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曲的对仗种类及特点
曲的对仗种类及特点

   大家写《天净沙》也写了三首了,会都发现这首曲多数中间句式有一个对仗上的问题,其实诗和词都有对仗,比如律诗,要求颔联(二联)和颈联(三联)必须对仗,有些词牌也规定其中一些地方要对仗,比如《浣溪沙》,下阕的第一二句也要求对仗,而我们现在学习的曲也有对仗.一般说来,曲的对偶绝大部分和诗一样,是偶句对,上、下两句成对,如: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海来阔风波内,山般高尘土中(张养浩的《双调﹒庆东原》)

朋友们都知道在现代汉语中

对仗按修辞分类:叠字联、复字联、顶针联、嵌字嵌名联、拆字联、音韵联等

按使用场合分:

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杂联等

从趣味角度分:

无情对、玻璃对、回文对、药名对、谜语对、集句对等

从内容分:写景联、庆贺联、赠答联、奇巧联等

而我们今天仅对元曲对仗的写作形式给予交流

【一】曲的对仗种类

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数种:

1、合璧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例如卢挚的【折桂令】《箕山感怀》:

巢由后隐者谁何?

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

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

五柳庄瓷瓯瓦钵,七里滩雨笠烟蓑。

好处如何?三径秋香,万古苍波。

“五柳庄瓷瓯瓦钵 bō,,七里滩雨笠烟蓑”此首曲中的对仗部分

又例如白朴的【庆东原】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

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忘忧草,含笑花”,“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这是曲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仗

又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长亭送别?四煞》

再如: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哀江南?北新水令》)

这些例子很多,大家在阅读元曲时,一定都注意到了

2、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亦称三句对

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

少见也即是有

如陆游《诉衷情》下片“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苏轼的《行香子》“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这种对仗形式在词中已经出现,但不多见

而在曲中却常见

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前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

(张可久 天净沙 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我们再看元代作者:曾瑞【正宫】醉太平

相邀士夫,笑引奚奴。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吊古。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líng醁醁lù,孤山山下醉林逋。洒梨花暮雨。

其中:

苏堤堤上寻芳树,

断桥桥畔沽醽醁,líng lù

孤山山下醉林逋。

此三句亦是

元代作者:查德卿【仙吕】寄生草 感叹

姜太公贱卖了云溪岸,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

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

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羡傅说守定岩前版,

叹灵辄吃了桑间饭,

劝豫让吐出喉中炭。

元代作者: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大家再看看这首曲子,哪三句是鼎足对

我们再看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曲中。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醸蜜,急攘攘蝇争血”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前面三句,后面三句都是鼎足对。

又如金长渊的【越调】天净沙《春游皖南》中:

青藤绿树山花,粉墙黛瓦农家,国道东风悍马。这些都是鼎足对。

又如: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哀江南?离亭宴带歇拍煞》)

再如:

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哀江南?离亭宴带歇拍煞》)

这种对仗方法并非任何曲牌都适用

它与曲牌的句式有关

如【天净沙】,【醉太平】,【寄生草】,【水仙子】,【折桂令】等等都是常用鼎足对的曲牌

3、扇面对(隔句对)

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

我们这个班中很多朋友学过辞赋了,这种扇而对,就是我们在辞赋中学过的隔句

大家都还记得吧,这种句式在辞赋中亦是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如:

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中《驻马听》:

“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

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

大家看看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辞赋所交流的隔句对

其区别在于少了些虚字在其中

例如:

白朴【双调】《驻马听》{吹}中:

裂云穿石,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这种对仗形式也并非元曲首创,早在诗经中就有了。

如诗经《伐檀》中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

这种形式除《驻马听》之外,在其它曲牌中也经常出现

如: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长亭送别?滚绣球》)

又如:

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

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哀江南?驻马听》)

4、救尾对

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如徐再思的【中吕】《红绣鞋》{道院};

一榻白云竹径,半窗明月松声,红尘无处是蓬瀛。

青猿藏火枣,黑虎听黄庭,山人参内景。

其作用:后三句的鼎足对是为了强化全曲

5、首尾对 

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

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见

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又如无名氏【叨叨令】过【折桂令】《驮背妓》

“虾儿腰龟儿背玉连环系不起香罗带”

与末句

“钩儿形绦儿样烂茄瓜辱没杀莺花寨”。

这种首句和末句对仗容易产生循环往复的效果

6、连璧对 

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例如:

薛昂夫的一曲【塞鸿秋】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又如:吕止庵的【后庭花】 

“苍猿攀树啼,残花朴马飞,越女随舟唱,山僧逐渡归”。

又如周德清的【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的前四句就是连璧对: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7、联珠对

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

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

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例如:

白朴的【仙吕】{寄生草};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

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此曲前两句相对,当中三句对,最后两句对,可见全篇每句都有对仗,是为联珠对

后一种说法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寛三寸。

大家看看此曲前六句每句的前三字是衬字,除去衬字后是不是联珠对

联珠对后面的四句又是联璧对

8、两韵对。

前面我们交流了,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

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下面的出句和对句均押“萧豪”韵:

金陵玉殿莺啼绕,秦淮水榭花开早。(《哀江南.离亭宴带歇拍煞》)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哀江南.折桂令》)

9、衬字对。曲词多衬字。

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

对于衬字,我们将会在以后的交流中进行

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如:

见了些夕阳古道,

衰柳长堤。

(《长亭送别.四煞》)

大家看除了见了些三字外,实际上是不是合璧对

又如:

(全不想)腿儿相压,

脸儿相偎,

手儿相携。(《长亭送别?上小楼么篇》)

去除衬字,实际上就是鼎足对了

10、叠字对

如乔吉《天净沙.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对句由叠字构成,称叠字对。

【二】、元曲的对仗特点

由以上形式看来,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为丰富。它具有以下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如:

博带峨冠年少郎,

高髻云鬟窈窕娘。

上句的平仄为“平仄平平平仄平”,下句的平仄是“平平平平仄仄平”几乎完全不对,这在诗词是不允许的

又如两韵对

“绿水滔滔,白鸟飘飘”(《哀江南?折桂令》),出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声调相同。既可异字(词)相对,也可同字(词)相对。

如“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窦娥冤?煞尾》)

“为我”二字相复。对仗要求远不如诗词对联严格,宽对更为多见。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戏曲作家特别注重剧本的表演性,就必须将曲词写得通俗明晓,使口语韵律化。

如: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是《窦娥冤.滚绣球》中的,这一对句明白晓畅,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如《柳毅传书》第一折第八曲:

“到庙前将定金钗股,香案边击响金橙树,觑水中闪出金沙路。”

剔除衬字后,可以明显看出是鼎足对。

应当说明的是,如曲词本身对仗,则所加衬字一般也是对仗的。这个我们以后在学习到衬字时再细交流。

总之:曲的对仗是曲广泛应用的语体形式,是曲的特点之一。曲词的对仗,与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今天的课供朋友们以后创作参考。

这五讲,我们重点与大家介绍的是曲的基础知识

(来源:山西省“晋曲沙龙”刊发的“元曲讲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曲研修第六讲 曲中十种对仗形式·桂枝香
唐诗、宋词、元曲10大巅峰之作
元曲体制
散曲基础知识
诗词写作 元曲
极简元曲史:20首名作,道尽元曲百年兴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