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与孔子的距离有多远

       老子与孔子的距离有多远


文/朱东(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原易》作者)

摘自《东鹤书院三字经精讲深解100讲》40讲


通常人们会习惯性的认为,老子的思想主张清静无为,而孔子的思想则以宣扬仁爱精神为主旨,因此老子是消极的,孔子则是积极的。


由此出发,老子的思想就与孔子的思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冲突就是,孔子几乎开口必言仁义,而老子则明确的反对仁与义。

在一部《老子》中,屡屡有这样的言论,说的最露骨的大概是这一次——在《道经》第五章中,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在中国古代的哲学系统中,就是终极标准的代名词,天地不仁,就意味着“不仁”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的终极规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真理。“圣人”是客观规律,是真理在人间的载体,因此他的言行应当是与天地相一致的。


所以,老子的这句话就是在说,不仁才是真理,才是通行于宇宙万物之间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是对仁的彻头彻尾的否定。由此而引出的行为,注定就是彻底消极的,也是与孔子针锋相对的。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好像不是。


因为,当我们去认真的审视孔子的仁的时候,就会发现,孔子的仁原来也是充满了消极色彩的仁,甚至还是带有明显的不仁的倾向的仁。因为,孔子的仁的核心在于一个“恕”字,所以行仁道,其实就是行“恕道”。而恕的本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没有说要如何关心和爱护他人,更没有说要与他人分享什么财物。按照孔子的这种想法,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呆在一起,这个富人只要不去伤害穷人,那就是恕就是仁了,根本不用去为他捐款搞慈善。这不是消极又是什么呢?稍微提高一点标准来看,这不是不仁又是什么呢?至少也与我们心中所想象的仁,是有很大距离的。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在于,普通人与圣人在思考问题,判断是非的时候,所选用的标准不同。普通人是从情感出发,从个人的利益厉害出发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圣人则始终以大道,以客观规律为参照物,来思考问题,判断是非。


形象的说,普通人以授人以鱼为仁,圣人则以授人以渔为仁。


而老子与孔子之间的所谓差异,也是在原则一致的基础上,由对象的不同所造成的。所谓原则一致,是指二者都是以大道——客观规律为参照物,来思考问题,判断是非的。所谓对象的同,是说他们所设定的语言对象不同。老子更像是在向君王阐述立身治国之道,孔子则更像是在对臣子阐述为人理政之法。所以,在《老子》中经常提到的是圣人,而在《论语》中最长被提及的是君子。圣人在古代是与君王相通的,君子的本意是君的儿子,在封建社会中,他们是臣僚的主要来源。


所以,老子和孔子其实是在阐述一个问题的两面,从本质上说,二者则完全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原有的秩序,这是由他们卓越的见识,和贵族精神中所固有的那种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决定的。


因此,如果非要测量一下老子与孔子之间的距离的话,那只能说是零——当孔子回过头来的时候,就会看到老子。当老子转过头去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孔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一)(涂宗流)
通过这一个字,领悟老子的道家思想精髓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6
【郁氏文化】yesuo简读经典||庄子
这样一种人,千万做不得,连圣人都骂!可很多人做了,还喊自己委屈……
水的哲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