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德修养

医德修养

 

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一项重要的医德实践活动,是医务人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磨炼,把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规范转化为个人医德品质的过程。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医德修养,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医德素质,已成为医学伦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第一节  医德修养的实质和意义

 

一、           医德修养的实质和基础

 

(一)医德修养的实质

“修养”一词,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盖源自于孟子的“修身”、“养性”说。《孟子.尽心》篇中载:“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北宋的程颐第一次把“修身”和“养性”结合起来,正式提出了“修养”这一概念。“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包含了情操、举止、仪表、言行、技艺等多方面的陶冶,既有“修身养性”、“反省体验”的意思,又包含有涵养的待人处世态度,以及政治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道德修养是修养的基本内容和方面,它是指人们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既包括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也包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医德修养是道德修养在医学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医务人员道德修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所谓医德修养,简而言之,就是指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协调与病人、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与社会的关系中对自己医德品质的锻炼与改造的过程与工夫,其中包括在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情操、举止、仪表、言行等。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医务人员经过长期的努力所达到的医德水平或境界;二是指医务人员为了实现一定的医德目标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过程和工夫;三是指医务人员待人处世的态度,即对处理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社关系的认识  态度。

医德修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德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不同医德意识的冲突中,调节冲突和矛盾,使低层次的医德境界向高层次发展,使更多的医务人员提高医德认识,坚定医德信念,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全面提高自身医德素质。

(二)医德修养的基础

1、医德修养的价值观

价值,是指事物对人的用途及其作用,世界上没有与人无关的价值。作为医德修养的价值,就是医务人员为谋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和社会的健康利益需要的一种道德关系属性。一个有医德修养的医务人员,不仅要对病人负责,而且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在医学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社会发展与医学进步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形成和处理都必须用医德修养的价值观来衡量、判断和选择。应把对病人的负责同社会的负责统一起来,把二者作为从事医学工作的最高使命,并学会使用价值分析方法解决矛盾冲突。也就是说,医务人员必须以义务论为前提,把义务、公益和价值观统一起来,妥善解决当代医学及其发展中的道德问题。

由于职业的特点,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医德修养的价值观。它主要表现在促使医务人员千方百计地提高防病治病的质量和人口素质,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2、医德修养的实践观

医德修养离不开医学实践,在这方面应确立的正确理念是:第一,要坚持在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医疗实践中认识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医务人员的医德是通过医疗实践来表现的。只有在医疗实践中,在对病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各种关系中,医务人员的行为才能表现出道德与否,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原则,因此,离开了医疗实践,离开了医德关系,医务人员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主观世界,有效地改造主观世界。第二,要坚持在医疗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品行。医疗实践是检验医德修养水平高低的惟一标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只有身体力行,把自己掌握的医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指导自己的言行,并用实践的结果对照检查自己对这些原则和规范理解和实行的情况,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在医德修养上所下的工夫和达到的水平,也才能准确地发现自己的差距,从而去纠正不符合现时医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推动医德修养的不断深化  。第三,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种把医德修养同医学实践相脱离的修身、养性、“闭门思过”,认为只要保持“善良之心”,就可以提高自己医德境界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同样,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中,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或者把有关医德制度、规定等看成是空洞的说教,而不真心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去做,也是脱离实践的表现    。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医德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医德理论是医德修养的指南,科学文化是陶冶医务人员 情操的知识基础。因此,加强医德修养,就要认真学习医学伦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医务人员掌握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越多,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对医学行为的道德意义就理解得愈深刻,医德行为也就愈自觉。总之,加强医德修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树立医德修养的实践观。

3、医德修养的自律观

自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约束。医务人员要加强医德修养,提高医德品质,必须自觉进行自律观的培养。医德修养的自律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慎独”。“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它表现为医务人员在履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义务时,是自觉的、主动的、无条件的,出自医务人员对自己整体利益的深刻认识,对自己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的恪守。

