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以及治疗。作者对目前主要的四类抗骨吸收药物的作用机理、疗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比较,并且对未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促骨形成方面药物新动态作了介绍。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诊断 治疗
课前问答
请问下列那种疾病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畴?
A.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B. 药物性骨质疏松症C. 肾性骨质疏松症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绝经后女性人数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合并骨折已成为全球的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仅以对健康威胁最大,保健费用耗费最高的髋部骨折人数为例,1990年全球估算达130-170万[1],预测到2050年将超过600万而其中51%发生在亚洲。本世纪中叶,中国正进入老年高峰期,预期骨质疏松症患者将近2亿[2],我们将面临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的严峻挑战。
本文主要阐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进展。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一、分型及临床表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两型,I型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分型并不困难,一般根据表121-1可做出判断。在多数情况下,PMOP早期为高转换型,而SOP多为低转换型。高转换型和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的特点见表121-2。
表121-2: I型 II型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I型
II型
年龄
50-70
>70
性别(男/女)
1:6
1:2
骨量丢失
松质骨>皮质骨
松质骨=皮质骨
丢失速率
加速
不加速
易骨折部位
椎体、远端桡骨
髋骨、椎体、尺桡骨
甲状旁腺素
降低或正常
增加
1,25(OH)2D3
继发性降低
原发性降低
钙吸收
降低
降低
主要发病因素
绝经
年龄老化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轻者常无临床症状。由一般的日常活动时即可发生椎骨压缩,引起背痛。疼痛可以轻微或严重,可局限也可向肋部放射。随着新椎体骨折的发生而脊椎变形,出现严重的驼背,而致身高明显缩短及慢性的持续性的背痛。由于胸廓的畸形可以影响肺功能。
二、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定
骨X线摄片在骨量减少≥30%时才显示,椎骨张终板变薄,负重的升起骨小梁明显(因水平骨小梁消失),及椎体内与邻近软组织间放射密度对比消失。椎骨变形可以前后高度均下降的塌陷或呈前面高度下降的前楔形(常发生于胸椎)或由椎间盘的挤压引起终板双凹压缩(常见于腰椎)的“气球状”变形。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白人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目前被认为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指标:用于诊断、预测骨折发生和随访药物的疗效。诊断标准:正常为骨密度(BMD)或骨矿含量(BMC)在正常青年人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之内;低骨量或骨量减少为低于正常青年人平均值1-2.5SD之间;骨质疏松症为低于正常青年人平均值的2.5SD;严重骨质疏松症低于正常青年人平均值的2.5SD,伴有1个或1个以上骨折。如BMD值与同性别、同年龄健康者平均值相比<1SD(Z-score),将在以后一生中骨折危险性增加2倍,Z-score为-2.5SD者骨折危险性将增加4倍。男性的诊断标准尚未确立。我国男,女两性的诊断标准正在探讨、研究中。
三、实验室检查:
血清钙、磷水平正常,碱性酸酶水平除在椎体骨折愈合期间短暂地升高外,也是正常的,这有别于常见的骨代谢疾病(表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多数在正常范围,年龄大于70岁的老人可轻度增高(约增高<30%)通过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助于鉴别高转换型和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见表121-2)。
表121-2骨代谢生化指标:
分型
骨形成
骨吸收
血清
血浆   尿
ALP  BGP   PICP
TRAP  Pyr/Cr  HOP/Cr   Ca/Cr
高转换型
↑  ↑  ↑
↑    ↑    ↑    ↑
低转换型
N  N  N或↓
N或  ↓    N    N   N
注:↑:增高  ↓:减少  N:正常
