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连生谈对联

第一部分对联的认识、理解

一、对联的历史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汉族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门左右,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二、对联的中华烙印

对联的直观特点是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中国古老哲学中的“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易传》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以其诗情画意的独特的表达样式,蕴含着中华文化古老的哲理认知和审美情趣。

三、对联基本概念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也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四、对联的分类

(一)按用途分

1、春联:中国农历年专用之窗、门、楹联。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3、挽联:哀悼死者用。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二)按字数分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三)按技巧分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四)按位置分

1、楹联 :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2、门联:贴于(大、小、家)门之上或两侧。

3、窗联:贴于窗户两侧。

4、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五)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六)按艺术特点分

1、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的对联。

例:曲曲环环路;重重叠叠山。

2、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的对联。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3、顶针联:将前一个分句结尾的字,用作后一个分句开头的字的对联。

例: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4、嵌字联: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等)的对联。

例:如此年华如此貌;意中情事意中人。(如意)

5、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的对联。

例: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

6、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例:白云峰,峰上枫,风吹枫动峰不动;青丝路,路边鹭,露打鹭飞路未飞。

7、谐趣联:以诙谐幽默的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对联。

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8、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例: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9、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例: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对联的基本特征

(一)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对联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二)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中都有工整的对偶句。

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都能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白启寰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四)、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对联雅俗共赏,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象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这种奇妙的合一,原因在于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又博大精深,没有止境。

(五)、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对联具有游戏性的特点。由于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

六、对联的格律规则

(一)对联的对仗

对联的对仗要求及对仗方式与格律诗基本相同。格律诗对仗的字数相对较少,而对联的字数则不定,中联和长联的字数就较多,所以在节奏方面的语法停顿、逻辑停顿与格律诗中的对仗有一定的差别。其规则如下:

1、字数相等

上联的字数与下联的字数相等。少数中联与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的字数分别相等。特殊情况除外,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种情况属于戏谑或讽刺,多为“游戏”而作,常规对联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拟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即要求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单纯词)或词组(多指合成词)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词类)。

(1)、词性对应规则。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最宽泛的规则。只要是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即可成对。如诗人、文学史家刘大白写的一幅对联:

文言难免之乎者也;白话不过的吗了呢。

有人写了一幅自勉联:

办事必求其所以;居心不可有然而。

(1)、义类对应规则。即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象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词类对仗多半是工对。如: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2)、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词类对仗多半是宽对。如:

浮游薄雾笼芳意;长短新枝着翠装。

3、结构相称

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是,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的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是,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如:

天天向上;好好学习。

此联的上下联皆为偏正结构。其中“天天”对“好好”皆为并列结构,但词类不同,“天天”是名词,“好好”是形容词。“向上”对“学习”,“向上”是动宾结构,“学习”是并列结构。

4、节奏相应

上下联语法(语义)停顿或逻辑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这是一副六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2—2—2节奏。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如张伯驹挽陈毅:(72字)

上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下联: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5、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每句的平仄要适当错落,尽可能做到2、4、6……分明。

特别是短联,可移植律诗的对仗方式,做到节奏明快,音韵和谐、铿锵上口。如:气雄/河汉/开天镜;声振/关山/度月魂。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2)、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必须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语法停顿或逻辑停顿)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如: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无形(平),却经风雨(仄)传千载(仄),积如山重(仄)

师淡泊(仄),皆是尘灰(平)披两肩(平),备受人尊(平)

6、内容相关(无情对除外)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的对仗之所以不同于律诗的对仗,是对联的对仗不强求本句平仄的绝对错落和对句绝对的平仄相反,也不强求非做到“马蹄韵”不可,根据拟联的意图,做到“适当”即可。

(二)对联的节奏

当代诗词理论家、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称中国诗词: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节奏是一个意义宽泛的词,是指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而我们谈论诗、词、曲、联的节奏,只是狭义的语言或音韵的变化。确切一点,是指词语诵读过程中的语法(有标点符号的)停顿和逻辑(无标点符号的)停顿,再确切一点,就是指诵读过程中的节拍(顿挫)。

对联的节奏较之诗、词的节奏,变化相对较多。主要表现有两种:

1、与诗、词的节奏相同

以五、七言句子为例,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节奏为2/2/1,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的节奏亦然。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节奏为2/2/2/1,对联“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庆/多。”的节奏亦然。

