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吕家乡:学诗当学白茹云

      吕家乡,曾用名吕家香,笔名孟嘉 。1933年生于江苏沛县。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新诗研究,出版著作多种,发表论文多篇。

               学诗当学白茹云
                           ——兼谈《中国诗词大会》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后,引起了许多观众对中国诗词的兴趣,但也难免发生一些副作用,例如希图通过背诵诗词来炫才夸能、或急功近利的偏向。诗词的本性是拒绝用以竞技的,而是要阅读者从容地吟咏品味,进而陶冶性情,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电视台的这个节目却是竞技性的,这种竞技性贯穿着从命题(包括“抢答”题)到评选的全过程。这就不能不扭曲甚至背离学习诗词的应有态度。可喜的是一位中年农村妇女参与了这个节目,她就是白茹云。她以毫不做作的不计得失胜败的姿态,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榜样,弥补了节目的负面影响。她虽然没有几位嘉宾专家那样渊博的学问,但她在提升节目品格上所起的作用,也许较之几位嘉宾有过之而无不及。主持人和嘉宾专家在总体上能够注意帮助选手正确对待竞技中的得失胜败,但偶尔也有处理不当之处,反而强化了竞技性。记得有一个选择题是问“飞上枝头变凤凰”这句诗是写苏小小、李师师、陈圆圆三人中的哪一人的?选手答错了。选手本人显得相当平静,倒是一位嘉宾专家情不自禁地替选手懊丧不已,“哎呀,你不该丢分呀!”选手说,“我确实不知道啊。”专家说,“不知道也能猜对呀,你可以用淘汰法呀!苏小小变凤凰了吗?李师师变凤凰了吗?都没有,那不就只有陈圆圆变凤凰了嘛!”这样的支招儿已经远离了学习诗词的宗旨,专家未免失态了。这句诗出自清初诗人陈伟业的叙事诗《圆圆曲》,此诗写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故事。陈圆圆原来是个妓女,后来由吴三桂出钱赎身,成了吴三桂的妾,青楼的姐妹们知道后都很羡慕,觉得陈圆圆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了,这并不是诗人的看法,只是青楼姐妹的看法。这一点似乎有必要解说一下,嘉宾只顾替选手懊丧,反倒忽略了。

      诗词是以“情”感人的,这是流行的说法,专家们在评点佳句时也总是强调这一点。这是不错的,但这样说还不够,因为“诗情”和“实情”并不是一码事,诗情是实情的升华,是以实情为基础,经过想象和灵感的作用进一步形成的一种审美感情。诗词创作中的意境化、意象化、比兴手法等等都是以想象和灵感为心理基础的,它们往往是“长期积累,一朝得之”。例如同样是写“愁”,李煜写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写的却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就因为不同的际遇触发了词人不同的想象和灵感,从而给“愁”情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形态。在接触这些诗词名句时,嘉宾专家不妨评说一下。命题中曾经涉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名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自述,“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句子”。这正是“长期积累,一朝得之”的一个范例。可惜嘉宾并没有就此加以解说,只说气魄雄伟等等,似乎显得浮泛了。


      古典诗词固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的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然可以给予我们心灵的滋补。但是古典诗词所表现的毕竟是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提供的是古典美。古典美和现代美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嘉宾专家有必要对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异同给以适当评说。节目中涉及不少关于男女爱情的诗词,在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也可以和表现现代爱情的新诗比较一下。例如试题中提到古代女子表达爱情坚贞的诗句:“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嘉宾专家强调其中提到了五个条件,进而说及有的诗歌里提到了八个条件。这固然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如果能够拿舒婷的《致橡树》比较一下,就会看到现代女性在爱情中突出的独立自主人格是古代女性所缺乏的,这样也许对观众的启发更大些。


        对这个节目提出这些要求是不是过分呢?不过分,因为白茹云都很好地做到了。她登上擂台也好,退下擂台也好,总是那么平静淡定,安之若素。请看她关于输赢的一段访谈:
    记者:第一次走上大舞台时是什么感觉?紧张吗?
    白茹云:没有感觉,我这个人比较淡定,可能生死见得多了,什么都不在乎了,走上舞台尽力发挥就行。
    记者:在比赛的舞台上,很多人是在意输赢的。
    白茹云:这就是个诗词交流吧,赢了又能如何,输了又能如何?我也不紧张,作为一个农民,你下去了,说明你水平也就这样,赢了也就是运气好点吧,也不证明水平就高。输也好,赢也好,只要我走过就好。


        如果基于这样的不在意输赢的原则来考虑,“中国诗词大会”的命题方式和评判规则是不是也可以做些调整呢?
    在阅读诗词过程中,白茹云首先是把它做为一种审美活动来对待的(尽管她当时也许还不知道“审美”的概念),李清照那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她初次接触就感觉很美好,虽然并不太理解里边真正的含义。苏轼那首《定风波》的结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她并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写作背景去扣字眼,而是轻而易举地进入审美的象征的境界,心有灵犀地和作者达到了共鸣:人生不管经历多少,最后都是同一个归宿。记者问她:“诗词对于你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影响和改变?”她说:“对现实生活没什么改变,但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有变化。以前也比较淡然,但还是会烦恼,现在就不会了。”这正是符合诗词本性的非功利态度,“无用之为用”的态度。所谓“对待人生的态度有变化”,不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另一种说法吗?

   

    白茹云家境困顿,爱人在外打工挣钱,她从2011年确诊为淋巴癌,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弟弟脑子里长瘤子,已经痴呆,另一个弟弟在北京打工时失踪。她在如此遭遇中一直保持着镇定乐观心态,顽强地和疾病作斗争。有时住院治疗,有时在家种玉米、放羊,还关爱着、牵挂着两个不幸的弟弟。一般人会以为她的生活难免狼狈不堪,身心交瘁,想不到她竟然能够忙里偷闲地读诗、写诗,参加过河北电视台的《中华好诗词》节目,又来到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那二十多分钟的出镜亮相毫不做作地展示了她的现代女性的胸襟和丰采,坚韧又从容,淳朴又高贵,博大又宽厚,自信又清醒,宠辱不惊,生死看透。她就是以这样的现代女性的姿态进入古典诗词世界,自然既进得去,又出得来。作为现代人,她可以通过诗词和古人对话交流,可以有选择地和古人呼应、共鸣,但不会沉溺其间。她并不固定地崇拜某一个古代诗词大家,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喜欢“见异思迁”,这不正是她坚持自我主体意识的表现吗?从她身上,我们既可以学习如何对待诗词、文艺,又可以学习如何对待生命、生活。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白茹云,实在是值得感谢的功德。


                                2017-3-1
     


 

主    编:陈爱中

编    辑:朱星雨、包晰莹、郝妍

策    划:陈斋新韵诗

一个兼顾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学术园地。有“名诗名点”、“学院批评家”、“北方诗话”、“黑龙江诗人诗作”等栏目,并不定期举办线下诗歌朗读对话会、当前诗学理论研讨等诗歌活动。公益性质,目前无稿酬。所有的赞赏费用目前暂时归属编辑人员的辛苦费。所刊发文章皆经过作者授权,如有转载或者引用,请联系本公众号或者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才女武亦姝更诗意的人
对话蒙曼:感受美,就能生出善的力量
白茹云:用诗词将苦难炼化成刚
白茹云的唐诗宋词
【甘宁界·小作家】:(西吉一小专栏)马骥‖《人生自由诗意:看中国古诗词大会 》
诗词大会能改变白茹云的命运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