ALP:碱性磷酸酶; BGP:骨钙素;PICP: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TRAP:抗酒石酸性磷酸酶;HOP:羟脯氨酸;Cr:肌酐;Pyr:胶原吡啶啉;Ca:钙。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一、 病史及临床表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首先需经全面的病史、症状和异常体征的发现排除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见表121-3)。
表121-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分类
内分泌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垂体泌乳素瘤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性腺功能减退
药物
糖皮质激素
抗癫痫药
甲状腺素
肝素、酒精
恶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
白血病
淋巴瘤
淋巴细胞增多症
慢性疾病
胃肠吸收障碍
肝功能损害
慢性肾病
类风关、氟骨病
先天性遗传疾病
骨形成不全
高胱氨酸尿
MARFAN症候群
营养不良
维生素C缺乏
维生素D缺乏
蛋白质
其他
制动、废用和失重等
二、 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常规,ESR,血肝功能,肾功能,血钙,磷,AKP;尿常规,尿钙,磷。如出现血钙高、血磷低、尿钙、尿磷排除多,疑为甲旁亢者需检测PHT及MRI甲状旁腺检查。如有ESR高,血象异常等疑有多发性骨髓瘤(点击)者,进行免疫球蛋白,尿本周氏蛋白的测定,为明确诊断做骨髓检查。表121-4:常见代谢性骨病的生化改变:
Ca
P
AKP
尿Ca
PHT
1,25(OH)2D3
PMOP
N
N
N
N或↑
N或↓
N或↓
SOP
N
N
N
N
轻度增高(<30%)
N或↓
骨软化症
Ca偏低或 ↓
P ↓
肾性骨病
原发性甲旁亢
原发性甲旁减
N
甲亢
三、影像学检查
骨质疏松症常见椎体、髋部和腕部骨折,在三种骨折中,除股骨颈骨折外,骨软化症很少有椎体和腕部骨折。如椎骨后方楔形变则提示破坏性病变。骨软化症(点击)可有椎体的双凹变形骨软化症有假骨折线形成,及毛玻璃样改变。甲旁亢的手后前位片,大多数见于中节指骨的骨皮质下吸收,头颅骨沙砾样改变,牙槽骨骨板吸收,MRI或SPECT显象可见增大的甲状旁腺。多发性骨髓瘤的颅骨、盆骨、脊椎、肋骨呈穿凿样改变。
治疗
一、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目的
1, 缓解骨痛;2,增加骨量;3,降低骨折发生率。其中降低骨折发生率是治疗的最重要和最终的目的。骨质疏松症疗效的观察指标: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及预防骨折的发生。
二、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指征
多数学者主张骨密度(低骨量、骨质疏松症)结合骨质疏松症和决定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选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根据1998年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推荐[19],适应症包括:1,椎体骨折;2,髋部骨折;3,椎体外骨折且骨密度T体积分<1.5SD(以上骨折均为非外伤或轻微外伤性);4,骨密度T积分<-2.0SD;5,骨密度T积分<-1.5SD+1个骨折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危险因素为:
1,人种(白种人、黄种人较黑人易患);2,性激素水平低下(月经初潮推迟、绝经年龄<45岁、绝经前曾闭经>一年=;3,低体重,BMI<19;4,直系亲属有骨折史;5,成人期有骨折史;6,不良生活习性(酗酒、吸烟、低钙高钠饮食、缺乏运动锻炼等);7,易跌跤者(肌肉与平衡力);8,某些疾病(甲亢、甲旁亢、多发性骨髓瘤、肝、肾疾病、类风关等)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类固醇激素、抗癫痫药、抗肿瘤药、环孢A)。
三、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方案
1.治疗导致骨质疏松的某种疾病
2.一般措施:摄入足够量钙、维生素D、蛋白质、有规律的负重运动、并且采取措施,防止跌倒的危险性。
3.药物治疗:钙剂、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磷酸盐、降钙素、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
四、 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分类
按药物的作用机理可分为三类: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促进骨矿化制剂。骨的强度和完整性取决于来自造血组织的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及来自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细胞的骨的重建之间的平衡。随着年龄老化或由于疾病原因,破骨细胞骨吸收超过了骨形成,致使骨量丢失。骨质疏松药物中,大部分是抑制骨吸收药,通过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如雌激素)或减少破骨细胞活性为主的(如双膦酸盐)药物业抑制骨吸收,防止骨量过多丢失。对快速丢失的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利用骨吸收抑制剂药物。目前,尚缺乏刺激成骨细胞活性的骨形成药物。对缓慢骨丢失的人群应用此类药物利于维护骨小梁的结构的完整性。对骨形成药物的研究将会是未来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主要内容。
