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刘义军咏史诗创作特点

在《刘义军诗词百首》暨咏史诗座谈研讨会上的发言

导 读

二、浅谈刘义军咏史诗创作特点 周兴海

三、刘义军校长其人其诗 熊玲燕

义军同志诗词百首,作品质量较高。题材以咏史为主,体裁以七律为主。其主要特点是:

一、他的咏史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把握较准,拿捏到位,有自己独到的视觉。

如《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叹鸿章》《咏嗣同》等作品,对历史事件的成败和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均作了历史性的反思和客观评价,体现个人的所感所悟。

二、其七律作品的章法把握很好,起承转合自然、严谨。

一气呵成,不会散乱。立意有深度,有厚重感。善于选择表现主题的的意象,并能很好的组合,形成意境。如《西柏坡》的意象选择得当,抓住了有代表性的意象,高度概括了它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重要地位和作用,很接地气。

三、作品的语言比较凝炼,注意用形象说话。尤其是律诗的尾联下功夫提炼,都比较出彩。

如《叹李鸿章》的尾联“湘乡死后湘阴卒,糊裱河山剩合肥”,《彭德怀》的尾联“谁知庐山真面貌,韶山乌石两烟云”,《重读毛主席诗词之二》的尾联“看缚苍龙挥手处,红旗插上石头城”等等,做到了首尾呼应,收束全篇,传情达意,十分形象,耐人寻味。

义军同志的佳作不少,最近《中华诗词》杂志连续刊登了他的作品,可称为实力派诗人。

聊赋七绝一首,以贺义军同志新作出版:

万里长江万古流,兴亡成败说神州。

鹏城吟友多才俊,咏史诗章胜一筹。

2022年11月19日

浅谈刘义军咏史诗创作特点

周兴海

谈起咏史诗,据我国著名文史学家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记载,咏史起于班固。魏晋时期的左思也有《咏史》八首。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读了刘义军先生的咏史百首《一片青云任卷舒》,除了其立意高远,描写雄浑壮阔,凝炼厚重,语言精妙外。还能从这些诗的字里行间品味出咏史诗一些创作特点:

一、营造环境,精辟用典

怀古咏史诗,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先看刘义军的《谒邓小平铜像两首》其一:

铜像前思傲骨梅,当年唤醒百花回。

春天故事今犹唱,正踏东风健步归。

这首诗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原因就在于诗人运用“春天故事”的典故,精巧贴切,灵活自然,委婉地表述了邓小平南巡的那段历史,显得情味隽永而富有迷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我也想到了李商隐的《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虚构出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刘义军的《谒邓小平铜像两首》与李商隐的《汉宫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评论时政,借古讽今

咏史诗,不仅仅是为发古人之幽思,而应该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刘义军的清末人物八题《访柳庄》正是这种表现手法:

曾闻垂柳种边疆,盼久寻根到柳庄。

叱咤风云靖西域,逍遥耕读卧南阳。

抬棺豪气吞天地,拔剑忠心沥肺肠。

试问神州今日事,湖湘再有左宗棠?

道光二十三年左宗棠用生平教书所得白银,在湘阴东乡柳家冲购置了70亩水田,80亩山地,并依着地势修建了一座住宅,他在宅门上方亲书“柳庄”二字,道光二十四年,左宗棠全家由湘潭迁居柳庄。诗人通过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史实,及“试问神州今日事,湖湘再有左宗棠?”尾联高度赞美了左宗棠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又以设问做结,令人深思。

三、针对史实,理性思考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刘义军的《湘江战役》再现了红军战士为突破铁臂重围而浴血奋战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湘江战役的冷静思考。

岭暗云低草木愁,断肠悲壮水前浮。

重围铁壁枪林立,烈焰星光弹雨流。

将士滩头冲血浪,书生纸上问兵谋。

十年不食湘江鲫,五万英灵唤党忧。

四、议论为主,史实为辅

刘义军的《瞻仰淮安周恩来故居》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是以议论为主:

壮丽东南又一村,江淮初到近黄昏。

青砖小巷怀人杰,峻节高风祭党魂。

夜夜操持虽九死,时时呼唤有余温。

大鸾翔宇腾飞日,喜看棠香漫故园。

诗人怀着敬畏的心情,来瞻仰淮安周恩来故居,高度赞美周恩来总理一身追求真理,为国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除了首联是描述外,其它三联都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我认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也是这种写法: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

五、叙史为主,不做议论

即全诗只叙史实,不着一字评论。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我认为杜甫的《咏怀古迹》和刘义军的《刘伯承》都是这种写法。先看《刘伯承》:

吞睛拔矢震尘寰,一代军神出蜀关。

颇牧驱驰匡世乱,孙吴韬略救时艰。

烧云夜火阳明堡,追月晨风大别山。

百战归来桃李盛,长城万里正新颜。

全诗叙述了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的卓越的贡献,全诗没有议论,但刘伯承的光辉形象已高高的塑造出来。

再看《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一般来说,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如刘义军的《过宋少帝陵》《谒徐光启墓》《江阴访徐霞客故居》《三湾改编》《咏嗣同》等。当然,也有例外,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用典,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