树立自律观,对医务人员做好医疗卫生工作至关重要。古代著名医家,无不注意培养自律品格。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说:“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希波克拉底在其《誓言》中也说:“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做诱奸之事。”这些至理名言,蕴含着深邃的慎独精神,也就是自律品格。直至今日,仍可作为加强医德修养的借鉴。许多优秀的医务人员之所以能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帮病人所需,待病人如亲人,为了抢救病人,不分白天黑夜,全力以赴,连续工作,舍己为人,甚至以身殉职,关键在于他们具有高度自律性品格。这种高度自律性品格,使医务人员不但能够始终按已经形成的医德信念支配行动,把义务约束转化为行为自觉,而且能够运用自律力克服医疗实践中的各种困难,约束可能发生的失言和不良行为,从而使自己的医疗行为时刻能有利于病人与社会,表现出高尚的医德境界。

4、医德修养的他律观

他律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人以外的规律。我们所说的医德修养的他律观,其主要理念是医务人员在行为选择中,其医德观念和动机等环节受制于社会所制订推行的医德规律及其赏罚机制的决定或影响。它解决的是医务人员行为选择中的外在规约和导向,即医务人员接受社会为自己确立的医德法规,并遵循这些医德法规行事。

在医学实践中,医德他律主要表现为医德教育、医德评价、医德监督等。树立医德修养的他律观,就是积极参加医德教育、医德评价、医德监督,从而促使自己从客观他律走向主观他律至达到自律。

医德教育是医德他律的起点,因而也是医务人员全面养成医德素质的起点。医务人员并非生而知之,他只能在参与、接受医德教育的过程中习得这些素质。参与医德教育是医务人员提高医德修养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在参与医德教育活动中,应注意调整好自己参与医德教育活动的伦理角色,把自己定位于既是医德教育的接受者,又是医德建设的主人翁,改变完全被动的局面;注重循序渐进,谬见一点点克服,素质一点点积累,矢志不渝地坚持进取精神,在参与医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德境界;注重实效性,功夫下在内化上,无论是参与理论教育活动,还是参加实践教育活动,都力争实实在在有所收获,逐步提高医德辩识能力、评价能力、行为选择能力、医德建设能力。

评价是道德他律机制的核心。人们总是借助于评价干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从而调节人际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价值导向。医务人员参与医德评价是必然和必要的。他一方面是被评价的,另一方面也是评价者,每天都得同医德评价打交道。积极正确地参与医德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在评价别人时能够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为了以他人为鉴,从而铸造自己的医德素质,因为评价别人是同自我修养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

医德监督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出现的他律机制,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实效。医务人员参与医德监督机制的建设,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做被监督者,学习适应被监督:二是学习做监督者,学会自我监督,学习监督同事,积极参与医德监督机制建设,使医德环境得到优化。总之,不要认为医德监督与学习无关、与自己无关,而要把医德监督机制的建设当作一个熔炉,主动投身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水平。

 

二、            医德修养的意义

 

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生来就是“善”的或“恶”的,而是后天逐步形成的。一般地说,医德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认识的提高,医德情感的培养,医德信念的形成,医德意志的锻炼,医德行为的训练和医德习惯的养成等,都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医务工作者如果不认真进行医德修养,要培养良好的医德素质是不可能的。重视医德修养,对医务人员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医德修养是提高医务人员个体医德素质的内在依据。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是以医务人员个体的自觉性、能动性为前提的。所有医德教育施加的影响,其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通过个体自身的医德修养才能表现出来。外在的教育只是条件,内在的修养才是根据。

第二,医德修养是防治疾病本身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告诉我们,精神因素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而医务人员的医德状况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因素。实践表明,医务人员通过恰当的语言、良好的态度和行为,常常能影响和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有害心理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相反,医务人员如果忽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不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就会影响疾病的防治,甚至有可能引起医源性疾病,造成不应有的严重后果。因此,医德修养不仅事关服务态度和文明礼貌问题,而且对提高防病治病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医德修养是改善医德医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直接决定着医德医风的状况,医德医风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医德医风的改善,说到底还在于医务人员道德素质的提高,而这必须通过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才能实现。

