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课前问答:
  经基础治疗,几周后仍未达标者,可予以药物治疗?( )
  A 1  B 2   C 3  D 4
  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是:( )
  A 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伴妊娠  B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 糖尿病高渗透性昏迷  D 糖尿病合并活动性肝病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
  (一)治疗原则
  1. 口服抗糖尿病药(OAD)治疗前须强调如下基础治疗。
  病人教育。
  饮食调整。
  适当体力活动。
  血糖和尿糖监测。
  2. 经上述基础治疗,4周后仍未达标者,可予以药物治疗。
  3. 超重和肥胖者与非超重者的治疗方案不同,参见处理原则。
  4. 如需联合治疗,宜选作用机理不同的口服药。一般建议二联,三联甚不经济。
  (二)磺酰脲(SU)类药
  磺酰脲类药临床应用至今已有40余年。
  1. 结构

  磺基与酰脲基的结合是降糖作用的基团,R1R2的种类决定了各种SU的作用强弱与长短。

  2. 种类
  第一代:始于50年代,主要有甲磺丁脲(常用量:0.53.0g/d)和氯磺丙脲,后者现已不用。
  第二代:始于60年代末,主要有格列苯脲(优降糖)2.515mg/d,格列齐特或达美康80160mg/d,格列吡嗪(美吡哒或优哒灵2.520mg/d、瑞怡宁510mg/d),格列喹酮(糖适平)30180mg/d,格列波脲(克糖利)2530mg/d90年代末,新一类SU药有格列美脲,26mg/d,自小剂量开始顿服或二次分服。低血糖反应较少见。

  3. 降糖作用强度
  ●SU与受体的亲和力决定降糖强度,在常用剂量时,其强度大致为:格列苯脲>格列齐特>甲磺丁脲>格列波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SU的作用强度还和与受体结合的时间长短、代谢清除率有关,也取决于β细胞的损害程度。

  4. 主要不良反应
  低血糖:大多见于剂量过大、不定时进饮食、大量饮酒、年老体弱或消瘦者及肝肾功能损害者。
  高胰岛素血症和体重增加。
  消化道反应:药物性肝损害较少见。
  过敏反应:以皮肤为主。

  5. SU的临床应用原则
  (1)适应症
  经饮食和运动治疗24周以上,血糖尚未控制的2型病人,可单独或与其他OAD或与胰岛素联合使用。
  (2)禁忌症及不适应症
  ●1型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
  已有明显心、脑、肝、肾、眼部并发症者。
  ●2型糖尿病病人伴应激状态者(如感染、手术、创伤、妊娠、分娩等)。
  (3)选择
  要考虑药物的作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代谢与排泄途径、不良反应、病人年龄、活动强度等。
  长效:优降糖(作用最强)、氯磺丙脲(已不用)、瑞怡宁、格列美脲。
  中效:达美康、克糖利、糖适平(对肾脏影响较轻)。
  短效:D860、美吡达。
(三)双胍(BG)类药
  始用于50年代末,目前主要使用二甲双胍(MF),如格华止等。
  1. 结构

