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遵宪七言古风精妙多变的形式(上)
承前追新:黄遵宪七言古风精妙多变的形式(上)

(福建)李昱圻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晚清名臣,亦是诗坛巨擘。现今学者主要关注其诗中记叙新奇事物和反映“诗界革命”理念的内容,对其侧重于反映清末重大历史事件的歌行古风关注较少。事实上,与黄遵宪同一时代的如陈三立等诸多诗人、学者以及稍晚的钱仲联先生,对黄遵宪的古体诗,均持有较高评价。

  关于黄遵宪古体诗之成就,俞明震认为:“七古沉博绝丽,然尚是古人门径。五古具汉、魏人神髓,生出汪洋诙诡之情,是能于杜、韩外别创一绝大局面者。”温仲和言:“其余各体,皆有独至之处,而超轶绝尘,则尤在五古也。”梁启超说:“七古乃美而大;七绝大矣,而未尽化也。已大而化,其五古乎!”而刘燕勋则持“五七古尤擅胜场”的观点。且不论黄诗是五古胜于七古,还是五古与七古并驾齐驱,单从诗体的角度看,无论是严格意义上的七言古诗,或是所谓的杂言诗,相较五古,均拥有更加灵活的句法,杂言诗在形式方面尤富于变化。而黄遵宪的七古,也确乎达到了“天骨开张,大气包举”的艺术境界。而本文着力于探究黄遵宪七言古风在形式方面的承前与创新,以期对其七古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就曾旗帜鲜明地展现其创作理念:“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为我们探究黄诗提供了基本方向。“复古人比兴之体”强调继承中国古典诗歌自古有之的艺术手法——比兴,充分调动形象思维。“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主要体现其对宋人七律创作实践中体现的“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 章法的认同。“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要求诗人在内容上反映时事,发扬现实主义精神。第四点理念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汪洋恣肆的“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

“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涉及诗篇结构布局。“伸缩”是一个空间范围概念,在诗作中指向用笔之多少,篇幅之大小。“离合”则指向文本与主题的关系,即“形”与“神”的关系。“伸缩”要求诗作之中所呈现的内容安排得体,详略有度。“离合”则要求全诗“形散神聚”。方东树对古文的“伸缩离合”有过相关论断:“五曰文法,以断为贵。逆摄突起,峥嵘飞动倒挽,不许一笔平顺挨接。入不言,出不辞,离合虚实,参差伸缩。”古文家刻意避免平直叙事,追求参差变化,在“离”时宕开一笔,进行另一个事件或维度的叙写,虽在深层逻辑中同主题相关,但在文本表面上往往显得转换颇大甚至突兀不协,故而展现出“入不言,出不辞”的特征。而这些插入的文段,即使删去也不会过多地影响叙事的完整性,保留于文中,常能达到精彩生动之效。“伸缩离合”是一个整体,“伸缩”是“离合”之法在文本上的要求与反映,“离合”则是“伸缩”之法在主题方面的呈现与追求。

  譬如《左传》中对秦晋崤之战的描写。在战争开始前,左氏先用大量笔墨,分别写了晋文公出殡而“命大事”、蹇叔哭师、秦军过周北门而无礼、弦高犒军、郑国备战和晋国发兵等事,洋洋洒洒。接着对战争的描述只有“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短短24个字,而后又用不少篇幅写战后放回所俘战将和秦伯罪己等事。清人余诚在《古文释义》中评“晋败秦师于崤”一段:“只遂发命一段是正写晋败秦师处,以上皆所以败秦之故,以下皆败秦师后文字,前从蹇叔起,后以蹇叔止,篇法秩然。至叙述诸人问答,描画诸人举动形声,无不婉然曲肖,更为写生妙手。”战前战后描写详细,充分展示秦军覆灭之必然与教训之沉痛,大义言尽,故而战斗过程便极为简略,此即“伸缩”之法。文公灵柩声大如牛本是附会之事,秦师过周北门轻而无礼于表面上也无关战局,载而叙之,宕开一笔,“入不言,出不辞”,是为“离”;从深层而言,施以鬼神之意,反映秦军骄纵,从多个维度呈现秦军必败之因,是为“合”。以“伸缩离合”之法,可达到行文生动多变,富有张力,免于直露而发旨深远的艺术效果。

  黄遵宪的《度辽将军歌》就脱胎于此。

  《度辽将军歌》可分为三部分,战前:“闻鸡夜半投袂起”“试我七纵七擒计”,共42句294字;战争之中:“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共4句28字;战后:“将军终是察吏才”“印兮印兮奈尔何”,共16句112字。

