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八、七年制、五年制医学专业用〕

 

 

 

 

 

 

 

 

 

 

 

 

 

 

 

   内科教研室

                   00六年三月

 

 

 

一、诊断学是一门联系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但它的内容以及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都更偏向为一门临床课。重点内容包括:问诊、物理检查、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超声诊断。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二、诊断学总数学时数为216学时,其中物理检查150学时〔讲44学时,习106学时〕,实验诊断36学时,心电图检查18学时,超声波检查12学时。其中全年课堂讲授76学时,实验室操作和临床见习140学时。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1. 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问诊要点和临床意义。

2. 掌握物理检查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 第一学期结束时,每位同学必须完成《诊断学反思记录》的编写。

4. 掌握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并掌握血液、尿液、粪便三项常用临床检验操作方法。

5.熟悉心电图各波形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6. 熟悉超声波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7. 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五、诊断学考核方式:

诊断学作为年课,在第一学期以考核方式为主,由带习教师根据学生在上半学期的表现:SP的练习成绩、写病历情况、完成诊断学反思和平时上课的表现,结合全球最低医学要求的相关标准,给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成绩,学生必须“通过”上半学期的学习方能进入下半学期。

第二学期以考试方式为主,成绩的计算包括5个方面,

第一,SP的问诊和查体的考试,计成绩20分。

第二,心电图的考试,计成绩5分。

第三,平时病历和课堂表现,计15分。

第四,期末正式的笔试,卷面成绩100分,折算为50分。

另外上半学期的诊断学反思计5分,平时纪律成绩5分,共计100分。60分以上及格。

 

 

 

 

 

 

 

 

 

 

 

〔教学要求〕  阐述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

 

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祖国医学对诊断学的贡献。

四、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五、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2学时,录像1学时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病因分析和诊断意义。

二、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症状的临床表现、发生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耳漏、鼻阻、上睑下垂、发热、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与咯血、紫绀、心悸、恶心与呕吐、水肿、腹泻、呕血与便血、黄疸、意识障碍。

一、上睑下垂:上睑下垂的病因及临床意义。

二、耳漏:漏液性质及临床意义。

三、鼻阻:时间规律性及临床意义。

四、发热

1. 发热的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2. 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五、疼痛

1. 在分析疼痛时应注意:疼痛的位置与转移;疼痛的特点与程序;疼痛的持续时间、频度或间期,诱发加重或减轻的原因;伴随症状与体征。

2. 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头痛;胸痛;腹痛;关节、肌内疼痛。重点了解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诊断要点。

六、呼吸困难:重点了解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表现。

1.       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2.       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3.       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七、咳嗽、咳痰、咯血

1.       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2.       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3.       咯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八、紫绀:中心性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病因。

九、心悸:常见原因和发生机理。

十、恶心与呕吐:发病原因与问诊要点。

十一、水肿

1.       病因、分类及特点

2.       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十二、腹泻

1.       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2.       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十三、呕血与便血

1. 呕血:呕血的常见病因;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2.便血: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鲜血便、柏油样便。

十四、黄疸:瘀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十五、意职障碍:发病原因与临床表现。

〔教学时数〕讲7学时,其余自学。

〔教学方法〕

1. 分别在各系统教学中穿插进行,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在心、肺、腹三系统中选择3~4个症状进行课堂讲授,其余在床旁教学和以后各科学习中加深理解。

2. 讲课:发热,呼吸困难、心悸、腹痛、呕血与便血。

 

问诊、体检基本手法培训

〔目的要求〕

一、掌握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二、掌握全身体检1~192条内容及技巧。

三、通过SP问诊、体检,达到复习、巩固、强化问诊体检基本功

〔教学内容〕

一、问诊技巧及内容:

1.  问诊内容:一般情况、主诉 、现病史、过去史、系统回顾、个人史、

家族史

2.  问诊技巧:1~20条〔中英文对照,临床诊断学教程〕

3.  教师问诊示教

4.  SP示教 并反馈(问诊部分)

    5.对SP问诊、每位同学一次机会,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体检

1.  全身体检1~192条〔中英文对照,临床诊断学教程〕,分段录象、教师示教、几互检练习。

2.  全身体检1~192条复习,教师抽查。

〔教学时数〕36学时(7、习27、录象2).

