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 境

1

人类总是能将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与灵性,比如祠堂。那些木石砖瓦,原本也就是普通寻常的物件,一旦矗立成祠堂,便立刻有了让人望而生畏的、不可冒犯的尊严与高贵。庄严,庄重,庄敬,从每一砧石础泛出来,从每一根木柱渗出来,从每一条瓦缝沁出来,从每一口天井透出来,亮你的眼,紧你的口,摄你的心。

进入祠堂,你就进了一个化境。在祠堂里,你不能信口开腔,你说出来的每句话,仿佛都会是呈堂证供一般,都是有份量的。你也不能任意妄为,你的每一个举止,都成为你面对祖先的态度的一个明证,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入“不肖子孙”的泥坑。

站在东莞万江大汾的何氏大宗祠“萃涣堂”门前,从大门望进去,三进院落四合院式的祠堂构建,一级比一级抬高地基,无声与无形之中,将我心中的景仰与尊崇推到嗓子眼。

这是岭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艺术建筑。资料介绍,大汾何氏大宗祠于明嘉靖八年,也就是公元1529年,建成使用。自那时起,这祠堂,就像是大汾何氏族人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后人的人生之路。

何氏大宗祠“萃涣堂”,通面宽13.1米,通进深42.1米,562平方米的建筑中,有头门、前殿、后殿、厢房。这种建立中轴线,两边对称的建筑格局,充分显示出父子、君臣伦理教化的特征。而那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制,则把“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融于其中。抬梁穿斗式梁架山顶,灰塑船形屋脊,红砂岩的墙裙和门框,每个细节都透着严整均衡,让人一眼就感受到它的端严雄健。祠内有石雕、木雕、砖雕,立体、多层次的图画中,既有神话传说、人物塑像、山水楼台,也有花鸟虫兽、钟鼎彝铭、古物图案。这些形制、雕刻与绘画,无一例外,都在无声地彰示着伦理道德、耕读为本、亲仁孝悌、科举功名、人丁兴旺的理念。

你说,家族的子孙,处身于这样的场所,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磁场,他的内心,怎么不能不油然而起一种尊崇之心?怎能不升腾起一种向上的、向善的力量?

2

“萃涣堂”,这个堂号挺有讲究的。“萃”,意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比如“出类拔萃”。“涣”,既指流散,又泛指盛貌。解读这个堂号,可以体味到何氏族人对家族繁盛的期望。“萃”当然是家族聚族而居,和合而兴;“涣”则是子孙繁衍,枝繁叶茂,又不断分枝散叶。

这可以看作是何氏家族的一种信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激发我们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这信仰,是连接能量的通路。这信仰,归纳起来,是心存敬畏,是相信爱与善的力量。

而祠堂,就是一种信仰。

为家族开基立业的祖先,就居住在祠堂的神龛,高高在上,俯瞰堂上跪拜的后裔,家族的荣耀在这里聚集,家族的规矩也在这里彰显。

这个规矩,在一个家族,就是族规族训。

何氏大宗祠墙壁上的《何氏族规》和《六箴释语》,让我洞见了这个家族贤才辈出的缘由。

撰写《何氏族规》的,是大汾何氏八世祖何遵武,别字宗仁,号五窓,明朝嘉靖四年(1525)乡举,曾任湖北通城教谕,后升广西灌县知县。

族规中写道:

“宗族之设立规条者,所以齐一族之心志,使之各趋于矩者也。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但过不悛,则滋蔓而越大,苟知而即改焉?如日月之蚀,拨烟雾而即复睹光华,其亦何伤之有?故规条之设,匪敢先以不肖之心待人也,第恐人或有过而不知,肆而纵之,势必致大。干国法以贻族羞,故特为之。提撕警觉,企其一归于正,敦笃彝伦而已,殆即书之。所云辅直国翼之意欤。”

是啊,人非圣贤,怎么能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最重要的是,有人指出来,自己能及时改正。如果有过错而不自知,又没人指出,那样的话,过错会越来严重,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身败名裂。正如乡谚所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在一个家族,指出并惩罚子孙行为错失的场所,正是在祠堂。在祖先的注视下,在族规的审视下,让犯错者的人生,“拨烟雾而即复睹光华”,在祠堂里,“规训和惩罚”,让你感受到规矩的力量,也明白了守规矩的重要。

同为何氏八世祖的何遵时,则以《六箴释语》,阐释了一个家族对孙子的具体要求:孝顺父母、孝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族规箴言,就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家族的规矩,也是一种信仰。规矩和信仰相互依存,就像是拉着一支风筝的线,风筝飞得高不是靠风,而是靠线。