  第一部分花了极大篇幅描摹度辽将军的自信与神勇。他先是“檄告东人”,又展示其“练目练臂”的成果,不仅嘲讽淮军尽是女流,还藐视日军为“么么鼠子”“鸡狗虫豸”,甚至要效法诸葛亮对之七擒七纵。而旁人也盛赞度辽将军:他的威名与功劳,让邻国人闻风丧胆,他的部卒,皆是百战之兵。黄、曾等人还为他勒碑纪功。可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交战过程,只用“纷纷鸟散空营逃”一句带过,再加一细节“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反映吴大瀓不改的迷信与愚昧。随后“将军终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复归来”写其战败后通过人脉、金钱再度得势。战前战后详,战斗过程略,先是极力将吴大瀓写得无比高大,骤然跌下,其地位虽又再度爬升,其形象却已愈加显得猥獕不堪。如此安排,确是“悲愤之思,出以突梯滑稽之笔”,有力地讽刺了吴大瀓的迷信、狂妄、愚蠢、无能,更痛批了清末官僚体系的混乱,使清政府的腐败一览无余。

  同时,正如余诚指出的“前从蹇叔起,后以蹇叔止,篇法秩然”,左氏以蹇叔呼应文章前后,黄遵宪亦习得此法。开篇即有“平时蒐集得汉印,今作将印悬在腰”之句,败逃时附言“弃冠脱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文末则以“燕云北望尤愤多,时出汉印三摩挲。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结篇。“以印为首尾绾合,趣妙至极”,度辽将军印作为线索勾连着战前、战中、战后三个版块,使全诗结构精密,章法俨然。

  同样描写战事,《悲平壤》主要将视线集中于战斗过程,极力铺写清军的败不旋踵;《哀旅顺》则花大量笔墨渲染旅顺战前的坚不可摧,又在结尾处突然转入对日军侵入的描写,均与《度辽将军歌》不尽相同。这些作品均体现出黄遵宪的精妙才思和对“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的灵活运用。

二、措辞、句法与章句的古文化

  黄遵宪对古文家的学习不仅止于“伸缩离合”之法。他还充分吸收了前人古文创作实践与“以文为诗”的经验与成果,从措辞、句法、章句等方面向古文借鉴,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虚字打破诗的传统句法与节奏

  旧体诗总体而言,有“惜字如金”的传统。很多情况下,作者可以将连词、助词、叹词等虚词直接省略,读者也往往习惯于这一种表述方式,双方“心照不宣”。而将这些被省去的虚字复原甚至有意地增生,常能达到近乎文的效果。

  试看《度辽将军歌》中的“鸭绿之江碧蹄馆”,《台湾行》中的“村田之铳备前刀”“绿沈之瓜紫蒲桃”,《聂将军歌》中的“连珠之炮后门枪”等句。村田铳写为“村田之铳”,连珠炮写成“连珠之炮”,如果是为了凑齐四个字,完全可以附以一修饰字,表述为“村田火铳”“连珠铁炮”之类。而特意还原标志某种修饰关系的“之”字,则使整句诗的节奏明显放慢,并减少了单句诗内的信息量。绿色的瓜,按旧诗表达习惯应表述为“绿瓜”“绿沈瓜”或“绿沈香瓜”之类,而诗中偏写作“绿沈之瓜”,或亦出于这一目的。前人也有此类句子,如杜甫《丽人行》中的“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像《东沟行》中“将台传令敌来矣”,《度辽将军歌》中“檄告东人我来矣”“淮河将帅巾帼耳”等句,使用虚字结尾,也是习见的古文语法。当然,此前也有诗家在此方面做出尝试,如陶渊明《连雨独饮》中的“天岂去此哉”、《有会而作》中的“馁也已矣夫”,韩愈《古风》中的“无曰既蹙矣”、《符读书城南》中的“学与不学欤”等。

  《哭威海》中“敌之来”一句,用“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同《左传》中的“臣之壮也”,是非常典型的古文语法。


2、字词重用、连用之法

  黄遵宪的七古作品中,出现了不少同一字词在文段中重用、连用的特殊现象,如:

  《聂将军歌》中“人人趋叩将军辕,不愿操兵愿打拳。将军气涌遍传檄,从此杀敌先杀贼。将军日午罢战归,红尘一骑乘风驰。跪称将军出战时,闯门众多偻罗儿。”“恐遭毒手不可迟,将军将军宜急追。将军追贼正驰电,道旁一军路横贯。齐声大呼聂军反,火光已射将军面。将军左足方中箭,将军右臂几化弹。是兵是贼纷莫辨,黄尘滚滚酣野战。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将军仰天泣数行,众狂仇我谓我狂。”《冯将军歌》中的“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将军剑光方出匣,将军谤书忽盈箧。将军卤莽不好谋,小敌虽勇大敌怯。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长驱出玉关。”“奋梃大呼从如云,同拚一死随将军。将军报国期死君,我辈忍扳将军恩。将军威严若天神,将军有令敢不遵,负将军者诛及身。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

  这几段诗都连用了“将军”一词。《冯将军歌》第二段连用“将军”的文字,效法黄景仁《佘忠宣祠》中的“将军已死殉合门,纷纷部曲呼其群。曰余将军死死君,我辈何忍辜将军,从而死者千余人。此千人者驱可战,宁死相从不生叛。生得死力死得心,将军才大空古今。”钱仲联先生曾对《冯将军歌》此段有很犀利的论断:“连用'将’字,此《史》《汉》文法,用之于诗,壁垒一新。”何谓《史》《汉》文法?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有这样一段心得:“太史公作《张耳陈余传》:'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遗李良书曰:“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四句迭用四'良’字。’《冯唐传》:上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两句迭用三'吾’字,而语若飞动,减一字不得。”《聂将军歌》与《冯将军歌》中,“将军”一词分别出现二十三次、十六次,此仿效《史记·魏公子列传》全文不断叠用“公子”的写法。叠用“公子”,展现了司马迁对魏无忌的敬仰;叠用“将军”,表达了黄遵宪对聂士成和冯子材的钦佩。数句之内乃至全篇连用一词,不仅强化了对主体的描写,也拔升了语势,不显冗杂拖沓,而摇曳生姿。

