端表现。一方面,在医学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缺乏,人们未能认识疾病的真正原因,而心理疏导可在疾病转归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受到很大重视。当时,从事这份工作的人被称为“巫”或“巫医”,并且还有过“以巫为主”的时代,过度重视心理治疗,甚至信神信鬼,当然,这是错误的。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理治疗渐渐被疏远了,甚至还出现过完全被否定的时代,将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统统看成是伪科学、假医学或唯心论。直到现在,这样的想法、看法和做法仍不少见。

  事实上,心理与躯体是难以完全分开的。一方面,很多疾病表现出症状,甚至是严重的症状,但未查出器质性病变,这多是由心理紊乱造成,调整心理状态可消除这些症状,甚或治好这些疾病。在日常消化科门诊中,可能有30%40%的患者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有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心理障碍可能比疾病本身对患者的危害还大,但随着器质性疾病的治疗获治,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

  总之,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有时单独存在,但多数共同发生,且互为因果。整合医学需要医生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表现医疗护理配合不佳

  医疗与护理人员之间知识的互通融合、技术的相互配合、专业的协调互补、服务的交流沟通等方面都有不很协调的情况存在,对疾病的诊治产生负面影响。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纲要指出,护理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护理工作的模式,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连续、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在疾病治疗及人体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患者求医不仅希望得到最佳治疗,而且希望得到最佳护理。

  不可否认的是,自从护理专业及其人员加入医疗领域以来,医疗水平有了大幅提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医护关系不再是主辅关系,而是共同为恢复患者健康而服务的平等合作关系。完成一台手术的过程就是医生、麻醉师和护士跨学科合作、紧密配合的典范。

  在国外,护理专业及护理人员受到医生和管理人员的极大重视以及患者的高度尊重。但在国内,这种新型的医护合作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医疗与护理人员之间知识的互通融合、技术的相互配合、专业的协调互补、服务的交流沟通等方面都有着不很协调的情况存在。

  护士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不是守候在患者身边,而是陷于发药、配药等非直接护理操作中;她们不是与医生主动交流病情及治疗方案,而是单纯机械地执行名目繁多的用药医嘱;不是为患者进行康复宣教和心理疏导,而是反复解释住院费用和催费。

  医护共同查房的次数少了,医生主动向护士交待治疗方案的时间少了,医护配合缺乏默契甚至脱节。比如,患者的护理级别历来由医生确定并下达医嘱,而医生仅从疾病的严重程度来考虑护理级别,并没有从护理需要及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整体考虑,这也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大手术后基本复原、已改为三级护理的患者,可能因为肺栓塞突然死亡——这种突发意外情况每被问责的都是护士,认为是因为她们巡视不到位导致的。殊不知,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才是问题发生的直接原因。

  所以,笔者非常赞同“医护一体”的理念,这一理念自古有之,被古希腊人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曾教患者如何漱口、教肾病患者如何饮食,后来演变为现代护理中的“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能医善护,亲自为患者煎药、喂药,被传为佳话,这就是现代护理中的“口服给药”。

  这里,笔者并非提倡医生去做护理工作,而是提倡医生和护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医生要用护理的理念去完成医疗工作,护士则应用医疗的理念去完成护理工作。(下期预告:以分为主的发展对医学的不利表现之7~9)。

整合医学初探(四)——“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对医学不利的九个方面(下)

作者: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7-27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上两期,我们已从具体的临床诊疗过程出发,探讨了以分为主的发展方式对医学不利的几个方面,本期将着重从几个相对宏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请看以分为主的发展对医学的不利表现之7~9

  西医和中医作为东西方不同的医学门派,都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两个医学领域历来协作不好,相互抵触。

  人类的卫生事业应该以防病为主,这是一个“人所共知”但始终未达“人所共识”的问题。目前医疗仍然重治轻防,预防医学不仅是“治末病”,更是要“治未病”。

  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医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导致了医疗水平的差距。

  表现西医中医相互抵触

  西医和中医作为东西方不同的医学门派,都经历了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二者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性,都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都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这两种医学体系如果能相互学习、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中西整合医学体系,定能事半功倍。

