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济南灵岩寺

古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的说法

今有“海内第一名塑”的美誉

济南灵岩寺从来不缺令人神往的名声

盛名之下,其实也副

现在跟着大流士夫一探这宝刹

到底妙在何处

前言及寺庙历史

      济南灵岩寺是偶然发现的一个去处。因为端午计划太晚,只能选择交通方便人流较少的济南;因为不想去千佛山大明湖,所以搜寻到了灵岩寺。说来灵岩寺的名声,当下远不如五台、普陀、峨眉、九华,也不如少林、白马、法门,然而细究起来,这却是座异常低调的、历史悠久的大寺。

      该寺始建于东晋。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灭法,佛事遂废。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法定禅师来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玄奘法师曾经到这里论经说法,李治和武则天去泰山祭天前,也要先来灵岩寺礼佛。最盛时,寺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以历史悠久和拥有众多高僧而列四大名刹之首。后来,唐武宗灭佛,灵岩寺再次被毁,直到宋代,才得到规模重修。宋以后,佛教在中国逐渐式微,灵岩寺的规模已大不如前。至清季,泰山附近道教兴盛,灵岩寺更是失去了往昔显赫的地位。

      1936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建筑学家刘敦桢及两位助手到山东考察,他们调查测绘的古建筑就包括灵岩寺的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法定塔以及宋、元、明历代墓塔140余座。在历史文物被大肆破坏的文革时期,灵岩寺被征用为军队仓库,反而逃过一劫。1982年,灵岩寺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政府开始重新修葺这座寺庙,并持续至今。

广场、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灵岩寺位于泰山北麓,灵岩峪方山之阳,离济南市区40余公里。早上九点从市区出发,辗转到十一点才抵达。整个建筑群坐落在群山之间。寺前是空旷的广场,种有古树一颗,旁有石碑,上书“大灵岩寺”。


灵岩寺前广场

      整个建筑群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沿中轴线展开,并随地势,略有变化。进寺第一座建筑是寺院山门殿,或称三门殿(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该殿塑像已毁,现有力士像为1985年重塑,几无艺术性可言,可直接略过。里面的天王殿、钟楼、鼓楼也没啥可看的,也可略过。


三门殿力士像

      天王殿以东有一片残碑林,倒值得一看,基本都是历代皇帝敕建或者修缮寺庙的文书,以及各级官员的修建纪事等。比较有意思的是元代的几块碑,文法粗鄙,书法潦草,随处可见“俺”、“谁占了的田地”、“勾当”、“兔儿年”、“羊儿年”的字样,也是醉了


大元国师法旨碑


好基友任劳任怨地驮着碑,当不寂寞
鼓楼


再往后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一般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意思是说佛有大力、能伏“四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法华经.踊出品》中有:“善哉善哉,大雄世尊”的语句。殿内一般供释迦牟尼佛像和菩萨像,是寺庙中僧人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灵岩寺据说很灵,香火颇为旺盛

      灵岩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为外廊式卷棚,后为硬山顶,构成勾连搭。前有月台。宋政和(1111年-1114年)年间由寺僧仁钦和尚创建,本为献殿,是已倾颓的五花殿的前堂。明正德(1506年-1521年)年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已毁)于内,于是改为大雄宝殿。现存为清代建筑,但仍沿用宋代覆莲柱础,殿内佛及菩萨像为1994年重塑。

大雄宝殿佛像


大雄宝殿外,师傅和施主刚刚交换完微信


宋代覆莲柱础(来自互联网)

      殿前有古银杏三株,胸围奇阔,生机盎然。想来秋天一定极美。

五花殿

      大雄宝殿以北是五花殿,目前只剩遗址。该殿又名五花阁,宋景佑(1034年—1038年)年间,由琼环长老创建,明清时重修,都毁于火灾。据《灵岩志》记载:“阁架两层龟首四出,备极精工,前人称为天下第一”。该殿全为石料砌筑,上祀三大士:中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善贤,下祀圆通菩萨,四面各五间,各辟一门洞,有回廊围绕,现存八棱石柱及复莲柱础,为宋代遗物。

      环绕遗址一周,阳光下的断垣残壁,刺目而又苍凉。透过穹门,还能见到人们放置的各种小型佛像和菩萨像。香火仍旺的大雄宝殿和已成废墟的五花殿间,两名僧人逶迤而来,有古今交错之感。


