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建全 : 书有无穷力

本文刊载于《作家文摘》第2657期7版

有一句带着香饵的劝学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亦有颜如玉”。也许在书与“黄金屋”和“颜如玉”之间有着太远的距离,或者说这个书所指又太宽泛、太模糊,以至于令许多人误以为这句话只是长辈教育孩子时所用的漂亮口号;而令少数人因此与书结缘,最后真就功成名就,要么获得了“黄金屋”,要么得到“颜如玉”。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实例,验证了古语确实说的没错。

我们把成功者的故事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大都与书有关。咱们单说那些著书立说的人、那些经典著作的作家。他们出生时,与你我也曾一样,他们普通过、平凡过,但由于他们把读书当成了爱好和习惯,当成了生活常态。于是,他们的身体在成长,思想在丰富,精神在提升,最后在各自善长的领域实现学习与应用的突破,成为令人羡慕的成功者。

尽管人人都知道读书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行动,都是着眼于自己当下的生活需要的,很少人会为了成功而读书,为了成功而生活。也许有的人还会说,我过着虽然平凡但是快乐的生活,就是我眼中的成功,我不愿意按照别人的成功模板给自己施加压力。

说个说法没有错,我就是这种人。但我又认为,读书的好处不能让成功者独占,它应该惠及每个愿意读书的人。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18岁之前,是一个普通的关中农民;我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今天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从表面上看,我是不成功的,也不符合“成功学”定义的那种成功。但我却认为,我在以书为伍的人生路上,取得了不断超越自我的成绩和快乐。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覆盖了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全过程。我们那时除了几本薄薄的课本之外,买不到多少可以看的书。幸运的是,我们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学工劳动,也就是去县造纸厂清理废旧书报。可是堆积如山的废旧书报中,还有许多完好的书籍,我们舍不得扔,同学们就纷纷藏着自己想看的书。我参加过几次学工劳动,竟然拿回家几十本书。于是在我父亲做的书架上,就有了《李白与杜甫》《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文学史》《苦菜花》《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有五六十年代的《诗刊》等等。我看完了自己的书,又与其他有书的同学交换。我就这样得到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书看多了,我当然就知道书为不同的人所写,不同的人写不同的书,有人写厚书,有人写薄书,有人写长文,有人著短章。

我的文学爱好从此扎下心根,而且学着编起故事来。我放学回家放羊时,就把自己编进了“王二小”的故事中,我给自己取名叫“战娃”。战娃的故事我对来我家走亲戚的表弟讲了一遍,没想到他后来老是缠着我给他讲《战娃的故事》。

表弟这个听众无意中鼓励了我,我发现了自己的“能耐”。等我上了高中,专业分班时,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艺理论班”,而且成为班里写作组成员之一。

高中一年级时,同学们就叫我“笔杆子”,我受此鼓舞,写了短篇小说《验粮》,投寄给《陕西文艺》(现更名为《延河》)。在退稿信上,编辑称我“建全同志”,这让当时十六岁的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个才子。

1978年春,我参军入伍,在新兵连集训期间,我除了写日记,代个别战友写家信之外,还写散文。有一篇题为《湖南的山乡》的习作,受到政治处干事梁敦宁的表扬,他鼓励我坚持下去。

我就此成为团宣传股重点培养的“写作苗子”,下连队当了一年文书后,就调入宣传股,当了新闻报道员。为了完成本职工作,我把大学新闻系的教材和“范长江新闻奖”获奖作品拿来学习且当成自己的工作手册。

新闻与文学是一对姐妹,我利用业余时间,仍然广泛地阅读中外文学作品且不断练习写作。19岁那年,我的散文处女作《春节》发表在湖南省洪江市的文艺月刊《山泉》上;次年,我调到北京,开始在《解放军报》发表文章。

我从部队转业后,无论是当国企领导还是下海经商,因有爱好,仍然没有中断日常读书的习惯。退休后,闲暇时间就多了。这时,我的读书选项就集中在文学上。只是从前的文艺少年变成了今天的文艺老年。但是面对文学,我就有时愧疚,有时坦然。愧疚的是,作为精神世界的“情人”,我为它付出的太少了;坦然的是,我没有“移情别恋”,没有从情感上远离文学。我没有写多少东西,但却看了不少东西。我想说,热爱足球不一定下场踢球,当球迷岂不是大多数足球爱好者的状态?文学亦应同理。写书与看书其实都是文学生活,而且是高雅健康的生活。

显然,过去读书学习给了我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与好处。如果说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让我对村外的世界一头雾水,那么当我有书可读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几万里的宇宙,也就在我心里完成了立体的拼图。同时也因为这些书,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成人的精神世界。《水浒传》让我理解了江湖义气,《红楼梦》让我懂得儿女情长,《简爱》让我看到爱情世界里的平等,巴尔扎克让我感叹资本主义的原罪,高尔基打开了我认识红色苏维埃革命的窗口,海明威则用一个老人的捕鱼故事,诠释他的英雄主义……

如今,视文学为自己“老来伴”的我,偶尔手心会发痒,忍不住要写点东西,谈往事,抒真情。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读书写作给我的好处,绝不仅仅是满足自己年轻时就养成的发表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选择了一种满意的生活方式,令我的精神愉悦且充实,自觉生命的质量也在一点点得到提升。

如果说我的身体离不开水与粮食,那么我的精神也离不开读书与写作。最后我想说,我固然平凡,但读书却让这样的平凡变得如此可爱、如此令人满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要跟风纠结买房,这5本书才是黄金屋
少彰‖【书中自有黄金屋】(江惠文学)
中华读书报春季书单之文学(18种)
梅子涵:儿童文学写作30年
360doc网文摘手
我与文学的不解之缘(伊焕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