当前,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势必会促进医务人员医德观念的更新,医务人员要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适应日益变化了的新形势,就必须积极投身于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医德修养,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医德医风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行业不正之风,以医谋私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爱心缺乏、情感缺乏、责任缺乏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这就向医务人员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了保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加强以法治医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以德治医,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水平。为此,广大医务人员要自觉树立医德修养的价值观、实践观、自律观、他律观,学会用义务论、美德论、公益论和价值论的观点正确处理医学实践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为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医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医德修养的途径

 

医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复杂过程,决非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而必须与防病治病、维护人民健康的医学实践相联系,与具体的医德行为实践相联系,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于医学实践。这是因为,第一,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医务人员只有在医学实践中,才能表现出医德活动,才能磨炼出医德意志,才能培养出医德情感,才能树立起医德信念,才能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也只有在医学实践中,医务人员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各种医德关系,才能暴露自己的思想矛盾,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还是违背医德的要求,才能把学习得来的东西真正地转化成自己的高尚的医德品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第二,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医德修养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培育医务人员的高尚的医德品质,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境界,以便更好地进行医学实践。离开了这个目的,为修养而进行修养,是毫无意义的。第三,医学实践是推动人们不断进行医德修养的动力和检验医德修养成败的标准。医务人员新旧思想的斗争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有在长期反复、不断深入的医学实践中,医务人员才能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医德品质。医学实践向医务人员和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医德课题,促使人们去研究、去解决,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医德水平和医德品质的提高。人们的医德修养程度如何,也只有通过医学实践才能表现出来并得到检验。

 

二、医德修养的方法

 

医学实践是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医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在与医学实践相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医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学习的方法。学习不仅可以使人接受新事物,了解和掌握新信息,而且促使人们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因此,医务人员进行医德修养应把学习作为基本的方法。学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学习。医务人员应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学,了解和掌握医德基本理论、原则和规范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指导自己的医疗和生活实践,此外,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人文医学知识,如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思想学习。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医德思想,学习同行优秀的医德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向医德理想境界迈进。三是行为学习。学习先进人物的医德行为。效仿历代医家的高尚医德情操,以榜样的力量来鞭策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理论学习、思想学习和行为学习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医务人员在学习时要做到三者协调并进,不可偏废或孤立地进行。当然,三个方面的学习都要遵循其内在规律,并同医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内省的方法。所谓内省,就是自己经常对自我内心世界进行反省,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十分重视修养中的“内省”的功夫。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则称:“吾日三省吾身。”韩愈认为:“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王阳明更是强调“省察克治”的功夫。这种自我“内省”,已成为中华民族具有高度自我批评精神的优良品质。今天,我们仍应以此作为“养德至善”的重要途径。医德修养离不开内省、检查、解剖等“自识”的修养功夫,必须通过经常地、自觉地解剖自己,评价自己,分析自己,调控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医德境界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升华,并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更何况医务人员并非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弱点、缺点甚至错误。因此,经常检点、省察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每个有道德觉悟的医务人员,应有知耻之心,改过之勇,对自己的差错和过失决不能听之任之,无动于衷,要敢于和善于内省。当然,内省决不是脱离实践的修身养性和“闭门思过”。而是联系自身实际、患者实际和社会实际而进行的积极的自我解剖、自我批评,以不断求得新的进步。

3、“慎独”的方法。

“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特有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十分警惕的,从最隐蔽处最能看出人的品质,从最微小处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越是独自一人,没有监督时,越要小心谨慎,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慎独”强调了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的精神,指出了一个人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意义。

