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中的“蝉”

卷首语:诗词中的“蝉” 

在我看来,燥热的夏日,最让人讨厌的,莫过于蝉的嘶鸣。

群蝉鸣叫,清脆响亮,单调急促,杂乱无序。一条街,甚至一片区,此起彼伏。有时戛然停息,世界瞬间宁寂。谁知刚一回神,噪声又起,竞相亮嗓,翻江倒海,令人心意烦乱,可又无奈奈何。

但是,在历代诗词作品中,蝉的意象却经常出现,且很少有厌弃之意,抑或有人竟以蝉自喻,似乎情有独钟。


“蝉噪林逾静”,王籍这里的蝉噪,并无他意,仅仅用来衬托静,所谓以动衬静,技法高超。而更多的诗人,则通过蝉声,表达思乡之情。如“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唐·陆畅),“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唐·白居易)。蝉分布很广,天南地北。蝉声急促,人所共知。那些漂泊游子,沉浮宦海,心情难免孤寂郁闷。异乡突闻蝉声,仿佛置身故土,自然引发乡愁。但同样表现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则清露盈盈,明月千里,意境悠远。相较而言,蝉声唤醒的乡愁,得来似乎太过容易,有捡漏的嫌疑。有的表达对亲友的思念。“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唐·白居易)。一个“催”字,不仅写出蝉声急促,而更多的是岁月匆匆,感时伤怀之余,相互慰藉。虽然没有高山流水的雅韵,但天涯共蝉声,人生也不会太寂寞。至于“寒蝉”“寒蛩”之类,以凄切的鸣声,渲染离别之情,或烘托世无知己的孤独,则是另类的蝉声。


蝉的触须,像下垂的帽缨,有“官宦”之相。以清露为食,“品行”高洁。鸣声清越,声闻于世。诗人结合自身境遇,往往与蝉自比,托物寄情。“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可叹李商隐生不逢时,虽然是沧海之珠,蓝田之玉,但最终虚负万丈才华,一生襟抱未开。身陷囹圄的骆宾王,更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那样污浊的环境里,即使高树清唱,又有几人识得,几人珍惜?最终让“宰相之过”,成为千古一叹。至于虞世南,则“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位凌烟阁的功臣,似乎太过清高。

据说,蝉是齐后忧愤而死后,尸化而成的,也被称为齐女。因此,蝉的意象,也有悲情色彩。被誉为宋末词坛四大家之一的王沂孙,在《齐天乐·蝉》里,用细腻的笔法,以齐女的形象,写尽秋蝉的哀怨。宫魂已断,离情重诉,“镜暗妆残,为谁娇鬟尚如许”。“零露难贮”,“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表面写蝉,其实写人。抒发自己国破家亡之痛,无法掌握命运的悲苦。物我合一,天衣无缝,可谓咏蝉之绝唱。

蝉就是蝉,率性而嗜鸣,无心无肺。诗人因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情绪,给蝉赋予不同的情愫。作为蝉的意象,意蕴自然更加丰富。蝉声如此,世间万物亦是如此。倘若能静心体悟,悟到诗意,悟到诗情,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便是诗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十种意象之“蝉”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欣赏诗词印象,解析诗意人生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柳树 蝉不代表夏天?这些诗词意象你理解对了吗?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