这根线,在很大意义上说,就是那一座祠堂。祠堂凝聚一个家族最核心的内在力量,它具有无上的庄严与神圣。

祠堂对孙子道德法治的教化,对社会越轨行为起到控制作用。

举头三尺有神灵。有敬畏之心的你,不会胡作非为,不会超越规矩。

3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根。顺着这条根往上溯源,当然就是家族的祖先。祖先的智慧与恩德,先人的奋斗与追求,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化为在骨子里牵引人前行的家风门风,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祖先无论是居住在神龛里,或是居住在族谱里,无形之中,都与后裔有一段距离,这种距离,让后裔不能经常闻到祖先的謦欬声息。

何氏大宗祠一个具有创意的做法,是将家族的源流、史事、荣耀,做成喷画文匾,张挂在祠堂的墙壁上,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家族的一切都一览无余地展示,可亲可敬,可感可知,祖先与后裔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甚至不需要什么仪式,就能在瞻视到这些匾文时,聆听到祖先的教诲。

后世子孙进入祠堂,必做的一件事,是祭拜祖先。在全面而深入了解了祖先之后,心里生起无限的敬意,祭拜的动作也就更有了庄重与井然。

祭拜,为的是崇敬和缅怀,感悟祖先的宽厚与仁爱,并且在内心默默地念着,要继承和发扬祖先的宽厚与仁爱。敬祖,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一个追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安慰的传承。每一次祭拜,每一次祠堂庭院的细心洒扫,乃至每一次族谱的修订,饱含的都是后人对先贤的敬仰与深情。

祭拜的同时,心里对自己的血脉根源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知道自己将来的归属。“不能辱没祖宗!”对自己的人生有承诺,对家族的历史有承诺,在生命街的这一段时光,你的脚步必不偏离正道。“常留三分田,待凭后人耕”!上对祖宗下对后人,都有个交待,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做绝做完。幼年时好学上进,成人时认知本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各尽其能,各出其力,代代袭承,才能从本质上“光宗耀祖”,才能使家族永远繁荣昌盛!

一种精神的力量,一个审视当下、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后人的心中潜滋暗长。

见贤思齐。

这种信仰,会在心头亮起一面镜子,照见你的灵魂,照见你的言行。

4

春秋时代,韩厥的后代三家分晋,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掉,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王安的叔叔韩瑊与妻子流寓庐江,靠摆渡维持生计。

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刺客袭击。他怀疑是六国的残存势力干的,下令将六国后人斩草除根。一天,一个兵吏登上了韩瑊的船,假装不经意询问他的姓氏。当时天气寒冷,不明就里的韩瑊指着河水,开玩笑说:“这就是我的姓。”韩瑊的意思是,水寒喻韩。幸运的是,察访者误解成“指’河’为姓”。韩瑊安然无事,后来便依音改姓为何。这就是有名的 “韩何一家”和“指河为姓”的说法。

对于何姓的这个传说,我特别感到亲切。在我老家江西彭泽县湖西湾,何家的族谱上也载有。我的奶奶和母亲,都出自“庐江郡”的何氏家族,这个传说,她们在世时,时常向我说起。也因此,在大汾的何氏大宗祠,我有一种特别的尊崇之心。

仔细瞻仰“萃涣堂”祠堂墙壁喷画上的图文,我对大汾何氏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汾原名“大分”,东江之水,到此大量分支。元明时,“萃涣堂”的始祖何邦俊,居住在莞城蚝篱贝,因为他学问渊博,何真起兵据两广时,礼聘他当幕僚,他认为“何真乃一勇之夫,不能成大业”,于是举家迁往大汾村躲避,将无数分支的沙洲变成良田,筑桥通路,形成村落。何邦俊养育了8个儿子,他本人则成为大汾何氏的四世祖。

动乱时代,何邦俊这种安分守本的谨慎选择,不独让他规避了刀光剑影的风险,还为何氏带来了兴旺繁荣的机遇。从他开基创业之后,何氏在大汾得以生息,枝繁叶茂,人才鼎盛。大汾也成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并获东莞第一名乡美誉。

可见,做人,守本份,是第一要务啊。

5

“人才辈出”,这个词,用来礼赞大汾何氏家族,是非常恰当的。

何氏大宗祠前面有一块很大的地堂,地堂两边竖立着37块功名碑。

这是明清时期,何氏族人为本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立。仅明代就有成化、正德、嘉靖、崇祯四个年号的功名碑。这些功名碑,全都是用花岗石雕刻,那意思,当然是永世屹立,以为后世式范。看了这一大堆功名碑,再看看祠堂和村里古民居上的“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状元归里”的雕刻,很自然地,你就了解到,千百年来,耕读文化和科举制度,对农村读书人的深远的影响。