  2. 作用机理
  抗高血糖作用:降低高血糖,但不引起低血糖。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体重。
  调脂作用:MF可抑制小肠的HMG-CoA还原酶,抑制胆固醇合成,也可减少VLDL合成。
  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
  3. 剂量
  抗高血糖作用:每日5001000mg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日15003000mg
  4. 不良反应
  胃肠道不良反应:胃液分泌增加与肠动力增强,恶心,呕吐。
  乳酸性酸中毒:每年10万人中约有3人发病。
  5. 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为主,也可配合胰岛素用于1型患者。
  可单独用于肥胖的糖尿病病人,可使血糖和体重下降,降低VLDLTG与胆固醇。
  可与SUα-糖苷酶抑制剂合用。
  6. 禁忌症或不适应症
  肝、肾功能损害者。
  妊娠时。
  低血氧状态:如心衰、休克、慢性肺功能不全等,脱水、严重感染、创伤、手术、新近心肌梗死等。
  酗酒者。
  活动性溃疡病。
  (四)α-糖苷酶抑制剂(α-GDI
  α-糖苷酶(α-GD)活性主要位于小肠上部绒毛膜细胞处,碳水化合物在此可迅速吸收,导致餐后血糖高峰。正常时小肠较低部位(如回肠)虽然有α-GD存在,但因其作用底物(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故α-GD活力很弱。α-GDI于口服后能可逆性抑制上部小肠α-GD的活力,剂量相关地限制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明显延迟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使餐后血糖上升幅度减弱。
  α-GDI对不同α-GD的抑制强度不同,依次为对葡萄糖淀粉酶的抑制>蔗糖酶>麦芽糖酶>异构麦芽糖酶。
  1. 临床应用
  可用于1型、2型糖尿病病人,可以单用,也可以与其他OAD或胰岛素联合应用,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对于空腹血糖也有间接下降作用。α-GDI主要对碳水化合物起作用,对蛋白质和脂肪餐无作用。
  2. 剂量与用法
  拜唐苹,宜小剂量(2550mg/d)开始,并隔12周后渐递增,宜在用餐即时嚼碎吞服。50100mg,每日三次,可获良好效果,每日不超过600mg。倍欣每餐即时服用0.20.4mg
  3. 禁忌症
  肠道炎症、慢性肠道疾病或消化不良、肠梗阻、腹水等。
  肝肾功能异常者。
  急性感染发热者。
  孕妇、儿童。
  酗酒者。
  4. 不良反应
  腹胀,有时轻泻。
  低血糖:α-GDI本身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与SU或与胰岛素联用可以发生低血糖,此时宜服用葡萄糖解救,严重时需静滴葡萄糖。
  (五)非SU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除SU类外尚有其他胰岛素促分泌剂。Pepaglinide(诺和龙),为甲基甲胺苯甲酸(CMBA)家族的第一个衍生物,其结构与传统的SU不同,与在β-细胞上的结合部位也与SU不同,但其作用也通过ATP敏感的钾通道关闭和钙通道的开放,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而刺激胰岛素释放。口服后30分钟即出现促胰岛素分泌反应,通常在进餐时服用,剂量因血糖水平而异,一般为一餐一剂,每剂0.5mg
  (六)胰岛素增敏剂
  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病患者,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可促进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和改善β-细胞功能。TZD制剂能调节增加胰岛素的效应,包括影响胰岛素受体的酶活性,胰岛素受体磷酸化,胰岛素受体数量及肝糖输出,所以称作胰岛素增敏剂。已在临床应用的有曲格列酮(因有肝损害,现已停用)、吡格列酮与罗格列酮。如无胰岛素存在,TZD不降血糖。TZD与胰岛素、SU或二甲双胍合用,可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TZD也可使IGT恢复正常,延迟患者向糖尿病发展。服药期间,注意肝功能。罗格列酮剂量24mg,每日12次,吡格列酮1530mg,每日1次。
  1. 适应症
  胰岛素抵抗:TZDMFSU合用可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敏感性,也可改善β细胞功能。
  ●2型糖尿病病人每日使用胰岛素>40单位,而HbA1l≥8.5%者。
  2. 不良反应
  服药期间定期注意肝功能改变。
  ●TZD能引起水肿和血液稀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
  (七)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合理使用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高血糖药。降糖药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低血糖症,如SU类和非SU类胰岛素促分泌剂;抗高血糖药仅在高血糖时能降低血糖浓度接近正常,但如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症,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等。
  1. 了解病情
  不盲目开处方。
  了解禁忌证。如:肝、肾功能损害、妊娠等,掌握适用证。
  注意特殊情况:妊娠、老年或少年、活动强度、饮酒史、体重等。
  注意慢性并发症或夹杂症及治疗。
  2. 了解饮食习惯,包括总热量、比例和分配。
  3. 了解药物特性,正确用药。
  4. 血糖监测不要忽视凌晨和睡前时相。
  低血糖。
  反应性高血糖(抗糖药剂量偏多)。
  黎明高血糖现象(抗糖药剂量可能不足)。
  (八)控制目标
  详见糖尿病的处理。