  但是,这两个医学领域历来协作不好、互相藐视、相互抵触。更多的时候是西医看不起中医,自从在北洋政府时期西医被引入并兴起之后,西医便开始对中医排斥;直到现在社会上对中医也有种种的否定,甚至有人公然提出 “中医不科学”的说法。

  其实,无论单一地强调西医或中医的正确性和贡献都是片面的。西医在急性病、中医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各显其优势——西医治疗针对病灶,追求药到病除、刀到病除;而中医治病则针对全身,追求整体调理、恢复元气,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也。

  比如,目前治疗溃疡病最好的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治愈率相当高;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服用保和丸或藿香正气丸更好,质子泵抑制剂长期治疗效果不佳。

  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整合消化病学,患者在溃疡急性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恢复期(或称愈合后期)服用藿香正气丸,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表现重治疗轻预防

  人类的卫生事业应该以防病为主,这是一个“人所共知”但始终未达“人所共识”的问题。

  相传,扁鹊一家共有三兄弟,其本人善治晚期疾病,二哥善治早期疾病,大哥善治“未病”,即未发生的疾病,相当于现在的预防医学。扁鹊流芳百世,但他的二哥和大哥却都不为人知。虽然我们无从考究这是否为事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从古至今,预防医学一直未被重视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提起预防医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遇突发事件,工作人员身穿防护服,肩背消毒器,到处喷水撒药。其实,这完全是误解,预防医学不仅是“治末病”,更是要“治未病”。

  预防医学通过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从而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来预防疾病。所以,预防医学本身就要求医学的整合,不仅要整合流行病学、劳动与环境卫生等预防医学学科,而且要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甚至社会医学。基础医学可以解决发病机制的问题,临床医学可以解决治疗疾病的问题,但若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还得依靠预防医学。

  犹如在足球场上,“医学队”的球员是临床医学工作者,负责冲锋陷阵、治疗疾病;基础医学工作者权当“教练组”,负责研究制定战术;而预防医学工作者好比“守门员”。无论主客场、无论是否有裁判黑哨等环境因素,只要球队有一个顶级守门员,能确保一球不失,那么“医学队”就不会落败。

  预防医学在整合医学中起到“一前一后”的作用,贯穿整合医学的始终,即前期研究必须优先进行,后期干预必须及时持续。

  预防医学有赖于基础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全面整合,才能有行之有效的防病方案或策略。但如今,临床、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存在严重的分离现象。

  医学逐渐向细枝末节分解,对全方位、多角度、全局性、大范围预防医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如不改变这种状态,继续重治轻防,不将“关口”前移,原本1位预防医学工作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防病),结果可能要100位临床医生才能完成(治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到最后1000位或1万位临床医生,也解决不了1位预防医学工作者所能解决的难题。

  表现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

  目前在中国,城乡医疗技术水平存在极大的差距,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尽管它与前8个问题不在一个层面上,是由我国现有卫生体制、特别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而非医学过细分化直接造成的,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整合医学的帮助。

  目前现状是,分布在乡镇的医生是一些形似全科医生、但却达不到全科医生水平的医生,而分布在城市的是只懂某一专科的专科医生。这是由城乡经济状况、医院布局、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医院向专科化发展所造成的。

  乡镇医生愿意到城市医院工作,但难以胜任专科的医疗工作。城市的专科医生不仅难以胜任乡镇医院的全科医生工作,而且也因经济、环境因素不愿到乡镇工作。患者在农村看不了病,或者看不好病,由此导致了农村患者到城市的“大旅行”。

  ■小结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极大地促进了个人所从事专业的熟练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社会繁荣,也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前所未有。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疾病谱的变化,“分”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尽头,靠无限的“分”已无法解决医疗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难题,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会严重受阻,还有可能走入歧途。

  该怎么办呢?——敬请关注下期《整合医学初探之加强整合医学的理论研究》。

整合医学初探(五)

作者: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8-07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之前,我们已经连续3期以较大篇幅阐释了以分为主的发展模式对医学不利的9个方面。既然“分”已经到了尽头,无限的“分”已无法解决医疗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应寻求一条怎样的路,才能有利于医学发展与进步呢?请看本期——发展整合医学的理论研究。

