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福林:张俭咏物诗选评

咏物诗,是以歌咏事物来表达内心所求或所感,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或流露人生的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生活的情趣。近读张俭的几首咏物诗,便觉眼前一亮。下面就结合具体作品,对其特点加以解析,大家看看是否别有一番滋味。

  

秋声秋色入池塘,半落红衣俏谢娘。

莲子将成荷芰老,向风驭伞护禅房。

          前两句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用秋声秋色装扮了池塘的文雅和俏丽。这种写法属于作者别出心裁,古人关于残荷的诗篇很多,基本都是咏叹荷的衰枯败落,怜惜 “萧条”。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悲切,却从“半落红衣”中观察到了残荷“俏谢娘”般的模样。谢娘,晋太傅谢安侄女道韫,才思敏捷,尝居家遇雪,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十分赞赏,并因此留下了“谢家咏雪” 的典故。道韫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后因以“谢娘”指晋女诗人谢道韫,也泛指有才能的女子。作者在此用谢娘作比,无疑,加重了残荷的内涵。半落红衣的荷,出落的既俏美又文雅,一下子燃浓了秋日池塘的人性味。

          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莲子和莲叶进行了时空对接,也有新意,描写老了的莲叶依然像伞一样做莲子的保护神。“半落红衣”与“向风驭伞”进行对比,表达了残荷对生命的态度,从而抒发了作者自己对任何一个生活阶段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尤其首句,只是简单地交待了秋声、秋色的去处。但也由此设下了悬念,秋声秋色去了池塘会怎样呢?让人情不自禁往下看,原来亮点在后面,一个“俏”字,点亮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这首诗须仔细品读方能发现其中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诗的开头就使用“通感”修辞,听觉的“秋声”和视觉的“秋色”出场之后,就是一连串比喻,这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自然,前三句的描写都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一个“护”字点明了诗的主旨,激发了诗的灵魂。“护”什么?护禅房。从残荷立于冰寒的水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也是从中衬托出诗人自已高洁的情怀。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于荷,反复吟咏,并非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操。足见诗人对残荷的喜爱及对残荷品格的赞誉,是返照自我的一种途径。

   此诗巧用对比,略形显神,托残荷寓意,象征显旨。有三个词非常关键,“入”,“俏”,“护”,第一个“入”是主观情感倾向,第二个“俏”是观察发现所得,第三个“护”是品格与精神。莲,花之君子者也。残荷之爱,同予者何人!

   

海阔云轻冰鉴圆,登临携酒向高天。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如诗启后贤。

          这首中秋,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对月有思的心情,展现了一幅清寂、沉静的中秋图画。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独到。

   “海阔云轻冰鉴圆”,此句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首句构思方式,借助海、云衬托明月(冰鉴),精炼而含蓄。一下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冰鉴喻月,形象而又清透,与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海阔云轻”,应该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直觉。因为即有“冰鉴”映照,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云和海的实景动态。这是仿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句意,运用蒙太奇式手法,将 “海”“云”“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物象,奠定了 “中秋月”的磅礴苍茫、雄伟壮阔的气势,为下文的借景发挥编织了情结。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月动态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登临携酒向高天”,紧承上句,借助感受作进一步渲染。这句诗应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得,但推敲极好,丝毫不着痕迹。中秋时节,桂香正浓,诗人或许因闻到了桂花之香,而联想到了桂花酒,“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所以,才有了“登临携酒向高天”之妙句。这句正是诗人中秋望月的点题。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花酒之香与清气袭人的月色一起,带给人无限美的联想。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如诗启后贤。”这两句采取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中秋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怀寄远,意境阔大,含蓄有味。诗人此处对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诗中句稍作改动,即收到了化古为奇的效果。今人不见古时月,古人亦不见今时月,那么,今时月与古时月有什么不同呢?“今月如诗启后贤”,而不是“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样的规律推理了。“今月如诗”,而且可以启发后贤,今古之月终于不是一成不变的啦!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因沉浸于诗情,引出了对月更加入骨的深思,把他最浓挚的思索,用于在对月的认知上。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大胆地把读者带进一个“古今月不同”的幽深意境之中。这样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又将使多少人萌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

 叹梅

冷艳披霜绝世尘,半羞微敛自天真。

可怜一点眉心血,溅落前溪未及春。

          古人写梅花的佳作可谓多多,但诗人定位了不同角度,所以,也写出了清新蕴藉的作品。此诗前两句出笔十分轻松,把梅的特点勾勒的逼真形象。后两句由形态转变为素养确立,更是惟妙惟肖,自有深致。

   “冷艳披霜绝世尘,半羞微敛自天真”,开端即用拟人手法突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说梅是冰雪世界的绝尘美色,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开放,特别是那种有点害羞、微微收敛的样子,才令人领略到什么是“天然去雕饰”明丽风光。一个“绝”字、一个“羞”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真是着墨不在多少,关键是出奇有化。

   如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对梅花所发的感喟,那么后两句则是进入到对梅花具体形象的描绘:“可怜一点眉心血,溅落前溪未及春。”这两句简直把梅花的清姿、眉眼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一点眉心血”神态毕现,与“疏影”“暗香”可谓绝配,好极。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其他花品的独特形成,又巧妙地描绘了梅花有血有肉有形有魂的灵姿,特别惹人喜爱。“可怜”二字扣题,尾句“溅落前溪未及春”,是“叹”的原因。这么有人情味的花,却只能听凭它“溅落前溪”,不能到美丽的百花世界一展风神!这大概是作者理解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 “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之有所得吧。

   熟知别人知晓的,说出别人欲说而又未说出的,才是最能感动人的。作者的《叹梅》,应该能给我们以灵感的启示。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要“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即是说,和写其他类型的诗一样,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做到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0首经典咏物诗,每一句都寓意深远,韵味无穷!
暗香如沁 | 红尘转眼秋声尽,依旧梅花种半坡
【暗香如沁】丁酉《问心集》:清风吹白露,淡月小窗听
【诗词写作】作诗章法(十四)咏物诗法
[转]填词常识十:咏物词写作的常见手法
诗歌史上那场旷日持久的“梅雪”大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