五、 骨吸收的抑制剂
目前认为性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膦酸盐和降钙素等四类骨吸收抑制剂对预防和/或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有效的:
(一)性激素替代疗法
1. 雌激素在骨代谢中的作用:骨质疏松症多发于绝经后妇女,绝经引起体内激素改变,最显著的改变是雌激素的缺乏。雌激素的减少容易有骨量丢失,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甲状旁腺激素(PTH)是促使骨吸收分解的主要激素,雌激素有拮抗PTH的作用,与PTH共同维持血中钙磷平衡。而雌激素的减少,减弱了对PTH的拮抗作用,加速了骨的分解。同时雌激素能加强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CT),CT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雌激素水平减低,CT分泌减少,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雌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抗衡,雌激素水平下降后,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相对增加,引起骨吸收及肠钙吸收下降。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发现雌激素主要通过细胞和体液因子发挥骨量保护作用。
(1)、细胞机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表面均发现有雌激素受体,这表明雌激素对骨细胞起着直接调控作用。雌激素能明显地抑制破骨吸收活性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对破骨细胞溶酶体基因表达也有影响。激活潜在的转化生长因子β,而它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及骨吸收,导致新骨形成。
(2)、体液因子调节,雌激素通过细胞因子对骨的吸收和形成发挥作用:
1) 雌激素减低单核细胞分泌白介素1(IL-1)mRAN稳态的表达,抑制IL-β的分泌,IL-1α和β都是强烈的破骨性骨吸收因子。
2) IL-6是强烈的溶骨因子,雌激素抑制成骨细胞IL-6分泌。
3)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来源于骨髓,由单核细胞所分泌,是强烈的溶骨因子,也受雌激素调节,雌激素抑制其表达。总之,绝经后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8],而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是一系列细胞因子作用的结果。虽然多种细胞因子可以调节破骨细胞的形成,但最近研究发现的TNF受体配基家族的新成员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ODF在应答细胞上的受体即RANK、以及骨保护素(OPG)是调节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的三个关键分子,进一步研究这些分子可阐明破骨细胞吸收骨的分子调节机制。
2. 性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HRT应用至今有70多年历史,已公认雌激素对骨具有保护作用。以往人群研究主要在绝经早期妇女中,以骨密度为观察有效性的终点。雌激素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增加脊柱骨密度达到2-4%。对骨质疏松症有预防作用。但雌激素预防骨折作用,以及雌激素、孕激素对许多其它组织包括乳腺、子宫、心血管的影响以及严重的较少发生的深静脉栓塞等副作用,以往尚缺乏长期、前瞻性的试验加以阐明。
为了评估绝经后妇女用HRT的利和弊,美国国立卫生院(NIH)[3]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试验WHI(Women‘s Health Initiative),包括40多个临床中心的16608个健康绝经后妇女(子宫完好),年龄50-79岁,随机分成二组,服用结合雌激素0.625mg/天和安宫黄体酮2.5mg/天及安慰剂组,自1993年开始,预计2005年结束,为期8.5年。随访至2002年7月(即5.2年)时,由于HRT虽减少了1/3双髋部和椎体骨折危险性和37%结肠癌的发生率,但增加了26%乳腺癌以及冠心病、脑卒中和肺栓塞风险性均有增加,总的弊大于利,而提前终止试验。
WHI研究同时提出,此结果不一定适用于较低剂量和其它剂型的口服雌激素或激素孕激素或经皮吸收的雌激素(经皮吸收更接近于内源性性激素的生理及代谢)等;试验不能分辨是雌激素还是孕激素对乳腺癌及动脉硬化性疾病影响。在WHI另一试验:对子宫已切除的妇女,单独应用结合雌激素0.62mg/天,已进行五年多,由于尚难权衡其利弊而继续按研究计划进行。
雌激素替代替代疗法和性激素替代疗法在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正进一步探索安全有效的方案来预防骨折并权衡心血管病和乳腺癌的利弊,在雌激素替代疗法中要严格挑选适应症,加强随访,以期减少风险。例如对无雌孕激素禁忌的绝经后妇女,有更年期症或有泌尿道萎缩带来的痛苦,及需要预防骨质疏松症者(骨量低、有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可以短期使用性激素,等症状消失后,应改用其它药物。
