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声声蝉鸣亦关情

编辑说

蝉及蝉鸣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被赋予了多种多样的思想意趣。南充开放大学王旗梳理了经典咏蝉诗文,认为蝉及蝉鸣常常被用作高尚人格的化身、淡泊名利的象征、失意落难的代称,用来表达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之情。请看——

山川万物皆有情,移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手法,即通过对客观自然物的反复描写和吟咏,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投射、转移,使客观自然物能表达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用“梅花”比喻不畏挫折的品质,以“松柏”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言“猿啸”渲染孤寂愁苦的氛围,写“杨柳”抒发依依送别的感情,等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有的时候,同一客观自然物因为欣赏标准、审美角度、立意方向的不同,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思想意趣。下面以古诗文中常见的昆虫——蝉(蝉鸣)为例略作阐述。

在古诗文中,蝉(蝉鸣)可以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淡泊名利的象征、失意落难的代称。

高尚人格的化身蝉是一种栖居高枝、饮食清露的昆虫,既不衔草木筑巢,又不以庄稼为食,人畜无害,可谓益虫,因此不少文人视之为品行洁净、生活俭朴的化身,写诗赋词加以讴歌。比如晋傳玄《蝉赋》:“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南朝梁萧统《蝉赞》:“兹虫清洁,惟露是餐。”晋陆云《寒蝉赋》:“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唐朝诗人骆宾王因得罪武则天被关押囚牢时,写了首诗《在狱咏蝉》。诗前的长序咏蝉曰:

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他认为蝉的习性颇似君子达人高尚的人格,因而对蝉给予充分的称赞。其实,这乃是作者曲笔自况,意在言外地标榜自己的清白。

淡泊名利的象征由于蝉的生活习性类似于幽居独处、与世无争的隐士,所以也有文人用蝉比喻那些坚持操守的孤高名士,对其力避凡尘世俗的超脱之举颇多赞誉。如萧统在《蝉赞》中赞许蝉自甘“寂寞秋序”,三国魏曹植在《蝉赋》中肯定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即使羽化之前曾身处混浊之境,也要“潜蜕弃秽”(晋郭璞《蝉赞》)或者“在秽而逾馨”(傅玄《蝉赋》),以洁净的形象呈现于世。

失意落难的代称 蝉无休无止、单调乏味的鸣叫声,常给人以如咽如泣、悲怆气绝之感。因此,文人笔下的蝉声有时便成了凄楚、幽愤、愁怨、郁闷的同义语,用来代指失落低迷的情绪和身世不幸的遭遇。唐萧颖士《听早蝉赋》说,蝉声“足令志士伤惋,征夫伫立;动闺人之夜悲,垂塞客之秋泣”。明恽向《道生论画山水》云:“蝉在高柳,其声虽甚细,而使人闻之有刻骨幽思,高视青冥之意。”这都是说蝉鸣之声会触及、诱发人的悲伤幽怨情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举凡别亲离友、闺怨思人、悲秋嗟老、羁旅感怀、贫病失意之类的主题,大都可以借蝉声加以铺陈、引发、渲染和强化。蝉鸣之声因此具有多种文学意涵。

痛别离离愁别绪乃人之常情。蝉声容易触发人的情思,在文学作品中能增强艺术表达效果。如唐许棠《闻蝉十二韵》: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初离何处树,又发去年声。未蜕唯愁动,才飞似解惊。闻来邻海徼,恨起过边城。骚屑随风远,悠扬类雪轻。报秋凉渐至,嘶月思偏清。互默疑相答,微摇似欲行。繁音人已厌,朽壳蚁犹争。朝士严冠饰,宫嫔逞鬓名。乱依西日噪,多引北归情。筱露凝潜吸,蛛丝忽迸萦。此时吟立者,不觉万愁生。