  发展整合医学的必然性

  整合医学是现代医学各领域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明确病因需要整合医学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有的疾病病因已被明确,但仍有许多疾病没有明确的或唯一的病因,比如原发性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要彻底了解和治好一种疾病,仅依靠一个专科的力量是很有限的。

  提高生存质量需要整合医学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难以战胜的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发病率逐渐升高,我们所能做的是使患者带病生存并提高其生存质量。只有单科治疗受重视,患者获得的生存治疗效果可能很差、生存时间可能很短,这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整合医学既是人类对尊严的要求,也是不得不为之的转变。

  对抗传染病需要整合医学 自然环境的变化使许多新发或再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如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甲型H1N1流感,对抗这些疾病需要多学科联合应战。

  解决老龄医学问题需要整合医学 关于人们老年时身体发生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医学界并不知道、或并不完全了解,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共同认识,才能真正解决诊疗中现存和未来因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身心共治需要整合医学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现实有关,而社会现实又引发大量心理问题。如果医生只了解躯体疾病的诊断治疗,不解决心理问题,势必有再多的医生也治不完、治不好这么多病人。

  维持医学发展需要整合医学 许多以前难以想象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不断问世并被成功应用,解决了许多过去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但似乎只能解决局部问题,无法解决全部、全局或系统问题。医学的持续发展须依靠医学知识与技术的整合。

  整合医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整合医学与全科医学、转化医学、互补医学或另类医学、循证医学不同。

  整合医学与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强调一位医生掌握多种本领,一专多能,但这里所谓的“能”只是一般的能力,建立在现有基本理论和普通实践基础上,相当于“A+B+C=和”;整合医学强调各种最先进知识理论和最有效实践经验科学的整合,相当于“A×B×C=积”。前者是量的增加,而后者是质的飞跃。

  整合医学与转化医学 二者有相同点但更有不同点。后者是将人们在基础医学理论研究中的发现应用到临床诊疗中,检验发现是否有其价值,反馈后再回到基础研究中去完善、改进。如此不断循环往复,最终使基础研究发现及时造福于人类健康。

  整合医学与“互补医学或另类医学” 后者用西方医学为主流的观点来看待所有其他非主流医学,是一派带有轻视和排异他派的观点,整合医学与之不同。

  整合医学与循证医学 后者是以证据为基础,理性选择疗效最佳、副作用最小的方式进行诊疗。整合医学是代表人类健康和对疾病认识的集大成;将理论整体与人体整体、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经验整体进行对比、整合,找出最符合人类健康的状态及最适合疾病诊疗的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整合医学面临的挑战

  整合医学是一个严峻而复杂的课题,是对传统医学观念的创新和革命,是医学发展进程从专科化向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医学从合到分,经历了上千年,将其整合如逆水行舟,难度很大。

  医学知识体系增长到现在,已经相当庞大,而且正在并还将继续增长。这些知识的主次、因果、先后、真假如何区分?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哪些该合?该怎样合?——这要求我们既要有科学的方法、历史的观点、前瞻的策略,还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整合医学要求我们既要向传统理论挑战,又要向现代实践挑战;既要向权威学究挑战,又要向习惯势力挑战。

  整合医学不仅要把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加以整合;不仅需要我们将最先进的医学发现加以整合,而且要将最有效的临床经验加以整合;不仅要以呈线性表现的自然科学单元思维考虑问题,而且要以呈非线性表现的哲学多元思维来分析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疾病诊治及预防的新型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整和合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整合医学应被译作为Holistic Integrated MedicineHIM)。

  整合医学理论的普及

  重视整合医学概念的准确性,大力宣传整合医学的优势。

  整合医学虽然还未被得到全面认同,但她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成为世界趋势、国际前沿。

  我们要重视整合医学提出的概念是否准确,要限制其内涵和外延,当然这个概念及其范围是需要不断修改、修正和完善的。

  从学理上阐释,大至宇宙天地、小至人体本身,都是一个内部诸要素密切相关、环环相扣、节节联动的整体,由此要求医生不能只顾局部,而应该把握全局。

  另一方面,医学分科的重要性不能被全盘否定,在现在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专科医学还有其在治疗效率或精准性方面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整合医学初探(六)

作者: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8-10

此文章来源于www.cmt.com.cn

  上期我们探讨了如何加强整合医学理论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整合医学的理论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地付诸实践,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永不停息的过程。