〔教学方法〕

1.  临床见习,在教师指导下询问病史,编写病历,口述摘要,进行讨论和总结。

2.  学习体检1~192条,分阶段学习,穿插录象,教师逐条讲解、示教及互检。

3.  询问sp病史并体检,学生得到2次练习及反馈〔第一次练习,第二次考核〕。

 

诊断学器官系统教学

                    一般检查

 

〔目的要求〕

一、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习正常和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视诊、叩诊、触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一、生命体征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 体温:检查方法〔口测法、肛测法、腋测法〕,正常范围,变异及其原因。

2. 呼吸:〔详见肺部检查〕。

3. 脉搏:触诊部位、内容、对称性、注意速率、节律、紧张度、强弱。〔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见心血管检查〕。

4. 血压:血压检查方法〔见全身体格检查〕,正常范围及变异,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三、发育、营养的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常见的意识障碍及判定方法〔详见神经系统检查〕。

五、常见的具有一定诊断意义的面容、表情、姿势、体位〔在录像片和一般头颈部异常体征实习中进行〕。

六、皮肤的弹性、颜色、出血、皮疹、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七、淋巴结检查方法〔见全身体格检查〕,要求分区检查、统一记录。

〔教学时数〕6学时〔讲2,习4包括头颈部检查内容〕。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血压计、温度计、录像片。

二、录像片

1. 一般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2. 常见的异常体征和临床意义。

三、小组实习

1. 教师示教,讲授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2.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3. 讨论、总结一般检查包括的内容和重要性。

四、床旁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检查病人,识别异常体征。

 

 

头 颈 部 检 查

 

〔目的要求〕

一、学习头部、颈部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

二、识别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眼:详见眼部检查。

三、耳鼻咽喉:详见耳、鼻、咽喉部检查。

四、口腔、包括唇、口腔粘膜、舌、牙及牙龈、口底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五、颈部检查:颈部外形及活动情况检查方法,甲状腺检查方法,气管位置判定方法,颈静脉压初略测定方法,颈部血管检查法。头颈部异常体征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讲2,习4〕包括一般检查内容。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电筒、压舌板、直尺、幻灯片、听诊器。

二、录像片

1.       头部、颈部检查顺序与方法。

2.       示教常见头、颈部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小组实习

1.       教师示教检查顺序与方法。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练习。

3.       讨论和总结头、颈部检查的重点与难点〔如甲状腺及气管检查方法〕,并解答学生的提问。

四、床旁教学

1. 尽可能多地见习常见而重要的异常本征,并分析临床意义。

2. 学生在检查具有头、颈部异常体征的病人时,教师在床旁观察,并给予指导。

 

 

眼 的 检 查

 

〔目的要求〕

一、复习眼的解剖;

二、掌握眼功能检查的方法要点及顺序,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三、掌握外眼与内眼检查的方法及其要点;

四、了解常见的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 眼的功能检查

远、近视力检查;

光定位的检查;

色觉的检查;

周边视野检查〔对比法〕。

2. 外眼检查

眼睑及眼球位置;

眼球运动;

泪囊;

上下睑结膜、穹窿结膜、球结膜和巩膜。

眼前节〔角度、前房、虹膜〕。

角膜知觉;

瞳孔对光反射〔直接、间接〕;

调节、辐辏反射。

3. 眼底检查

直接检眼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眼底的要点及程序:彻照法一观察屈光间质;眼底;视乳头、血管、视网膜、黄班等。

〔教学时数〕9学时〔讲 ,录像1/2,习6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近、远视力表,色盲本。