胰岛素治疗
  (一)胰岛素治疗的指征
  在以下情况时,需用胰岛素进行常规治疗。
  1. 1型糖尿病患者。
  2. 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抗糖尿病药治疗,血糖未达到理想指标者。
  3. 难以分型的消瘦糖尿病患者。
  4. 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伴妊娠。
  5. 部分糖尿病特殊类型,参见表1
  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透性昏迷
  7. 糖尿病合并感染、手术、急性心肌梗死、中风等应激状态和严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以及活动性肝病等。

  (二)第一阶段(2型糖尿病)
  1. 对象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能达到理想指标者。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酮症酸中毒、感染、手术或其他疾病时,可参见有关章节的治疗。
  2. 方法
  维持原有口服抗糖尿病药治疗,睡前(22时左右)加用中效胰岛素一次,初始剂量0.10.2u/kg,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前1/2小时配餐一次。
  检测空腹血糖(目标:4.46.1mmol/L)。
  如果血糖得到控制,维持目前治疗。
  如果血糖不能控制,增加胰岛素剂量,每次24u,每37日调整一次。必要时也可减量。
  如果血糖仍不能控制,进入第二阶段。
  注:每次调整胰岛素剂量后,以及维持治疗时,均需随访血糖防止低血糖。

  (三)第二阶段(2型糖尿病)
  1. 对象
  第一阶段治疗不能达到理想控制指标者。
  2. 方法
  停用原有口服药物治疗,改用每日二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每日剂量宜参考第一阶段结果个体化。
 

早餐前1/2小时   餐前1/2小时

每日剂量分配             2/3            1/3

正规(R):中效(N     12            12

  如果患者自行抽取混合胰岛素,须采用同一公司的产品或可使用30/70预混胰岛素(30%正规和70%中效)。
  如果监测血糖得到控制,维持目前治疗。
  如果血糖不能控制,调查胰岛素剂量,每次24u,二次调整间隔37日。必要时也可减量。
  如果血糖仍不能控制,进入第三阶段。
  注:如果同时合并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应酌情减少胰岛素剂量(以下同)。
  (四)第三阶段(2型糖尿病)
  1. 对象
  第二阶段治疗仍未能达标者。
  2. 方法
  改用每日三次胰岛素餐前1/2小时皮下注射治疗。每日剂量宜参考第二阶段结果个体化。
 

             早餐前    中餐前    晚餐前      睡前

每日剂量分配  2/3        0        1/6         1/6

   RN       1:2        0          R          N

  如果监测血糖得到控制,维持目前治疗。
  如果血糖不能控制,调整胰岛素剂量,每次24u,二次调整间隔37日。必要时也可减量。
  注:如果同时合并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及胰岛素增敏剂,应酌情减少胰岛素剂量;每次调整胰岛素剂量后,以及维持治疗时,均需随访血糖防止低血糖。
  如果血糖仍不能控制,进入第四阶段。
  (五)第四阶段(2型糖尿病)
  1. 对象
  第三阶段治疗仍未能达标者。
  2. 方法
  改用每日四次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法。

早餐前      中餐前       晚餐前      睡前

  R           R            R         N

或:R+N       R            R         N

  每日剂量参考第三阶段结果个体化。
  观察和剂量调节原则与以前各阶段同。
思考
   胰岛素抗药性时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为了获得糖尿病的满意控制,必须解决胰岛素的抗药性问题。胰岛素抗药性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胰岛素抗药性时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为了获得糖尿病的满意控制,
必须解决胰岛素的抗药性问题。胰岛素抗药性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1.大胆增加胰岛素用量,每次加的量可较大,加量速度可较快;

2.选用抗原性较小的人胰岛素制剂,或使用不易产生抗体的单组分胰岛素,以代替纯度较低或者与人胰岛素有一定差距的牛或猪胰岛素;

3.可能时改用或加用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或拜糖平等类药物,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4.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这类药物本身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只能短期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列喹酮
低血糖危害远胜于高血糖
每天一“药”:格列美脲——降糖作用最强的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2022最新基层指南/共识解读,看DPP-4i基层降糖治疗使用要点
糖尿病降糖利器:口服降糖药认识误区与注意事项,纠正了血糖更好
惊!四分之一糖友用错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