  本期将从科研、临床及教学这三个角度分别阐述如何加快整合医学实践的推进。

  科研

  成立整合医学学术组织 发现从事整合医学的优秀人才,吸纳从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专家,组成整合医学学术组织(如成立中华医学会整合医学学会),由此逐步解决“同治一种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却相互抵触”的问题。

  编撰整合医学专业杂志 创办《中华整合医学杂志》及相关分册,报道各专业整合医学成果,由此逐步解决“同一种理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问题。

  举办整合医学学术会议 举办会议的目的在于积极推广和普及整合医学理念,交流整合医学的学术成果及经验。可先试办某一专题或某一疾病的整合医学研讨会,比如以“乙肝的综合防治策略”为主题,邀请相关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学者参会,从多角度讨论理论发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形成相应共识和指南并逐渐使其完善,继而在更大范围举办中国整合医学学术会议,由此逐步解决“同饮一江水,但隔河相望、老死不相往来”的问题。

  成立整合医学研究所 开展整合医学的专门研究,除了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外,最主要的是应用信息网络分析技术来开展研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需要借助信息整合的方式才有可能建构医学知识的新体系,引发医学发展的新飞跃,也可称之为“数字医学”或“信息医学”,由此逐步解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问题。

  临床

  成立整合医学专门病房 可先在有限的、易于操作的学科之间开展整合。一些大医院开展的诊疗中心建设模式,就是对整合医学的有益尝试。有些医院的综合病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向整合医学靠拢,但严格来讲,现在的综合病房只是能治疗各种不同疾病的病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病房。重症监护室则更贴近整合医学病房的模式——结合多种学科、多种技术治疗类同急重症患者。

  建立整合医学门诊体系 建立“预防医学与健康维护门诊” ,也可称之为“防病门诊”,将预防保健科和体检中心等科室的临床行为统一起来,改变其传统预防接种、健康查体的单一临床模式。继而将该门诊与传统临床门诊连为一体,发挥整合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各自优势,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教育,并可开展健康体检、健康档案建立等,由此逐步解决“病人就医不知该哪科收管”等类似问题。

  教学

  编写整合医学教科书、丛书或专著 逐步解决“教材类同,东家抄西家、南家抄北家,家家出专著,其实一本书”的问题。

  开设整合医学教学课程 开展整合医学教学,加速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并不是一概否认现存的教学方法及模式;而是在现有方法及内容基础上实现医学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并逐渐打破目前分系统、分专科的教学方法,变为以整体概念学习局部知识的模式。

  在整合医学教学实践中,首先应在医学生进入各专科学习之前开设整合医学课程,以促使医学生向临床整合医学医生的过渡;继之在制度上予以支持,比如延长住院医生在临床各科的转科时间,进行34年的不定科培训,使之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医生;再之,对高年资医生定期进行整合医学培训,使每位医生都能用整合医学的理念和技术诊治患者,由此逐步解决“医学生整合医学知识贫乏”的问题,克服“世上只有专科好”的错误思想。

  开展整合医学继续教育工作 这项工作应由国家和各省、区、市卫生部门组织,或由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组织机构牵头,委托有关高等医学院校实施。

  第一,对全国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整合医学培训或轮训,并逐步向基层拓展;第二,在执业医师考试中,更多地引入和强调整合医学的内容,用考试的指挥棒督促广大医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整合医学的知识;第三,在高等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教学或教师培训中,开设整合医学相关的必修课程,并逐步纠正课程门类过多,分化越来越细的现象。由此逐步解决“分科定终身”、“各自打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医学越来越广,医生越当越小”的问题。 

  ■篇尾语

  医学从合到分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分不是不好,而是只能到一定程度。分得太细、太散,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或是“只见树木甚至树叶、不见森林”的现象。

  医学需要整合,整合的结果就是整合医学,就是还器官为患者,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整合医学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懂得利用整合医学的理念进行临床实践,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整合医学正蓄势待发,你,准备好了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综合医院多元整合精神卫生服务
分科过细?整合医学告别“只看病不见人”
整合医学
论中医高手在民间还是在医院?
现代医学整合的模式与方向分析
分科过度 给医学带来哪些伤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