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道平:学诗十五记
作 者 简 介

      刘道平,男,汉族,19561月生,四川平昌人。20196月退休。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创作委员会主任、《岷峨诗稿》社社长。 

学诗十五记

刘道平

      先说个黄氏(黄梵《诗的写作课一一意象的帝国)理论:作者如果从人性去理解写作,就会把写作大门开得更大。他认为,凡是在各种环境中生活着的人,都会有高兴、悲伤、忧郁、痛苦、爱、恨、虚无等情感、情绪、感觉,如果堆集于心,则无序混沌、无形模糊。普通人的释怀方式是口头诉说。如果是作者,就会用文字有序地有逻辑性地进行表达,必然高于任何口头诉说,并使其成为有形的可以审美的东西。所谓“在心为志,言发为诗”即此。诗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它无非是写人(包括自我与他我)所怀情感、所遇时事、所处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生活环境)、所见之物,无非是作者的内在情感(七情)、情绪、认知、思想、观念、体验、感受、感觉的外在化、有形化、有序化,逻辑化,使个体化的内在情感可以被外在群体感知,以语言形式、构建方式和认知逻辑满足社会人的审美需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国人与国诗必然相关。啸天老师说“不作诗,可作一个诗性的人”。孔子不作诗,但他曾有言曰“修身先学诗”(《唐五代诗词鉴赏词典一一总序》),同时是诗的行家,“诗可兴观群怨”便是他对诗的功能论述。在当代,有人认为近体诗“回光返照”。这结论或许太武断。毛主席说“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个人理解:无论现代文明怎样发展和如将来如何“现代”,都不可能缺少“诗”的席位。没有诗的文明是不可想象的。诗之所以在现代文明中如此繁荣,正是文明的内涵需要,也是诗的生命力所在。无论近体诗还是现代新诗,在当今文明发展过程中,依然并行于“双轨制”,堪称“一国两制”,总是“平分秋色”、“和平共处”。或者说,虽然它们各自处在“自转与公转”的轨道上,但仍在同一河汉中实现着引力平衡。他们的相互存在和影响,甚至繁荣必然有其繁荣的理由。我们应当向她们“脱帽致敬”。因此,现代人如果要以近体诗形式创作,那就应当研习和把握其内在的特有规律。

      1、汉语的诗性语言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文言诗语和现代诗语。因此,要研习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构造特征及其区别。所谓旧体诗乃古汉语。即使唐诗“元白尚俗”,也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尤其对古汉语知识不足者,欲作旧体诗,当补其课。当然,使用文学语言也要接近现代,不能装腔作势、晦涩难懂。作旧体诗不是使用一些很生涩生僻的“老古董”语词而己,要注意新词新语对时事的反应。用语可平谈,但要防止平得没劲,淡得无味。据统计,汉语中每年出现一千多个新词新语。热衷于旧词语不可取,更不能把使用新词新语视为“打油”。(打油有打油的特点,要写好打油亦非一日之功)。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话说:“清淡中见隽永,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使用新词新语可以向当代诗人启功和杨逸明学习。

      2、既写近体诗,即近体的绝句和律诗,就应当基本守规。当代理论研究者称之为“守正”。何为守正?即律绝之字句,皆有定数,音韵与平仄以及黏对均有规矩。定数与规则当守。诗意固然重要,但不能简单借“词不害意”而“为所欲为”。

      3、押韵事关平仄律格及音调。韵者,事关声音和谐与否,有韵方显韵味。押韵时,切记“三不通押”。即在律诗与绝句中,上去入声与平声不能通押。前鼻音后鼻音不能通押(当代四川人尤应注意)。入声韵与上去声不能通押。当然使用现代新韵《中华通韵》另当别论。

      4、诗的基因是文学,因此选择意象、创造意境必须具备文学特质。意境是创作产品的境界和情调。意象是指外在物或物象与内心想象的图景(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参见《意象的帝国》),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创造意境,必须选择意象。“意象是综合的、暗示的、意在言外的”一一被称为“诗魔”的台湾诗人洛夫同时说:“诗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经营意象”。为什么要经营意象,因为意象为意境服务。客观意象是物和事,是中立的,必须赋予它以情感或立场,才会“活起来”,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古人之诗,无论把客观意象写得咋样,一定有为情感“染色”的句子。顺手拈来一首都无不如此。所以,旧体诗的语言构造无论使用“或赋或比或兴、或赋比兴综合运用”,都必须有意象。尽量使用文学语言而非科学语言。诗非说明文或论文。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有重大区别。前者需要含蓄,模糊,引申、歧义、跳跃、以及可任意使用修辞手段。而后者必须精准、明确、明白无误。前者可以虚构,后者言必有据。