二、课堂讲授

眼的功能检查,外眼和眼底检查方法,眼科常见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幻灯片补充异常体征〕。

三、小组实习

1. 教师用模型及典型病人示教〔白内障、上睑下垂、角膜白斑、眼底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等〕。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检查、练习手法。

四、录像片:眼部检查顺序、方法。

 

 

耳、鼻、口咽部检查

 

〔目的要求〕

一、复习耳、鼻、口咽的应用解剖、正常标志及生理。

二、掌握耳、鼻、口的检查方法。

三、熟悉耳、鼻、口咽常见的异常体征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耳部

1. 外耳、中耳、内耳及Ⅷ神经的应用解剖、正常标志及生理。

2. 鼻部及听力的检查法。

3.常见耳部疾病的体征包括耳漏、耳聋、耳廓畸形、鼓膜穿孔、鼓室积液。

二、鼻部

1. 外鼻、鼻腔、副鼻窦的解剖、正常标志及生理。

2. 鼻部检查法。

3. 常见鼻部疾病的体征包括鼻阻塞、鼻漏、歪鼻畸形、鼻息肉、鼻道积脓、鼻腔新生物。

三、口咽部

1. 口咽部的应用解剖、正常标志及生理。

2. 口咽部检查法。

3. 常见口咽部疾病的异常体征包括咽炎、扁桃体化脓。

〔教学时数〕9学时〔讲 ,录像1/2,习6〕。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电筒、压舌板、耳镜、音叉、耵聍钩、1%麻黄素、3%H2O2、额镜、窥鼻器、跑表。

二、讲课

重点是正常标志和常见异常体征、临床意义。

三、录像片:耳、鼻、口咽部检查方法。

四、小组实习

1.       教师示教检查方法。

2.       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方法及正常标志。

3.       检查病人、识别异常体征,不足部分辅以幻灯片。

 

 

     

 

〔目的要求〕

一、学习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在胸廓及肺部检查中的正确应用。

二、学习正常和常见异常体征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胸部常用的骨性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二、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三、肺部检查

1. 视诊: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 触诊:呼吸动度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3. 叩诊:叩诊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叩诊音的种类:清音、鼓音、浊音、实音及过清音。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 听诊: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异常呼吸音及临床意义。啰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语音传导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气胸、胸腔积液、肺气肿。

〔教学时数〕12学时〔讲3、习9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钟型、膜型听诊器、电子听诊器、直尺、幻灯片、录像片。

二、讲课

1. 复习呼吸系统器官的解剖特点及其在胸部的体表投影。

2. 胸部检查视、触、叩、听的内容及正常体征。

3. 胸部常见异常体征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

三、录像片

1. 胸部的体表标志。

2. 胸部物理检查示教。

3. 常见的病理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小组实习

1.       教师示教检查手法。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练习。

3.       学生正确记录检查中的发现。

4.       讨论和总结胸部检查的要点,并解答学生的提问。

五、床旁教学

1.       尽可能多地示教常见而重要的异常体征,并分析临床意义。

2.       学生要检查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时,教师在床旁观察,并给予指导。

3.       可借助电子模拟人学习。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脏和血管的检查方法〔重点是心脏听诊〕,熟悉心脏解剖和体表投影的关系。

二、掌握第一和第二心音鉴别要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

三、熟悉心脏杂音、额外心音、第二心音分裂、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四、熟悉血管检查及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1. 视诊:观察心前区及心尖博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它部位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2. 触诊

1〕二步法触诊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及其它部位:有无震颤、异常搏动、摩擦感及其临床意义。

3. 叩诊:叩诊方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心脏扩大,心包积液和肺气肿时心浊音界的变化。

4. 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4〕心音的变化:第一、第二心音的强度、性质的改变及分裂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常见额外心音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产生机理,注意杂音产生部位、性质、时期、强度、传导,与体位、呼吸和运动的关系。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察音的区别。