(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激素制剂,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在不同的靶组织分别产生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作用。由于不同SERM结构上的特点,产生了对不同受体亲和力的不同,在组织中发挥的生物效应不同。
雷若昔芬(Raloxifene)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若昔芬是非甾体类苯唑噻吩SERM。它对骨、脂肪代谢和脑组织有雌激素激动剂的活性,而对乳腺和子宫有雌激素拮抗剂的作用。
1.MORE临床试验[4](Multiple Outcomes of Raloxifene Evaluation, MORE)是一个个大规模、多中心、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试验。在25个国家180个中心内的7705名妇女中随机服用安慰剂或雷若昔芬60mg/天或120mg/天。三年治疗期,一年的延长期。
MORE临床试验结果:虽在股骨颈和椎体骨密度提高仅2.1%-2.7%,但腰椎骨折危险性降低了30%—50%,但对非椎体骨折危险性没有明显降低。与HRT形成对比,它不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不引起阴道出血,显著降低浸润性乳腺癌的危险性(达72%)。对血脂代谢有良好的作用,可降低LDL-C和TC,但又不引起C反应蛋白及甘油三脂的升高。常见的副作用是潮热和腿部痉挛痛,但一般不严重,很少停药,严重的少见的副作用是深静脉血栓栓塞。
SERM的药物开发刚起步。目前一种有利于骨及心血管而不刺激子宫内膜及乳腺,不增加轰热症状的新型SERM正在研制中。SERM均无雌激素防治泌尿道萎缩后产生的炎症的作用。
(三)、双膦酸盐类 近30年来(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类药物已发展成为对骨吸收最有效的抑制剂。由于它能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骨吸化,因此被用来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增龄和绝经后)、制动性骨质疏松、骨肿瘤、成骨不全、骨纤维发育不良、炎症性骨病等治疗。可用于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及肝素等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对恶性肿瘤及paget‘s骨病引起的高钙血症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1.双膦酸盐作用机理 双膦酸盐对骨骼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1)抑制破骨细胞前体分化和募集,抑制破骨细胞形成;(2)破骨细胞吞噬双膦酸盐,致破骨细胞凋亡;(3)附着于骨表面,影响破骨细胞活性;(4)干扰破骨细胞从基质接受骨吸收信号;(5)通过成骨细胞介导,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双膦酸盐的附属基团调节上述的作用。不同双膦酸盐类制剂,由于碳原子上连接的侧链结构不同,其抑制骨吸收和影响骨矿化能力有显著差异。R1侧链基团(OH)提高其与羟膦灰石的结合,R2侧链基团决定其抗吸收的能力。羟乙磷酸钠(Etidronate)第一代双膦酸盐应用治疗量时会引起矿化障碍,故周期性间歇治疗。近年来成功的开发了多种第三代双膦酸盐。它是一种R2侧链上氨基基团,而增强了抑制骨吸收能力,较羟乙膦酸钠增强1000倍,当应用治疗剂量的6000倍时才影响矿化,故一般治疗剂量不会引起矿化障碍。第三代双膦酸盐中阿仑膦酸钠的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
2.阿仑膦酸钠(Aledronate)在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Alendronate是一个被广泛地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双膦酸盐,在多项研究中,其抗骨折的有效性是一致的,是有说服力的。阿仑膦酸钠并能预防绝经后骨量丢失。
(1)、FOSIT[5]临床研究(Fosamax International Trial)一项由34个国家、153个中心的1908例绝经后妇女随机分成阿化膦酸钠组及安慰剂组,为期一年。试验结果:(1)治疗组骨密度增加显著,其增加值分别为腰椎4.9%,股骨颈2.4%,粗隆3.6%,全髋3.0%。(2)阿仑膦酸钠组非椎体贩骨折危险性降低40%。(3)骨转换率明显下降。
(2)、FIT[6]骨折干预治疗研究(Fracture Intervention Trial)6459名绝经后妇女,根据是否存在椎体骨折,病人分为椎体骨折组和非椎体骨折组。椎体骨折组2027例病人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治疗五年后,阿仑膦酸钠5mg/天治疗二年之后10mg/天三年,临床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降低了47%和55%;髋部和腕部骨折分别减少了51%和48%。因此,阿仑膦酸钠增加骨量同时使新形成的骨骼质量得以保持,骨折危险性显著降低。
(3)Hosking等研究了阿仑膦酸钠预防绝经早期妇女骨量丢失,结果表明阿仑膦酸钠5MG治疗2年,可使椎体、髋部和全身骨密度较安慰剂组增加显著(P均<0.001=表明阿仑膦酸钠可以有效预防绝经后骨量丢失。
(4)一次为期二年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24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男性,应用阿仑膦酸钠(10mg/日)治疗后较安慰剂组骨密度明显上升,腰椎、股骨和髋部骨密度分别增加7.1% 、2.5%和3.1%。此外治疗组椎体骨折明显低于对照组。阿仑膦酸钠对男性骨质疏松症疗效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接近。