      5、近体律绝字数少,空间小,当尽力增强厚度高度,延伸宽度长度,增加味度浓度。周老师讲把自己写的“七律”前二字取掉试一下?意思不变,可能更简炼更有味道。一杯糖水不变。为增加“甜度”,要么“缩水”,要么“加糖”。比如韩子仓(北宋末南宋初,江西派诗人),为曾吉莆改诗:“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他只将“中换成深,里换成冷”,其意大变,味道更浓。

       6、诗人应当互敬,力戒相轻。即使圣人亦非完美。我初略统计,关于诗的体裁、风格和流派共237种。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用雕锼呕肺肠,词能达意即文章。性情原自无今古,格调何须辨宋唐”。(宋代戴昺《东野农歌集》卷四)。故而,为诗者,应当允许文艺观讨论无“禁区”,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切磋琢磨,交锋碰撞。无论谁,当明个人认知的有限性,人类探索的无限性。对此,我们可以从周啸天老师《珠峰》一诗中悟出个体认知的局限性。诗曰:“八千米雪柱晴空,休把寒冰语夏虫。剧怜孔子小天下,不识人间第一峰”。他说的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孔子乃圣人,但圣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他也不识珠峰之高。二是说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自己虽立足(东山、泰山)很高,(暗含水平能力见识也很高),但还有比自己更高者的“第一”在我之上。千万别自衿了得,还是谦逊为好!

       7、充分运用现代文学总结概括的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采和感染力。防止仅仅使用“赋一一铺陈铺叙”手段。包括除惯用“赋比兴”外,倒装、夸张、通感、互文,顶针、双关、对偶、对比、反讽等等需用则用、能用则用、应用尽用,我称之为“技尽其才、法尽其用”。使用好修辞手段可增其文采。其用意更在于使抽象概念形象化而变得更易理解。至于对艺术性的实践,如《姜斋诗话》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便倍增其哀乐”。对此语举一反三,比如“以小言大”、“为动言静”、“说已言人”“以拙言巧”等等,利用相互对立、阻抗和矛盾写法,有时看起来还很“荒唐无理”“不合逻辑”,而恰恰产生“无理而妙”和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这在唐诗中都可找到有力例证。(李白的《将进酒》明为写快乐场面,实为反衬他内心之痛苦。韦应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便是将静与动相对立。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空寂静,但稍有声响(人语)就特别入耳。)

      8、技法可学,立意最难。诗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含蓄蕴藉”、“余味回味”、“言已尽意无穷”、“常有嚼头”、使人“越想越有意思”,作画留白即一个道理。周老师经常提醒我:“诗歌言尽,味同嚼蜡”。诗,如果缺少“含蓄余味”这一特征,其词语再美也不会完美,至少欠缺内在美。当然,其意如何,有时是“作者未必有,读者未必无”。余味欠缺,要么话已说尽,要么意境不足。但要特别强调的是:歧义、多义是包括诗在内的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但是,歧义与多义却也容易被误解。历史上若干因诗出现的“文字狱”就是诗的“歧义多义”成为被误解的所谓“证据”。清末王夫之说“意为诗帅”,清代郑板桥《题画二则》曰:“意在笔先,定则也”。强调艺术创作,在下笔前先立意构思。作为诗,她不仅仅指形式上的语言外在美,同时包括其内涵和诗意的内在美。凡诗,都是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产物。可以借鉴现代诗学理论,即把诗划分“三个世界”,即“第一世界:物(对象);第二世界:词(语境);第三世界:人(主体知觉)”。诗是主观与客观共同作用的产物,应当遵守“因境造语”原则。进一步说,外在物象和事象触及“五觉”(即与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视、听、闻、味、触之感觉),可能因联想而产生某种“意念”,即一个“想法”,或产生表达“思想”或“情感”的欲望。把意念意趣意理触入意象之中,便可成句。但是,意念乃主观,但托寄于客观以表达什么情感或意境或理趣,或者用什么意象来表达深刻意蕴。作诗不是拿起傻瓜相机拍照。庞德有言“好诗是情感与形象的复合体”。要写出好诗,还须加强境界、阅历、悟性以及联想和创作能力的炼磨,必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9、题材甚多,物象颇众。夕阳芳草 ,皆可为诗。但怎样才能成诗,或从哪儿入手可有讲究。周老师讲,初学者从绝句学起。单首可因外界“象”而引起“意念”(想法)或有好句写起。也可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诗句和诗意要尽力“陌生化”。切忌“落套于公共语”和“同一于板报语”。为避此,可择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选题或立意”,《唐诗鉴赏词典》1100首中,有60多首送别诗,题材相同,因主题、形象、风格不同而都成经典作品。所以,尽管物象、时事、题材相同,如果能“道人未道之语”、“道人不能道之语”。(周老师称之为“说新话”,切忌炒剩饭),就可能成好诗。因为熟语易导致诗意“递减”。当然,熟语也可以“翻拍”或“化用”。如“要识庐山真面目,还须出入此山中”。一首诗中应有“好句”支撑,有人叫“诗眼”(眼睛很传神)。诗眼有句亦有字或词,可起到“点铁成金”作用。好句易被关注且易传。好比一群人中突然来了个“姚明”,试一下大家的眼睛看谁?看我?看姚明?所以,一般来说,无好句则非好诗。好句是佳句与新意的高度统一。现在写旧体诗者甚众,诗也多,但恐“好句”和“新意”的不多,应当反思。虽然做不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但亦应努力。