仔细品读刘义军的咏史百首《一片青云任卷舒》,觉得艺术成就较高,在传承前人的一些基本创作方法的同时,也有所创新和突破。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刘义军校长其人其诗

感谢高社长和刘校长的抬爱,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受益匪浅。既然来学习,那我就不揣冒昧,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本人才疏学浅,讲得不好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发言的题目是《刘校长其人其诗》。

先说刘校长其人。认识刘校长,缘于两次酒宴。总的感觉是,刘校长为人谦和低调,富有学者气质,话语不多,但句句富有远见卓识。本人叹服其才华,也敬仰其风度,他深厚的文史学养,奠定了他学者型诗人的地位,在长青除高社长之外,可谓首屈一指。

再说刘校长其诗。刘校长的诗以七律为主,写七律最考验诗人的学养和情怀,可以说,这本《刘义军诗词百首》不是一本普通的诗词集,而是一本具有思辨性的咏史诗。正如刘校长所言,本书记录了他对历史的认知,对时代的感知,对人生的感悟。从内容上来说,这本诗集非常厚重,深得“大历史观”之要领,从艺术上来说,表达工稳娴熟,浑然一体,诗中多有金句出现。而对于一个只会写风花雪月、小我情怀的女性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天书,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诗学审美水平,是无法完全读懂的,所以不敢妄议。好在高社长的序言里已经对这本诗词集进行了梳理,还有很多精彩的赏析片段供我学习,所以我就依样画葫芦,以《清末人物八题》里的《赞秋瑾》一诗,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请大家翻到本书的62页,我们一起来读读《赞秋瑾》这首诗:“破碎山河感不禁,闺窗拨断女儿琴。秋风秋雨苍生泪,东去东来赤子心。为解冰霜融碧血,便轻身骨向刀砧。轩亭月冷歌长热,化作龙泉夜夜吟”。我为什么选这首诗呢?第一,我自己是女性,想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解读秋瑾;第二,清末八位历史人物里面,我比较熟悉的只有秋瑾。首先我们看这八位人物的诗题,作者就很有讲究,“惜”、“叹”、“咏”、“赞”,从这些带有强烈情感倾向的字眼,就可看出作者对这八位历史人物的写作切入点。就《赞秋瑾》来说,作者的倾向性很明显,那就是歌颂中国历史上这位最杰出的女性。写颂歌切忌贴标签喊口号,用空洞的大词代替具体的意象,没有温度,也没有意度。这首诗在塑造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方面可谓独具匠心,诗人巧妙化用秋瑾诗句中的诸多意象,加以剪裁组合,融进自己的情感,不着痕迹地歌颂了秋瑾这位伟大的女性。

首联“破碎山河感不禁”就化用了秋瑾《鹧鸪天》里“祖国沉沦感不禁”的句子,正因为秋瑾“感不禁”,这种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才使得秋瑾毅然决然“拨断女儿琴”投身革命。这里有一个问题要强调一下,秋瑾作为女性,要冲破封建家庭的阻碍,投身革命,实非易事。秋瑾投身革命的原因,除了忧国忧民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家庭生活不幸福,夫妻同床异梦,她曾叹息“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这里的“女儿琴”应该是指夫妻琴瑟之情。诗人这样写,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秋瑾,而不是一个只知革命没有家庭伦理观念的女性,投身革命,既是秋瑾的向往,也是家庭的无奈。

颔联的”秋风秋雨“也是秋瑾诗中的意象,原句是”秋雨秋风愁煞人”,作者把愁煞人改成了“苍生泪”,这一比喻堪称绝妙,秋瑾革命的原因也在这一句得到了体现,接下来的这一句更是对秋瑾革命历程和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东去东来”自然是指秋瑾去日本留学以及留学归来后所做的革命工作,化用了秋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的诗句,“赤子心”三个字掷地有声,这才是秋瑾最值得歌颂的品质。

颈联便是秋瑾一颗赤子之心的具体表现。“为解冰霜”就是秋瑾革命的目的,“融碧血”化用“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一句,这一联采用流水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刻画了秋瑾”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形象。

尾联尤为出彩。“轩亭”是秋瑾就义的地点,一“”一“”的对比颇具深意,冷指当时的血腥场面令人毛骨悚然,连月亮都发出冷光,为秋瑾的牺牲而悲叹;热指秋瑾的热血不会白流,洒去犹能化碧涛,她的爱国精神就像一首歌将永远传唱下去,化作龙泉夜夜吟。最后一句化用“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用在这里尤为贴切,形象生动地提升了本诗主旨,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总之,这首诗化用无痕,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塑造了秋瑾这位鉴湖女侠的侠骨柔肠,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读之令人动容。这才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这本书是诗人厚积薄发的结果。书中涉及很多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故事,读诗之前必须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无异于用诗化的形式给我开了一门历史课,既读诗,又阅史,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感谢刘校长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精神和知识盛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
☆ 怀古类诗词内容与构思的初步感知
左思《咏史诗》史事和抒情结合的不同方式探究
《越中览古》教案二
第八课时4、怀古咏史诗 主讲
论历代咏项羽诗及其道德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