诚然,诗词中五七言的节奏有很多变化,五言还有1/2/2、2/3、3/2的节奏,七言还有、2/1/4、4/1/2、2/2/3、3/2/2、2/1/2/2等。这些不同的节奏在对联中也都有。

2与诗、词的节奏不同(语法停顿除外)

诗词的节奏基本上是以词为单位的逻辑停顿,而对联还有词组(短语)甚至句子的停顿。如“古曰/之乎者也;今言/啊妈呢吧。”这是2/4的节奏,至于五言,有1/4、4/1的节奏;七言有3/4、4/3、5/2、2/5、1/6、6/1的节奏,若是长联,这种以词组为单位的节奏就更为常见,还有的是以成语或短句为单位的节奏,在长联中也时有所见。

第二部分对联的撰写

一、对联的撰写方式

对联的撰写方式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适于自己的方法。

(一)集句式

所谓集句,就是把别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

举杯邀明月(李白句);放眼看青山(白居易句)。

(二)摘句式

所谓摘句,就是直接摘取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如:

江作青罗带;水如碧玉簪。(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

(三)脱化式

脱化,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章中的句子,略加改动,表达出新的主题,而作成新对联。如:有名的联名为:

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

这是纪晓岚将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稍加改动而成的。

(四)创新式

创新式是用自己的话写成的对联。这是对联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方式。有扩联创新式,对句创新式,定题创新式,自由创新式。最常用的是自由创新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完成整联。下面就介绍整联常用的撰写方法及技巧。

二、对联的撰写技巧

(一)、遣词技巧

1、比喻法。以具象的物比喻抽象的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4、对比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如: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联极言摩天岭的高,下联极言摩天岭的峻。两联的意思互为补充。

7、自对法。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也存在对仗。一般说来,在一副完整的成联中,如果上联出现了自对,那么下联肯定也要自对,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自对有一字自对,两字自对,两字以上都有,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欧盟。

其中上联的“登”对“临”,是当句自对,下联同一位置上,“日”和“夜”是当句自对。再比如: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其中“三分水”对“四分竹”,“五步楼”对“十步阁”,“有”和“从”均为领字。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句对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限字数。当然,凡当句自对时,属于当句自对的字在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也就是说,左右有对仗,那么上下的对仗就可以放宽。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又叫流水对,上下联意思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再如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示明成祖年号“永乐”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示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各有谐音,双关的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再如: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双关的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用典相对较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六、对联的格律规则

(一)对联的对仗

对联的对仗要求及对仗方式与格律诗基本相同。格律诗对仗的字数相对较少,而对联的字数则不定,中联和长联的字数就较多,所以在节奏方面的语法停顿、逻辑停顿与格律诗中的对仗有一定的差别。其规则如下:

1、字数相等

上联的字数与下联的字数相等。少数中联与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的字数分别相等。特殊情况除外,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种情况属于戏谑或讽刺,多为“游戏”而作,常规对联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

2、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拟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即要求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单纯词)或词组(多指合成词)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词类)。

(1)、词性对应规则。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最宽泛的规则。只要是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即可成对。如诗人、文学史家刘大白写的一幅对联:

文言难免之乎者也;白话不过的吗了呢。

有人写了一幅自勉联:

办事必求其所以;居心不可有然而。

(1)义类对应规则。即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象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词类对仗多半是工对。如: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2)、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词类对仗多半是宽对。如:

浮游薄雾笼芳意;长短新枝着翠装。

3、结构相称

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是,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的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是,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如:

天天向上;好好学习。

此联的上下联皆为偏正结构。其中“天天”对“好好”皆为并列结构,但词类不同,“天天”是名词,“好好”是形容词。“向上”对“无边”,“向上”是动宾结构,“学习”是并列结构。

4、节奏相应

上下联语法(语义)停顿或逻辑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这是一副六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2—2—2节奏。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如张伯驹挽陈毅:(72字)

上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下联: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5、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每句的平仄要适当错落,尽可能做到2、4、6……分明,特别是短联,可移植律诗的对仗方式,做到节奏明快,音韵和谐、铿锵上口。如:

气雄/河汉/开天镜;声振/关山/度月魂。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2)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必须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语法停顿或逻辑停顿)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无形,却经风雨传千载,积如山重