“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医德中的“慎独”是指医务人员在单独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坚定医德信念,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自觉进行反省,并经过这种反省活动,逐步达到高尚的医德境界。医务人员要加强医德修养,提高医德品质,应努力做到“慎独”。这是因为,第一,医务人员虽然具有群体性,但常常是一个人单独地工作,无人监督;第二,医疗职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般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否认真负责,诊断是否准确,用药是否恰当,抢救是否专心,治疗是否得当等,病人很难全面真实了解,其家属一般也提不出什么意见,其他医务人员往往也不易发现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医务人员自己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三,医务人员的心理情绪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医务人员养成了良好的自律品格,不但能够用坚强的毅力克服医疗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还可以有效地约束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从而使自己的医疗行为时时处处有利于病人与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受外在力量的监督。作为一个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医务人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不仅要“慎思”,而且要“慎言”、“慎行”;就不仅要注意从“隐”处下功夫,而且要注意在“微”处下功夫。如果以为是隐蔽的、微小的缺点和错误,可以不屑一顾,听之任之。不去努力克服和纠正,那就会放纵自己,不利于医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因此,医务人员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防微杜渐,积小善而成大德。

 

第三节   医德修养与医德境界

 

一、            医德理想

 

医德理想是指医务人员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楷模和标准,是医务人员在道德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医德理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定的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的概括和结晶;二是指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医学上理想人物的道德品质,人们往往把这种医德上的完善典型称之为医务人员的理想人格,即医德楷模。

医德理想不是随意设想的抽象人格,而是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医德理想作为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和发挥,一旦形成和确立,就必然要对其主体产生作用。首先,医德理想为医务人员确定方向和目标。人们总是以某种理想作为奋斗目标,构成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正确的、崇高的医德理想可以引导医务人员走上充实、闪光的人生道路;错误的、卑下的医德理想可以误导医务人员走进利己、狭隘的人生死胡同。其次,医德理想是医务人员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世界能前进,社会能发展,事业能繁荣,都是有意识的人创造的。创造事业的人必定是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医德理想是激励医务人员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医德理想所提供的动力的大小与医德理想的层次密切相关,不同层次的医德理想发挥作用的力度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医德理想的层次越高,其所提供的动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再次,医德理想是医务人员的精神支柱。有无这种精神支柱,医务人员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情操兴趣和生活态度就会大不相同。医务人员如果有崇高的医德理想作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会自暴自弃,心灰意懒,被困难、挫折所压倒;就能始终在自己认定的目标上,虽经历漫长的岁月而仍奋斗不息;就能在医德发展的阶梯上攀登得更高,从而成为医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

医德理想和医德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德理想来源于医德现实,是对医德现实的正确反映,但又不等于医德现实,是医德现实的升华。而医德现实中又包含有医德理想的因素,医德理想是以概括医德现实中一切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东西为基础的,是医德现实中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一个合乎实际的、积极向上的、能够实现的医德理想,总是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现实、以确实存在的实际可能性为依据,脱离医德现实的理想,必然陷于空想,更为重要的是,医德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今天的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由于它是过去的现实发展的结果,今天的现实之所以终会变成不现实,是由于它包含扬弃自己并使自己转化为将来的“现实”的因素。理想化为现实,现实产生理想的过程是不会终结的。当然,理想转化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要靠医务人员的开拓、奋斗。

那么,医务人员应当怎样具体来确定自己的医德理想、实现自己的医德理想呢?第一,必须以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指导。医德理想是医务人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医学道德奋斗目标上的体现并受其制约。剥削阶级世界观、人生观推崇的是金钱万能,享乐至上,不可能指导医务人员形成正确的医德理想。只有科学、正确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指导医务人员树立远大的医德理想,确立崇高的医德追求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进行不懈地努力。第二,确立正确的医德理想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社会实际,根据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客观需要确立并不断调整医德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估价自己的条件和潜能,选择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个人奋斗目标,并善于把自己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奋斗目标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第三,为实现崇高的医德理想而奋斗。医德理想的选择和确立只是第一步,医德理想的实现只能靠奋斗去争取。因此广大医务人员一定要努力学习,深入实践,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切忌坐而论道,流于空谈,只有决心,不见行动,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二、            医德境界

 