二、血管

1.       观察颈外静脉充盈情况,初略估计静脉压。

2.       动脉搏动、脉率、脉律、脉搏的强弱、大小、紧张度〔见一般检查〕。

3.       水冲脉、奇脉、交替脉。

4.       毛细血管搏动征。

5.       血管杂音及枪击音。

6.       动脉血压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见全身体格检查〕。

三、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体征:心功能不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教学时数〕15〔讲6、录像 、习7?〕。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钟型、膜型听诊器、尺子、电子听诊器。

二、讲课

1.       心脏、血管检查,视、触、叩、听的内容和正常表现。

2.       常见异常体征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三、录像片

1.       心脏解剖和体表投影的关系。

2.       心脏、血管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3.       常见异常体征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四、小组实习

1.       教师示教检查方法。

2.       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3.       讨论、总结心血管检查的要点。

五、床旁教学

1.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心脏、血管检查。

2. 识别异常体征〔心脏长大、心功能不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等〕,记录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配合电子模拟人体征的教学。

 

 

腹 部 检 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腹部视、触、叩、听诊的检查方法,以触诊为重点。

二、学习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四分法、九分法〕。

二、腹部检查

1. 视诊:腹部外形、皮肤、脐情况,肿大的脏器,包块,阴毛分布,腹式呼吸,蠕动波或搏动,腹股沟,腹围测量,腹壁静脉及其血流方向等。

2. 听诊:肠鸣音、振水声、肝脾区摩擦音、血管杂音等。

3. 叩诊:普遍叩诊、肝脾肾的叩诊,移动性浊音。

4. 触诊:

1〕触诊的方法一浅触诊、深触诊、双手触诊、冲击触诊;压痛、反跳痛等,触诊注意事项和正常腹部可能触及的脏器。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肿块、液波震颤、肝、脾、胆囊、肾脏等。

〔教学时数〕12学时〔讲5、录像1、、习6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卷尺、听诊器。

二、讲课:扼要复习解剖知识,掌握腹部的体表标志及脏器的表面投影,说明病人的准备及各种检查方法的要点,尤其是触诊技巧。

三、录像片:腹部检查示教及常见腹部异常体征。

四、小组实习:学生互查,明确解剖标志,实践简要图示,教师指导及解释。

五、床旁教学

1. 见习常见和重要异常体征,。包括溃疡病或胆囊炎、肝脾肿大、腹水、包块、肠鸣音改变等。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检查病人: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包块、肠鸣音改变等,发现体征,解释其临床意义。

3.多媒体补充体征之不足,复习主要阳性体征及临床意义。

4.       配合电子模拟人腹部体征教学。

 

 

神 经 系 统 检 查

 

〔目的要求〕

一、学习颅神经检查的内容和方法,重点掌握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中枢型损害与周围型损害的特点。

二、掌握感觉、运动和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四、复习一般检查中的意识障碍、失误和步态观察。

〔教学内容〕

一、颅神经

1. 嗅神经:检查嗅觉

2. 视神经:视力、视野、眼底已在头面部检查时进行。

3. 动眼神经

4. 滑车神经

5. 外展神经:眼外肌及眼的对光反射〔Ⅲ、Ⅳ、Ⅵ神经〕已在头面部检查时进行。

6. 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角膜反射,

7. 面神经:讲解检查法,中枢型和周围型面瘫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8. 听神经:听力已在头面部检查时进行,任内氏和韦伯氏试验已在耳的检查中学过。掌握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鉴别要点和临床意义。〔详见耳鼻喉检查〕

9.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讲解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10. 副神经: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11. 舌下神经、检查方法、核上性和核下性病变的鉴别和临床意义。

二、讲解感觉、运动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

三、简要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角膜反射、咽反射。

2. 深反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 病理反射。

1〕锥体束征:跖反射检查法

1Babinski’s, Oppenheim’s, Gordon’s, Chaddock’s征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Hoffmann’s