“互默”“欲行”既写蝉也写人,语义双关。诗人对蝉不停歇的“繁音”所引发的离愁别绪已经不胜其烦了,希望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和清静——这样写,正好曲径通幽,反向表达了诗人内心挥之不去的无限痛楚。这是该诗在写作技法上的高明之处。

南朝梁吴均《赠鲍舂陵别诗》:“落叶思纷纷,蝉声犹可闻。水中千丈月,山上万重云。海鸿来倏去,林花合复分。所忧别离意,白露下沾裙。”唐元稹《送卢戡》:“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老嗟去日光阴促,病觉今年昼夜长。顾我亲情皆远道,念君兄弟欲他乡。红旗满眼襄州路,此别泪流千万行。”唐白居易《答梦得闻蝉见寄》:“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唐张乔《蝉》:“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这些都是借悲切、嘶哑、凄婉的蝉鸣之声,雪上加霜地强化了惜别友人的悲情色彩。

苦远游唐卢殷《晚蝉》:“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旅人跋涉一程,蝉便“移树带声飞”伴一程,旅人一路跋涉一路愁绪的孤寂身影,被形象地写出来了。唐朝诗人贾岛曾应举不第,《送康秀才》是他写给另一个即将远走他乡的落第者的赠诗。诗云:“俱为落第年,相识落花前。酒泻两三盏,诗吟十数篇。行岐逢塞雨,嘶马上津船。树影高堂下,回时应有蝉。”诗中的“落花”“塞雨”“蝉”等描绘了零落的环境,点明了凄清的时令(秋)。凄凄然的物境正好和诗人及康秀才此时戚戚然的心境暗合。诗的结尾以蝉此起彼伏的鸣叫来喻示自己和康秀才同病相怜——一个“应”字充分表达了同是落第人的心声,使全诗充满了惺惺相惜的悲情色彩。南北朝谢灵运《燕歌行》“秋蝉噪柳燕辞楹,念君行役怨边城”句,借景抒情,用秋蝉的悲鸣点缀孟冬初寒之际边城的萧索。征夫戍边、迁客外放的艰难苦楚可想而知。

感身世 也许是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的影响,古人咏蝉时免不了把蝉作为受害者看待,对其不幸遭遇表达痛惜怜悯之情。这类文学作品最常见也最有艺术生命力。如前所述,骆宾王遭诬下狱后曾写《在狱咏蝉》诗,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解读这首诗的前提是理解诗中的典故,明白作者的用意。“西陆”指秋天,语出《隋书·天文志》“(日)行西陆谓之秋”句。“南冠”指囚徒,用《左传·成公九年》楚国伶官钟仪的故事。当时,侍御史骆宾王因上书言事冒犯了则天皇后,被人诬告,遂以贪赃罪下狱。诗人为了避祸自保,只好着眼于蝉,斥责“露重”“风多”的险恶环境造成了蝉“飞难进”“响易沉”。实际上,这是诗人在间接迂回地表白,是官场的污浊、小人的谗言造成了自己宦途受挫。

又如贾岛的《病蝉》:“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这也是字面上写病蝉的凄惨处境,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既嗟叹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又谴责当朝公卿都是些有眼无珠、只会“害尔”的“黄雀并鸢鸟”,同样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平、愤懑难抑之情。

此外,唐司空曙《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沉城。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宋王沂孙《齐天乐·蝉》:“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这些都是明写蝉受缚罹难,暗寓个人身世的忧患和伤悲。全诗如泣似诉,格调压抑低沉。

需要注意的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唐戴叔伦《题友人山居》)等诗句,只是以蝉鸣之声来反衬环境的寂静,是以动写静的一种写作手法,并非人格化的文学意象。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6月7日文章《声声蝉鸣亦关情》;作者:南充开放大学/王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万里这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全诗赏析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读几首诗词,欣赏参差蝉鸣,感受夏天的热烈
听蝉鸣的夏天
杨万里这首秋诗,简单有趣,读完心情大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