平仄仄仄

师淡泊,皆是尘灰披两肩,备受人尊

仄 平 平平

6、内容相关(无情对除外)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的对仗之所以不同于律诗的对仗,是对联的对仗不强求本句平仄的绝对错落和对句绝对的平仄相反,也不强求非做到“马蹄韵”不可,根据拟联的意图,做到“适当”即可。

(二)对联的节奏

当代诗词理论家、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称中国诗词: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节奏是一个意义宽泛的词,是指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而我们谈论诗、词、曲、联的节奏,只是狭义的语言或音韵的变化。确切一点,是指词语诵读过程中的语法(有标点符号的)停顿和逻辑(无标点符号的)停顿,再确切一点,就是指诵读过程中的节拍(顿挫)。

对联的节奏较之诗、词的节奏,变化相对较多。主要表现有两种:

1、与诗、词的节奏相同

以五、七言句子为例,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节奏为2/2/1,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的节奏亦然。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节奏为2/2/2/1,对联“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庆/多。”的节奏亦然。

诚然,诗词中五七言的节奏有很多变化,五言还有1/2/2、2/3、3/2的节奏,七言还有、2/1/4、4/1/2、2/2/3、3/2/2、2/1/2/2等。这些不同的节奏在对联中也都有。

2、与诗、词的节奏不同(语法停顿除外)

诗词的节奏基本上是以词为单位的逻辑停顿,而对联还有词组(短语)甚至句子的停顿。如“古曰/之乎者也;今言/啊妈呢吧。”这是2/4的节奏,至于五言,有1/4、4/1的节奏;七言有3/4、4/3、5/2、2/5、1/6、6/1的节奏,若是长联,这种以词组为单位的节奏就更为常见,还有的是以成语或短句为单位的节奏,在长联中也时有所见。

第二部分对联的撰写

一、对联的撰写方式

对联的撰写方式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适于自己的方法。

(一)集句式

所谓集句,就是把别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

举杯邀明月(李白句);放眼看青山(白居易句)。

(二)摘句式

所谓摘句,就是直接摘取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如:

江作青罗带;水如碧玉簪。(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

(三)脱化式

脱化,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章中的句子,略加改动,表达出新的主题,而作成新对联。如:有名的联名为:

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

这是纪晓岚将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稍加改动而成的。

(四)创新式

创新式是用自己的话写成的对联。这是对联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方式。有扩联创新式,对句创新式,定题创新式,自由创新式。最常用的是自由创新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完成整联。下面就介绍整联常用的撰写方法及技巧。

二、对联的撰写技巧

(一)、遣词技巧

1、比喻法。以具象的物比喻抽象的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4、对比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如: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联极言摩天岭的高,下联极言摩天岭的峻。两联的意思互为补充。

7、自对法。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也存在对仗。一般说来,在一副完整的成联中,如果上联出现了自对,那么下联肯定也要自对,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自对有一字自对,两字自对,两字以上都有,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欧盟。

其中上联的“登”对“临”,是当句自对,下联同一位置上,“日”和“夜”是当句自对。再比如: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其中“三分水”对“四分竹”,“五步楼”对“十步阁”,“有”和“从”均为领字。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句对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限字数。当然,凡当句自对时,属于当句自对的字在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也就是说,左右有对仗,那么上下的对仗就可以放宽。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又叫流水对,上下联意思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

再如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示明成祖年号“永乐”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示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各有谐音,双关的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再如: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双关的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用典相对较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图片

(二)、用字技巧

1、析字法。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如:

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 (拆字法)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拆字法)

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老字体)。(合字法)

二人土上座;一月日边明。合字法)

2、复字法。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如: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3、叠字法。几个相同的字叠用。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如:

水水山山,外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四化蓝图图图美;九州春色色色新。

图片

4、同音法:利用字、词同音(韵)的特点来创作对联,使之产生趣味。如: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5、谐音法。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相应的辞趣。如: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6、同旁法。联中采用相同偏旁部首。如: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五行;火金水土木)

王老者一身土气;朱先生半截牛形。(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默然。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图片

另如全用同一偏旁的对联:

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

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

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迅速游逍遥。

嗟叹嚎啕哽咽喉;泪滴湘江流满海。

驱骚驶驽骜马骤;植檀栽桂森木荣。

寂寞寒窗空守寡;俊俏佳人伴伶仃。

7、重言法。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如: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知识
楹联通则系列讲座 王庆农
楹 联 常 识 基础知识
工对七要素
对联的基本格律规则、对仗方式及忌避
楹联知识--对联格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