  “境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原是“疆界”、“地域”的意思。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释家认为,每人对佛经的造诣、理解,各有不同的程度,因此显现出不同的境界。后来一些思想家就用“境界”一词来说明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涵养程度。所谓医德境界是指医务人员从一定的医德观念出发,在医德修养过程中所形成的医德修养水平和医德品质状况。也就是以医学伦理学为基础,在医生与病人、医生与社会等利益关系中形成的高低不同的觉悟水平,以及道德情感和精神情操的状况,它反映了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医德境界是一种复杂的医德意识现象。医务人员医德境界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生奋斗的准则和努力的方向。一个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懂得为什么做人、怎样做人的医务人员,必然会有崇高的医德情操。第二,取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观。即对一般社会道德观念,如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等的认识水平。一个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荣辱不分、美丑颠倒的医务人员是不会有较高层次医德境界的。第三,取决于医务人员的职业观。即对医学事业的性质、特征与作用的认识,一个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医务人员,就有可能达到崇高的医德境界。第四,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一般来说,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常常紧密相连,而愚昧无知和野蛮常常结伴而行。一个医务人员思想解放、技术精湛、知识丰富、情趣高尚,就能使医德境界不断升华。我们进行医德教育,加强医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把低层次的医德境界引向更高层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据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观察全体医务工作者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病人关系中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表现,医德境界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是崇尚自我、注重私利的医德境界。这是低层次的医德境界,也是需要批判的医德境界。处于这种医德境界的人,处事的原则总是以个人名利为轴心,一切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转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其道德标准是视私利为神圣不可侵犯,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获得个人名利的手段,对病人的态度,以病人能够为自己提供多少好处为转移,把医疗技术、听诊器、手术刀、诊断书、处方等作为图谋私利的资本和工具。处于这一层次的医务人员尽管为数极少,但影响很坏,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声誉,与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和规范格格不入,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并坚决加以纠正。

二是人我两惠、公私兼顾的医德境界。这种医德境界处在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提高。处于这一层次的医务人员一般还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能考虑到集体利益和病人利益,工作上比较认真,有的人技术也不低。但他们的动机和目的往往局限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上,所信奉的道德原则是人我两惠、公私兼顾,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采取集体利益、他人利益服从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现阶段,处于这一层次的医务人员还占相当比例,他们如果不加强自身医德修养,一味追求个人实惠,将会滑向自私自利的医德境界。如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医德修养的自觉性,是能够逐步达到先公后私或大公无私的医德境界的。

三是先人后己、克己奉公的医德境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大多数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达到了这种境界,也是占主导地位、较高层次的医德境界。处于这一层次的医务人员基本上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够比较正确地处理个人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个人与医疗卫生集体、个人与服务对象、个人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自觉地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并做出自我牺牲;虽然也考虑和谋取一些个人利益,也不拒绝社会或集体给予的荣誉,但总是愿意多作贡献,谦逊礼让,尊重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处于这一层次的医务人员,应通过开展医德教育和加强医德修养,促使其不断地向更高医德境界升华,以对医疗卫生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医德境界。这种医德境界,是共产主义医德品质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高医学道德境界。达到这种医德境界的人,都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人生观,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的精神。他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倾心热爱,对工作尽职尽责,对病人关心倍至,对同志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了病人的利益甚至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白求恩、柯棣华、傅连璋、林巧稚、李月华、吕士才、赵雪芳、吴登云等优秀模范人物,还有大批医疗战线上默默奉献的优秀白衣战士,就是这种医德境界的典型代表。我们要在医务人员中大力倡导这种医德境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要力争尽快达到这一医德境界。

   上述四种医德境界,是当前医务人员不同思想境界和道德状况的反映,但他又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广大医务人员应切实加强自身医德修养,不断提高医德水平,逐步向更高层次医德境界迈进,向白求恩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 有益于人民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伦理实践
医学伦理学背诵要点:44个考点
医学伦理学 —— 医学道德评估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浅谈《黄帝内经》中的传统医德
医学与医学伦理学 教材 考点
良友学员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