3、利塞膦酸盐(Risedronate,Ris)是新型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有二项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一项在1226例伴有椎体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中分成口服2.5mg、5mg/日Risedronate组及安慰剂组,治疗3年后椎体新发骨折危险性下降40%,新发非椎体骨折率降低33%。另一项2458例骨质患者分成口服2.5mg、5mg/日 Risedronate组及安慰剂组治疗,三年后,5mg/日剂量组椎体骨折和非椎体骨折分别下降41%6和39%。
3、二磷酸盐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可能是因为氨基对消化道刺激的结果。因此,对食道炎、食道溃疡、糜烂、吞咽困难等患者禁用。目前阿仑膦酸钠有70mg/片的剂型,每周口服一次,每次70mg,已证实疗效与口服10MG相近,胃肠道不良反应少,依从性良好。
(四)降钙素(Calcitonin,CT)1、降钙素与骨强度 降钙素通过直接与破骨细胞的受体结合,快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发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可以防止骨小梁断裂、穿孔,增加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的骨量及抵制低转换率型骨质疏松症的骨量减少和维持骨量。但是,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用药,有导致新骨减少,陈旧骨相对增加,骨质变差的后果。对于高转换率患者,骨量增加2-3年达到高峰,此后也存在同样危险。因此,对高转换率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施行间歇给予降钙素的FR疗法来反复地进行抑制和解除治疗(De Pression Free),对于正常或低转换率型骨质疏松症应考虑促进骨形成制剂并用。
2.降钙素有强烈镇痛作用。对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痛部疼痛(特别是椎体的急性骨折时)的高转换率骨质疏松症患者,该类制和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降钙素作用于神经中枢特异性受体,升高β内啡肽水平,降钙素阻止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抑制疼痛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但降钙素长期应用会导致降钙素受体的减少,必须在治疗时注意。
3.Proof试验[7](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的研究)。1226名患者应用200IU(而非其它剂量)鲑鱼降钙素鼻喷剂,疗程5年,椎体骨折发生率下降36%。对非椎体骨折没有作用。Calcitonin在抗骨折有效性研究资料较少一致性。
虽然所有抗骨吸收治疗药物都是对破骨细胞的作用,但他们之间有不同,包括应用指针(预防、治疗或两者都有)、服药方式、抗骨折的部位、对骨以外的作用和副作用。临床医生可对每一个病人选择不同的抗骨吸收治疗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见表121-5)
表121-5 四类骨吸收抑制剂的比较
药物
应用指针
抗骨折部位
椎体         非椎体
其它作用
副作用
性激素
预防
+
±
绝经后症状↓
结肠癌↓
冠心 ↑ 卒中↑
DVT乳腺癌↑
降钙素
治疗
+
止痛
鼻炎
SERMs
预防治疗
+
改善血脂
乳腺癌↓
DVT潮热
抽搐
双膦酸盐
预防治疗
+
食道刺激
六、 骨形成促进剂
(一)、甲状旁腺素 许多临床前数据显示每日低课桌一间歇性应用PTH能增加卵巢切
除的大鼠和猴子在椎体及皮质骨的骨量及机械强度。证据表明PTH增加成骨细胞数目和活性,通过引导骨内衬细胞变成成骨细胞而不需要刺激前体细胞的增填及阻止成骨细胞凋亡。甲状旁腺类制剂目前成为最有前途的骨形成促进剂,今后将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目前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8]:来自17个国家,99个研究中心,平均年龄70岁的1637名既往有椎体骨折的绝经妇女,分成每天皮下注射Teriparatide(PTH1-34)20μg或40μg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21个月,20μg或40μg治疗组较安慰剂组腰椎骨密度分别上升9%、13%,股骨颈岔路辊上升了3%、6%,全身岔路辊上升了2%、4%,椎体骨折危险率下降至65%和非脊柱骨折危险率下降至53%,结论是应用40μg 组较20μg组的骨密度上升多,但减少骨折危险率的作用相似。并进行骨活组织检查,明显地增加皮质骨厚度,改善了网状骨的结构,恢复了骨质量。治疗期间没有发现高血钙,副作用较小(间断的恶心和头痛),依从性好。但是IPTH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效的给药途径,剂量以及药物对皮质骨生物力学的确切影响等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
(二)、氟制剂是一种有效的促成骨细胞分裂剂,和显著增加中轴骨的骨量,但没有减少椎体骨折。