      10、谋篇布局,结构严谨。绝句与律诗自始至终,“起承转合”,单句内部可铸复句,邻句之间结构错落。但通病是:由于受思维惯性影响,容易导致结构同一。因此,要尽力构建起伏波澜和抑扬顿挫。平铺直叙、结构同一,缺乏张力,容易产生“阅读疲劳”,而且有失“曲线美”“形态美”和“变化美”。

      11、多读多练,从高师而学。周啸天老师讲“读书受用”。窃以为,学诗当读“啸天著述”。他除单篇论述外共有28部著作。他的研究更接近现代,易读易懂易记易用于实践指导。同时,注重师人之长,克己之短。三人行必有我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12、重视结语。南宋姜夔论词说“一篇全在结句”。窃以为,虽不尽然,但十分重要。无论景结理结或情景交融之结,都应注重:或浩然正气、或启迪警世、或令人遐思、或回味无穷、或留有悬疑让读者探究和回答、或动人心怀等等。最忌言尽、说教、解说、表态、口号。《周啸天谈艺录》总结说:比如绝句,假如前两句作铺垫,第三句像排球场上的二传手,它传的高低远近强弱,决定了扣球的成败。“结句”就好比扣球,必须扣死才能赢。也可以理解为,第三句“埋伏卧底”,结句使人意想不到的一击。如此,一首绝句也就成功了。比如李白《赠汪伦》的末句,前三句无非是说“我乘舟将要出发了,突然听到岸上传来歌声,潭水很深”而已,平淡无奇。翻开第四句,才知道他有个朋友汪伦来送行了,其友情比潭水还深。(后来有河深海深不如党的恩情深之句,也许受此启发)。结语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许多诗的的深意、余味都在其结语上。

      13、咏物诗不好写。物象入诗,则人格化。但要记住杜诗名句“物性固难夺”。意即不能剥去固有物性而只见其人格化。否则会失去艺术之真实和趣味。(流沙河语)

      14、不怕批评,不怕否定,不怕修改。其实,“批评、否定”是对作者的“反馈”,究竟咋样不是自己说了算,是别人的感觉和认知如何。要学习提高,我曾说“脸皮要厚到城墙倒拐的八倍”。不要怕人修改,即使修改意见不一定正确。美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说“任何文学作品的初稿都是狗屎”。如果别人不便于批评,就应“自知之明”加强“自我审视”,不能自以为是而坚持“唯我正确”,不能固化在有限的认知层面上而不能更上一层楼。所以,要坦诚反思自己,从容面对褒贬。任何一首诗(词)或文章都可能被挑出点“毛病”。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的诗词都有负面评价,更何况常人!吟诗填词也要有胸怀,要在批评、否定、修改中提升和前进!日本一位作家《钝感力》说,钝感力即迟钝的力量一一从容面对挫败和伤痛的力量。这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15、学诗写诗要克服提升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这世上,没有人天生懂得知识。只要肯学习和下功夫,即使天赋差一点,总会比不学习的人懂得多一点。《中庸》早有言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当年钱伟长入清华大学,文科特优,数理化总分25分,其中物理只5分。弃文从理(科)后恶补数理化,终于成为“力学之父”。此例说明,我们的文学天赋虽不如人,但后天“恶补”努力并持之以恒,至少可有收获。同时,学什么都可能熟则生巧。有一句名言叫做“简单的事情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学诗填词也无例外,最终会进入“已入深溪方觉浅,未凌绝顶不知高”的境界。

      以上十五记乃笔者学诗浅谈,管窥之见,以望抛泥砖引金玉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知识集锦
从入门到精通,3分钟带你学会写古诗!
近体诗
诗词百问(一)
【月沐学堂】(格律诗写作入门) - 楹联古韵 - 华讯论坛 - 天天天水网 - 天水日报社...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1 文体常识(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