  此外,黄诗中还有一些出现在单句之中的字词重用、连用的现象,或并非源于古文之法,此处试一并分析之。

  第一类,如“肉雨腾飞飞血红”“地炉煮海海波涌”“火光激水水能飞”“指天为正天鉴之”“已降复死死为谁”“自天下降天之神”“有进无退退则杀”“一弹洞胸胸流肠”等。这类句子其实是对谢惠连体或者说顶真修辞法的创新运用。王运熙先生对《戏做谢惠连体十三韵》的评价可作为对该体的总结概括:“上句尾部(个别例外)和下句开头处词语重复,互相勾连,读起来铿锵悦耳,加强了音节美。”同时,王先生在《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完成》一文中指出:“七言句节拍大概为上四下三,从节拍方面来说,七言一句,相当于三、四、五言的两句。”黄遵宪的这些七言诗句,完全可以看作是由两句顶真的短句糅合起来的,譬如“地炉煮海海波涌”就可视为是“地炉煮海,海波翻涌”的归并;“指天为正天鉴之”则可视为是“指天为正,天其鉴之”的组合。这样的句子,不仅在音节层面有回环反复之美,在语义层面,则更向深处拓开一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当然,此法并非黄遵宪独创。沈佺期的《龙池篇》中就有句:“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但黄遵宪对此法运用之频繁、谙熟,却已远超前人,使该句法成为了其七言古风中常见的、显著的特色之一。

  第二类,如 “驱之驱之速出城”“倭来倭来渐趋前”“苍天苍天泪如雨”“将军将军宜急追”等。这种处理方式或借鉴了民歌中的叠唱艺术。“驱之驱之”体现清军败逃的狼狈仓皇;“倭来倭来”让人感觉到日军逐渐逼近的紧张;“苍天苍天”反映了台湾割让时台民的悲愤;“将军将军”可能是报信士兵急驰而来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的写照,也体现了士卒内心的焦虑和情势的紧急。该写法不仅增强了音节美感,使诗句的表现力、感染力更上一个台阶,也舒缓了诗句节奏,降低了语言的信息量密度,为一气贯之的“以文为诗”章法服务。前人如杜甫就有“有客有客字子美”“长镵长镵白木柄”“有弟有弟在远方”“有妹有妹在钟离”等类似句子,再往前可追溯到《诗经》中诸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等表达方式。

3、单行之气不断

  入律之诗,必须严守两句成一联的规定,即使是古体诗,绝大部分作品也遵循这一规律,每两句诗成一章。以三句为一章的作品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已非多数;四句一体如杨杰(一作王安石)《勿去草》中的“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公卿去后门无车,惟有芳草年年加”,更是罕见。而黄遵宪却创造性地利用柏梁体韵句句押韵的特点,再通过一些线索的巧妙安排,将句与句之间的关联强化,使诗句间的间隔、界限模糊化,打破传统的断句节奏,顺势直下,以达到向古文那样连绵不断,一气贯之的效果。试看以下几个不同的章句类型:

左右搀扶出里疮,一弹掠肩血滂滂,一弹洞胸胸流肠,将军危坐死不僵。

  写聂士成战死。一句起事;二、三句分别用“一弹”领文,平行地描绘其伤势;四句则呈现聂士成死去之状。此四句一气不可断开。

船头立者持降旗,都护遣我来致词:我军力竭势不支,零丁绝岛危乎危,龟鳖小竖何能为?

  写清军请降。一句写使节乘船来;二句,使节开始发语,以“致词”结句,引领下文;后三句层层陈述困局并放低姿态,为乞降做准备。五句诗密不可分。

将军日午罢战归,红尘一骑乘风驰,跪称将军出战时,闯门众多偻罗儿,排墙击案拖旌旗,嘈嘈杂杂纷指挥。

写士卒向聂士成报告义和团作乱之事。第一句写聂士成归来;第二句,报信人来,“乘风”寓事态紧急;三句,报信人由“驰”转“跪”,并发语;四句,单托出事件主角——义和团民,而不加以敷衍,以此连缀下文;后两句写事件经过及状况。六句诗连续发出,是一整体。

(待续)

(刊载于《诗词》报2022年第21期)

本期微信编辑:张君怡

审校:朱亚南 陈贺达

核校:陈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 古诗几首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不懂平仄照样写古诗!不信我来教你。别拿平仄吓唬人!
学诗笔记之五绝、五律、长律、试贴诗与古风
第二十六节 古体诗的用韵(下)
【诗词密码】古体诗的种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