3〕阵挛:髌阵挛及踝阵挛。

2〕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

2Kcrnig’s

3Brudzinski’s

四、意识状态

1.       定向力〔时间、地点、自我、他我〕检查。

2.       意职障碍分级及临床意义。

五、失语及构音障碍。

〔教学时数〕9学时〔讲2,录像1,习6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叩诊锤、音叉、电筒、卷尺、棉签、大头针、录像片、幻灯片、挂图。

二、讲课

1. 讲解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舌下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中枢型损害与周围型损害的特点。

2. 讲解感觉、运动和神经反射异常和临床意义。

3. 复习意识障碍的分度及失语等。

三、录像片

1. 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2. 示教常见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四、小组实习

1. 教师示教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练习。

3. 讨论和总结检查的重点与难点。

五、床旁教学

教师示教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定位、定性〕。

 

骨骼、肌肉系统检查

 

〔目的要求〕

一、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复习有关体表骨性标志、肌力、肌张力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骨关节系统检查的原则

1. 强调检查部位应暴露充分,双侧对比。

2. 检查顺序:骨关节检查强调由局部到全身。

3.注意: 检查内容的特殊性

1〕视诊:

2〕触诊:

3〕动诊:

4〕量诊:

5〕特殊检查:具有特殊意义检查方法,如麦氏试验等。

二、脊柱

1. 视诊:正常生理性弯曲、畸形一后凸、侧凸、前凸。

活动度:〔1〕颈椎一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

       2〕腰椎一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

2. 触诊:〔1〕压痛一深压和浅压痛

        2〕叩击痛

3. 动诊:主动活动〔活动度应包括在此项内〕。

4. 量诊:测量其活动范围。

5. 特殊检查:拾物试验。

三、四肢

1. 视诊:肢体位置、形态、有无畸形存在、有无红肿及静脉怒张等。

2. 触诊:各骨、关节、肌肉及肌腱有无压痛。

3. 动诊: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

4. 量诊:〔1〕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举例示教〕

       2〕测量肢体长度和周径及临床意义

5. 特别检查:〔1〕上肢一杜加征、肘后三角等

            2〕滚动试验、4字试验、Thomas征、浮髌试验

〔教学时数〕3学时〔讲1,录像30、习2

〔教学方法〕

一、教具准备:卷尺、多用叩诊锤、量角器。

二、讲课:讲解骨关节检查原则。

三、录像片:示教骨关节检查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和临床意义。

四、小组实习

1.       教师示教检查方法。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互练习。

3.       教师总结骨关节系统检查原则。

 

 

心 电 图 检 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形正常值。

二、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二、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及其正常值。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四、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一〕左、右房、室肥大。〔二〕过早搏动。〔三〕心房颤动。〔四〕房室传导阻滞。〔五〕异位性心动过速。〔六〕心肌缺血、心肌梗塞。

〔教学时数〕18学时〔大课讲授9、实习9

〔教学方法〕

一、以讲图形特点为主,采取边讲解,边看图,边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正常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

二、学生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异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三、学习结束最后20分钟心电图考试,10张图纸,并交教师批阅,计算为平时成绩。

 

 

 

超 声 波 检 查

[教学要求]

一.了解超声图像的基础知识。

二.熟悉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三.了解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一.总论:超声图像的基础知识,临床应用概述。

1.       基本概念:B型超声;多普勒超声;M型超声。

2.       超声图像基础知识:图像方位;囊性和实性病变典型特征;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典型特征。超声常用术语:无回声,低回声,强回声,声影,衰减等。

3.       简介超声检查技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常规检查(腹部、妇产科、浅表器官、血管、心脏的常规检查);腔内超声检查(经直肠、经阴道、经食道、内镜超声等);术中超声检查;介入超声诊断及治疗等;新技术如三维超声、造影超声等。