逶迤而来的僧人

三花殿、千佛殿和辟支塔

      五花殿东侧立有数根经幢,繁简不一,其上浮雕值得一看。


图12 经幢及六字真言


经幢上的浮雕

千佛殿——灵岩寺三大看点之一

      千佛殿是灵岩寺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殿堂,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


千佛殿转角斗拱

      关于千佛殿的营建史,长清县志卷之末灵岩志略彚录第十一中记载:“镜池西北为千佛殿,即唐时沿慧崇所移建者,宋拓修之,乃寺之大殿也。唐宋时为大雄宝殿。殿七间,中祀毘卢,漆藤为之,配以药师、弥陀,范铜为之,左右小佛千余。明嘉靖间重建,万历间德藩重修,有监察御史傅光宅序记,康熙五十三年僧净意又重修。殿壁前后勒宋宣和简石刻, 元蛇二年口师蒙古字法旨碑,明普大千造象碑,李显远造象碑。”


千佛殿门檐

      关于宋代拓修,灵岩志则记载:“重净,号琼环,景祐中重建五花殿,颇极精丽。嘉祐中,复修千佛殿,极其庄严。前后工程费逾万金,皆公卿士庶所乐施者,泛常僧能如是乎。”按罗哲文的分析: “宋代以后较大的修理工程要算明代。以现在建筑面貌看,梁架屋顶等,应是明代之物;至于石柱子、柱础等,至少应是宋或宋代以前之物。”


唐代雕龙柱础

      千佛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毗卢遮那佛

      不过千佛殿最精绝的还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

      按资料:“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实际观摩,也是如此,不是寻常所见泥塑可比。


宋代罗汉像

      殿后有菩萨一尊,据说是观音造像,有千年历史,造型很棒。

观音塑像


天王及侍女


大殿内部的斗拱

辟支塔——灵岩寺三大看点

      辟支塔位于千佛殿以西偏北的台地上,北依高山,南临清溪,高大巍峨,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佛是梵语音译,意译为“缘觉”、“独觉”。是三乘(声闻承、辟支佛乘、大乘)之一,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法华经譬喻品第三》:“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唐宋之际,当时的一些高僧就常会被尊喻为辟支佛。

      塔初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北宋淳代五年(公元994)重建,完成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前后历时63年建成。塔四周刻有浮雕,主题多样,即有记录印度早期政治宗教活动的内容,也有本土化的场景。


塔基浮雕

      塔身砖砌,共九级十二檐。每级四门、六窗,呈平面八角形。底部三层为重檐,三层以上为单檐。塔刹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铁刹直刺云宵。第九层檐上,每角塑一金刚,各拽一铁链,连接塔刹,使之加固。


辟支塔标准照

      旧时灵岩寺无人修葺。德国人恩斯特.柏石曼于1906~1909年间拍摄过辟支塔,塔身保存完好,但塔刹已歪斜。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也拍摄过一张辟支塔的照片,塔刹依然倾斜。直到20世纪70年代,塔刹倾斜的问题才得到妥善解决。

恩斯特.柏石曼所拍摄的辟支塔


墓塔林——灵岩寺三大看点之三

      墓塔林是历代高僧的墓地。据资料,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数量之多,仅次于少林寺。但在实地,也不可能一一去数了。

      墓塔林中部为一南北甬道,其北端建有砖石结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即初建灵岩寺的法定之墓塔),甬道两侧列峙全石结构群塔,高度基本上在2-6米之间。根据造型分类,除几座亭阁式塔、几座喇嘛塔,其他绝大部分都可以归类到“幢式塔”中,结构相似,都是由底部八角(或六角、方形)须弥座,仰莲座承托塔身,再上是塔檐,顶部为仰莲、山花蕉叶、宝珠组成的塔刹。


法定塔


墓塔林之一


墓塔林之二


墓塔林之三

      近观塔身及塔基上的雕塑,也是非常精美。特别是塔基上刻画的力士,非常憨态可掬。


塔上碑文

承塔力士


塔刹浮雕

      墓塔林之南,另有幕塔若干。夕阳西照在塔身,山野幽静,光影婆娑,不知时空几何。


广公提点寿塔


法国汉学家沙畹旧日在墓塔林

百年前当地百姓在墓塔林

惠崇塔

      惠崇塔其实是墓塔林的一部分,但又和其他墓塔不在一处,而是在北边的高地上。可见惠崇作为将灵岩寺发扬光大的核心人物,在寺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该塔建于大唐天宝年间,坐北朝南,石砌单层方形重檐结构,南侧辟塔室,是典型的唐代亭阁式石塔。


