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涅将军”狄青

作者:《三晋名人》编委会

山西党刊

订阅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北宋名将。他出身行伍,但有勇有谋,战功赫赫,累官至枢密使。因面有刺字,被称为“面涅将军”。他一生征战无数,为北宋王朝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初露头角 建功西陲

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代兄受过进入军队,成为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宋仁宗宝元初,占据今陕北安塞以北至甘肃、银川一带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国称帝,开始不断对宋朝进行要挟和侵扰。宋、夏矛盾加剧。但宋军在对西夏作战中屡战屡败,尤其是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几次战败之后,北宋上下弥漫着一种“恐夏”的失败情绪,士气十分低落。就在这种情况下,狄青因善骑射而被任命为延州指使——一名低级指挥官。职务虽不高,但他每战都一马当先,他效仿北齐兰陵王头戴面具,手执利刃,给了西夏士兵极大的震慑。他的身先士卒、骁勇善战也极大地振奋了北宋士卒,使他们一扫以往胆怯畏惧的心理,纷纷奋不顾身、勇猛杀敌,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提升,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据史载,在四年战争中,狄青历经大小二十五战,率所部夺取了西夏金汤、宥州等城池,焚烧了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两千三百顶,俘虏五千七百余人,成为西夏军闻之丧胆的胜利之师。他本人更是所向披靡,无人敢挡。

当时担任经略判官的尹洙对狄青非常赞赏,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将他引荐给了时任陕西经略使的韩琦、范仲淹。二人都将他视为奇才,范仲淹还建议他读《左氏春秋》,勉励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只是匹夫之勇罢了。”狄青于是发奋读书,但凡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他无不通晓,在此后的对西夏作战中,更是屡建奇功,因而不断得到升迁。几年之间,历任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职。后来李元昊称臣降服,西夏战事平息,狄青调往真定路任副都总管,离开了他战斗十余年的西北前线。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以功升为枢密副使,进入了武官序列的最高层。一年后,平定广西侬智高的叛乱则使他的声名达到了顶峰。

夜袭昆仑 名动天下

皇祐(1049—1054年)初,广源州(今广西靖西、田东一带)部族首领侬智高占领安德州(治今广西靖西安德镇),建立了南天国。之后上书宋廷,愿向宋进贡,依附于宋,但遭到宋廷拒绝。侬智高遂恼羞成怒,任用广州进士黄师宓为谋士,积聚粮食,发动部众,起兵反宋,并迅速占领了邕州(治今广西南宁)。之后,侬智高又攻陷了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八个州,兵锋直抵广州。宋廷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做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同时令湖南、江西安抚使孙沔、广西安抚使余靖率军协助狄青。平叛部队很快进驻前线宾州(今广西南宁宾阳)。

当时,宋军连吃败阵,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于宾州昆仑关。狄青受命之后,先是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令之人,重振军威,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诱敌麻痹,暗中则从各地调拨、囤积了大批的粮草。侬智高果然中计,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遂放松了警惕。结果狄青却乘其不备,以自己带领前军,以孙沔居中,以余靖殿后,兵分三路,于皇祐五年(1053年)中元节突然发起进攻,乘夜色一举夺取了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侬智高军闻讯仓促应战,狄青令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则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敌后,前后夹攻,一举击败敌军。之后,狄青又乘胜挥师收复了邕州,顺利讨平侬智高。狄青征南凯旋后,仁宗皇帝力排众议,超规格提拔狄青为枢密正使,使其成为北宋历史上第一个武将出身的枢密正使。

备受猜忌 抑郁而终

然而,狄青在迈上权力巅峰的同时,却也开始了他人生的悲剧。枢密使的任命一下,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其中还不乏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名臣巨卿。就连曾经对狄青十分赏识的韩琦等人也是持反对意见的。狄青的这一任命为何会引起这样大的反弹?这恐怕还得从宋代特殊的政治体制说起。

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就对武将充满了防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在事实上形成了崇文抑武的政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狄青出身行伍,却一路做到了最高军事统帅的位置,这无疑会引起讲求出身的文官集团的强烈不满。而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事实上,早在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就有言官上书皇帝进行反对。狄青于危难时率兵出征侬智高,朝廷虽欣喜不已,但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监军,监视狄青。只不过形势紧急,没有来得及实施罢了。到狄青凯旋还朝做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各种莫须有的弹劾纷纷砸向了狄青。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狄青终于被免去枢密使一职,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半年后便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

狄青为人朴实正直,自他代兄受过从军后,脸上就一直留有黥文,后来随着官职不断升迁,宋仁宗曾劝他将黥文去掉,但狄青却希望以此来激励士兵不问出身、奋发向上。他治军赏罚分明,又能同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爱戴。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没有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下含冤而死,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来源:《前进》杂志

责任编辑:张倩 赵中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涅将军”狄青:功勋卓著却惨遭排挤,谁制造了这场冤案?
“宾州炮龙”源三(产生):  狄青计打侬智高
终宋一代,身世人生最传奇的武将狄青,战功卓著却死于愚蠢国策!
北宋名将狄青因长得太帅出门常被围观
狄青:不能战死疆场,却竟毁于朝堂(1)
出身卑微的狄青是怎样一举成名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