二.各论:以图像为主,介绍常见疾病的超声的表现。

(一)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超声。

肝脏正常图像,肝囊肿,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良性肿块,肝癌),肝硬化;胆囊正常声像图,胆囊结石,梗阻性黄疸;肾积水,肾结石,肾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

(二)妇产科超声;浅表器官及血管超声。子宫、附件正常声像图;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正常妊娠和不同阶段的胎儿声像图;病理妊娠。

甲状腺、乳腺正常声像图。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结节性肿大,局限性病变;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乳腺囊肿;正常睾丸、睾丸肿瘤。

(三)心脏超声。

心脏正常超声表现,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包积液等。

 

 

 

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二、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对诊断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熟悉症状、体征的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了解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诊断步骤和思维。

〔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作出初步诊断。

二、病历编写。

〔一〕病历的重要性。

〔二〕病历编写中注意的事项。

〔三〕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

〔教学时数〕15学时〔习及评讲〕

〔教学内容〕在临床实习中,认真采集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按正规格式编写出3-4份完整的病历。教师修改后组织讨论,指出病历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全身体格检查录像。

《诊断学阶段反思记录》编写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诊断学学习半期后,为了促进同学们不断自省,查找问题和不足的需要。

二、为教师加强教学训练提供依据,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诊断学反思记录〉一份。

〔教学内容〕—写作内容

一、通过诊断学的学习和训练,发现自身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有待加强之处:如沟通与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发现和处理问题的逻辑性等……

二、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收获。

三、对带习教师、SP教员的评价、意见或建议。

四、对整个诊断学教学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五、对未来医师职业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数〕课余时间

〔交稿要求〕:用WORD文档书写,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以实习组为单位。自编电子文稿交(发)给带习老师。老师将批改,打印成册,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占平时成绩的5%)。

 

实验诊断学

                    

第一部分“实验诊断学”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实验诊断的定义,诊断性实验的选择与评价,以临床思维方式应用实验诊断项目。

熟悉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及工作范围。

了解实验诊断学发展现状及未来。

〔教学内容〕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

 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及进展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自学内容〕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教学时数〕

讲课2学时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

第二部分 “血常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检测参数。

    熟悉 : 红细胞比积及有关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数量及相关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全血细胞检测的分析及临床应用。

     了解 : 网织红细胞计数。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方法;细胞直方图、细胞分布图及异常信息指示。

 〔教学内容〕

     红细胞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及有关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网织红细胞。

     白细胞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常规检查:血小板数量及相关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全血细胞分析: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方法;常见检测参数、细胞直方图、细胞分布图及异常信息指示;全血细胞检测的分析及临床应用。

〔实验内容〕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教学时数〕

讲课4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并通过病例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同学掌握血常规检查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第三部分 脂质及其代谢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脂蛋白代谢紊乱的血液生物化学变化特征;

                 2. 熟悉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处置方法;

                 3. 了解脂蛋白和脂质测定方法、各种脂蛋白的正常代谢。

 〔教学内容〕:1. 血浆脂蛋白:分类、主要脂蛋白及其功能、脂蛋白代谢。

            2.脂蛋白代谢紊乱: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及血液生化特点;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的处置。

3.血脂及脂蛋白分析:分析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样品采集及保存;

血清外观检查;

甘油三脂测定、胆固醇测定;

脂蛋白分析

4.病案分析讨论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思考题〕  1. 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分型及生物化学变化特点。

          255岁男性患者有黄瘤病变,身体超重〔113公斤〕,无明确的过去史。试回答以下问题:

首先应考虑什么生化检查?

若结果异常,还应考虑做哪些生化检查?

需采取什么治疗措施?