惠崇塔全景(来自网络,光顾着直播去了,忘了拍全景)

塔身文字


惠崇塔南面辟门,门上券顶雕有兽首


塔室内部,布满到此一游

塔室顶部,有飞蛾的蛹

东西饰门,都有侍女凭门缝作启开状

附:济南灵岩寺旅行攻略

门票

      标准价格60元;团体50元;半价30元。

      同程预定55元,售票点钱有人50元兜售,没试过,不知道真假。

餐饮

      山门附近有众多农家院,然而在景区外,还得走一会儿,只适合自驾的时候作为晚餐的选择。最方便的办法还是自带干粮,在古刹里面野餐,还是挺惬意的。水不用多带,寺内有各种冷饮出售,农夫山泉3元/瓶,价格公道。

附:济南灵岩寺简介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自晋代开始即有佛事活动,传说僧朗曾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相关典籍

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宋代济南府从事卞育赞道:'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明代学士王世贞则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胜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清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饱览灵岩风光。现存殿阁、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证明功德龛。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沿山门内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御书阁等。现存殿宇多为明清形制,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构件。另有各种碑刻题记,散存于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共计420余宗(件)。内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碑颂并序》及浮雕造像、经文,北宋蔡卞《圆通经》碑及金、元、明、清各代的铭记题刻等。

主要景点

辟支塔:

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千佛殿:

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一位医学界人士说,透过罗汉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准确把握。另外,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塑罗汉还像人体一样有腹腔,腹腔内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此外还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及宋代铜镜、墨书题记等文物。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墓塔林:

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浮雕装钸。

塔身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它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墓塔林中部为一南北甬道,其北端建有砖石结构、单层重檐式北魏祖师塔(法定墓塔),甬道两侧列峙全石结构群塔,依塔身形制分为方碑形塔、钟形塔、鼓形塔、穿堵婆塔(喇嘛塔)、经幢式塔、亭阁式塔六种。

墓塔林,是一座积淀丰厚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墓塔,造型各异,结构细腻,布局合理;雕刻,内容丰富,技法多样,精美绝伦。如塔座束腰,雕有各种艺术形象,有承重的力士,在重压下咀巴大张,面部扭曲,四肢与腰背曲弯,全身肌肉突起,给人以力的夸张和负重的艰辛;有的雕骑士身跨雄狮,手执曲棍击打马球的场景;有的雕嬉戏玩耍的幼狮,憨态可鞠;还有的雕衣带飘逸、长绸舞动的娱乐场景等,一幅幅浮雕,无一不显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

位于千佛殿东侧崖壁下,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泉水从石涧中冒出,泉水甘冽,终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镜,'镜池春晓'即出于此。卓锡泉,亦名锡杖泉,世传为法定禅师用锡枚敲击山石,水随锡杖飞涌而出得名。白鹤泉,亦名双鹤泉,旧传法定禅师寻水时,经山中樵夫指点,于双鹤呜处见泉,故名。卓锡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甘露泉:

位于寺院东北里许,有'灵岩第一泉'之称。于悬崖壁立、杂木丛生处见一石窦,泉水以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常于此汲水煮茶为炊,入夜,也常于此说法论经,'清凉境界'为灵岩八景之一。

袈裟泉:

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断,为寺院主要饮用水。该处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鱼戏游,曲廊环绕,别有情趣。袈裟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檀抱泉:

位于寺院西南数里处,因泉旁长有千年青檀树而得名。它南依大山,北临村落,檀因泉润,泉因檀名,泉水旺涌,终年不息,为灵岩村民生产、生活主要水源地。檀抱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飞泉:

位于灵岩寺崇兴桥南里许,因泉水从崖壁缝隙中泄出,故名。又因泉水沿壁滑下,石润水滴,又称此处崖壁为'滴水崖'。因每遇霞光照来,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写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的诗句。由于景色壮美,古时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灵岩寺景区石中含窍,地下藏机,泉水飞瀑不胜枚举。除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外,双鹤泉、白鹤泉、甘露泉、饮虎泉、上方泉、飞泉、黄龙泉、朗公泉亦被载入济南名泉之列。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国庆长假济南灵岩寺一日游记
【济南】灵岩寺
灵岩寺,静心之路的慢旅程
山东长清:灵岩山寺
济南灵岩寺--塔林
藏在深山中少为人知的“四大名刹”之首——灵岩寺#全民热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