(三)、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包括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都存在维生素D的生成和代谢障碍,导致活性维生素D的减少。近期,体外试验发现维生素D有促进成骨前体细胞分化成熟的作用,促使成骨细胞产生骨钙素,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胶原生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新西兰Tilyard等对622例曾有1处及多次椎体压缩性骨折妇女进行为期三年的多中心研究,应用钙三醇(n=314,罗盖全0.25μg/次,2次/天)和对照组(n=308,元素钙1.0g/天),试验组明显减少骨质疏松妇女新的椎体和肢体骨折的发生。在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对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选择中,应用活性维生素D居多。目前欧美对此药物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存在争议。亚洲地区钙摄入量较低,维生素D基因型频率与西方白人存在显著差异(亚洲地区BB基因型少)。活性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可能有其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生物学更好的了解,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有了很大发展。由于新的有效的药物治疗对预防和治疗原发和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成为可能。对于抗骨吸收药和促骨形成药的联合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Cooper C, Campion G, Melton LJ,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a world-wide projection. Osteoporosis Int 1992; 2: 285-289.
2. 王志迁,我国降钙素市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医药经济信息, 1998; 218:7.
3. Writing Group for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Investigators. Risks and Benefits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 in Healthy Postmenopausal Women. JAMA, 2002, 288: 321-333.
4. Delmas PD, Ensrud KE, Adachi JD, et al. Efficacy of Raloxifene on Vertebral Fracture Risk Reduc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Four-Year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2; 87:3609-3617.
5. Pals HAP, Hanley D, Steprin J, et al. Multinational,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Alendronate on Bone Density and Fracture Risk in Risk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Low Bone Mass: Results of the FOSIT Study.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1999; 9: 461-468.
6. Black DM, Thompson DE, Bauer DC, et al. Fracture Risk Reduction with Alendronate in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The Fracture Intervention Trial.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0; 85: 4118-4124.
7. Chesnut CH, Silverman S, Andriano K, et al.Prevent Recurrenc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00; 109: 267-276.
8. Neer RM, Arnaud CD, Zanchetta, JR, et al. Effect of Parathyroid Hormone(1-34) on Fractur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with Osteoporosi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1; 344: 1434-144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骨质疏松知多少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解析(下) 北京协和医院 徐苓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介绍
再说“骨质疏松”
母亲节,带你全面了解“寂静杀手”--骨质疏松症!
这种病症,老年女性尤其好发!一文掌握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