第四部分∶止血和凝血功能检查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熟悉引起出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

(二)   、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法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三)   、掌握出血性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

(一)   、复习相关正常的止血、凝血机制、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二)   、简要介绍止血、凝血障碍性疾病的分类。

(三)   、止血、凝血障碍性疾病的原因: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子及凝血异常、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等。

(四)   、讲解临床常用的实验室相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a)         一期止血相关检查:出血时间(TBT)、血小板计数、毛细血管抵抗力实验(CRT)、血块收缩实验(CRT)

b)        二期止血相关检查:试管法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测定。

c)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D-二聚体测定〔D-dimer〕,3P试验。

(五)   、讲解一期、二期止血缺陷及纤维蛋白溶解综合症的检测项目的选择及应用。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充分应用图片阐明止血、凝血机制,并联系临床表现,使学生理解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原因与检验检查结果的关系。

第五部分∶骨髓检查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    掌握适应症、禁忌症。

二、    掌握检查内容、方法、常用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糖元染色、а—醋酸萘酚酯酶+氢化钠抑制实验、红细胞内外铁染色)结果解释及临床意义;常用血细胞免疫分型(粒、红、巨、淋)、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结果解释临床意义。

三、    熟悉正常骨髓检查结果,常见血液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移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熟悉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四、    了解骨髓血细胞生长、发育特点及正常血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教学内容〕

一、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意义、适应症、禁忌症。

二、  血细胞生长的发育演变规律。

三、  骨髓检查标本的获取、制片、染色。

四、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内容、方法、结果的临床解释、正常骨髓检查结果。

五、  常用化学(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糖元染色、а—醋酸萘酚酯酶+氢化钠抑制实验、红细胞内外铁染色)结果解释及临床意义。

六、  常用血细胞免疫分型(粒、红、巨、淋)白血病染色体改变的结果及临床解释。

七、  常见血液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的临床检查。

〔教学时数〕

3学时、见习3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大量图片、幻灯和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讲解;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对需掌握和熟悉的内容重点讲解;力求简明、准确;从而掌握讲授内容并通过进一步见习使同学加深印象。

 

第六部分  肾功能、尿液检查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小便常规检查各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不同检查的小便标本的采集方法。

三、掌握肾小球功能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肾小管功能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  不同检查的小便标本的采集方法晨尿、随机尿、24小时尿、清洁中断尿。

二、  小便常规检查一般性状、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沉渣等〕,生化检查(蛋白)

三、  肾小球功能检查∶肌肝、尿素氮

四、  肾小管功能检查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二、 临床检验单的分析∶小便常规、肾功能、尿蛋白定量等。

第七部分  肝功能检查、粪便检查
一、肝功能检查
〔目的要求〕

      
一、 掌握常用肝功及肝病的实验室检查正常值、临床意义。
      
二、 熟悉常用肝功及肝病的实验室检查的项目及选择原则。
      
三、了解常用肝功及肝病的实验室检查基本原理。
〔讲授内容〕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的检查。                                        
   
二、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检查
                                       
   
三、凝血功能的检查
                                                    
   
四、酶学检查
                                                               
   
五、乙肝标志物的检查
                                               
   
六、肝功能及肝病实验室检查的选择原则 肝功及肝病的实验室检查正常值、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幻灯、图片及临床检验单分析
二、粪便检查
〔目的要求〕

  1
掌握粪便检查的临床意义。
  2
熟悉OB试验方法及意义。
〔教学内容〕
      1
、标本的采集。
      2
、一般性状检查{包括肉眼观察及镜检} 及其临床意义。
      3
、生化及免疫学方面的检查。
      4
、细菌学检查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幻灯、图片及临床检验单分析。

第八部分 体腔液检查

〔目的要求〕
一、了解浆膜腔积液分类和发生机理。

二、掌握浆膜积液的检查项目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一、什麽是浆膜腔及浆膜腔积液。

二、浆膜腔积液分类和发生机理。

三、检查项目

四、常见渗出液的特点。

五、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六、诊断路径。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

幻灯讲授、临床病例及临床检验单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生儿窒息脑损伤的临床与头颅CT检查
健康评估
诊断学绪论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本)
快速掌握 | 甲亢诊治3步骤,一课理清
体格检查-基本方法:视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