仅仅是有明一朝,大汾何氏就出了好几位卓有影响的人物。

何谦,奉命清查民间所占军田,查出漏税者三百余顷,得到上级嘉奖,升为湖广蕲州府同知。告老回乡后,写有许多诗稿,集成《晴溪吟稿》。

何孔忠,办事公道,民间有不平之事,他总是为人伸理,为人解难,怜恤贫苦人,正直无私。乡民编造了民谚曰:“秉事公,何孔忠,欲讼息,求拱直”。

何翰,明正德二年(1507)丁卯科举人。虽是文官,但见义勇为。

何应和,明嘉靖四年(1525)已西科举人,任云南南安州知州。后告老归田,朝廷赐他奉直大夫。

何若泉,文武双全。两广总督嘉奖其功,赠锦旗上书“中都重寄,异域奇勋”,还有一块写着“阐外功臣”四个大字的牌匾。

何梧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举人。升山西监察御使。

“江山代有才人出”,那肯定是有良好的风气,化育了人的心灵,成为人们共同的信条。

6

在大汾何氏宗祠,我特别感佩于它的教化功能。

与所有祠堂一样,大汾何氏宗祠,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当然包括了集体意识和民族认同的培养,将每一个个体与社会紧紧相连,就连祠堂建筑本身,也成为一种文化的物化。

在我看来,大汾何氏宗祠最独特之处,在于主祠边上那个曲径通幽的文化庭院。这里是何氏宗亲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每间小屋,门外有大理石底的烫金门联,室内布置有文化活动所需的各种用品。“画室日闲诗梦草;砚池春暖笔生花。”“魁笔雄风延世泽;星楼仙气护名乡。”祠堂的空气中,漫延着的是对文化的追求,是对高雅的向往,浸润其中,身心难免会被其感染。可以想见,人们在祠堂的这一个区域,身心放逸在书香墨韵之中,是何等雅致,何等惬意。

这将祠堂的文化传递与选择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

大汾文化积淀深厚、书画之风从明代开始绵延至今。今天的大汾,已形成老、中、青、少之书画群体,说大汾是书画村,这是名副其实的。

这里面,有一个人的贡献,是不能忽略的,他就是1950年代曾任广州美术馆馆长的著名书画家何为。他在故乡大汾指导培养青年人学习书画,带出一批有造诣有影响的书画家。2004年,大汾就荣获了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书画之乡)”的称号,成为万江区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

书画家何泽鑫的工作室,名“百翠阁”,是由一间小型的祠堂装修而成。在这里,我更感受到大汾何氏一脉相承的儒雅家风。

何泽鑫专画竹,并擅书法,在工作室教学生写字。在书香墨韵的熏陶下,大汾的空气里,都飘散着书香逸韵。难怪2004年,大汾就以“书画之乡”的风雅,成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其实,像何泽鑫一样的书画家,在大汾,数不过来,他们的家,就是一个个小型的书画展览室,这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风,长期教化、淳化,已经渗透进血脉,渗透进骨子里。

7

大汾何氏,我接触过的第一人,是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何炎燊老先生。

那是2011年5月,在东莞市中医院,一片满含无边爱意的温暖阳光中,我亲眼见到,时年90岁的何老先生,鹤发童颜,端坐在木椅上,细声地向一位青年患者询问病情,在他的对面是一位50多岁的医生,旁边是一位年轻护士。在“望、闻、问、切”之后,老先生为青年患者开出了药方。

何老先生的经历让我明白,耕读传家的风气浸润,对一个人人格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少年何炎燊暗自立下要当一名良医的志向。清代名医叶天士这样阐释良医的内涵:“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好的医生要做到三个方面:具有高尚的操守,不贪图名利;具有精湛的技艺,能妙手回春;具有自己的学术思想,能著书立说。立德、立功、立言,何其远大的志向啊!

1943年夏,莞城流行暑湿热,敌伪铁蹄下的同胞,生活十分艰苦,非重病不敢就医。何炎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将名医叶天士的“甘露消毒丹”制了好几斤,免费送给暑湿患者服用,疗效卓著,他的医名也逐渐为人所知。这一年,21岁的何炎燊,正式挂牌行医了。

他的案头写着这样一副对联:

愿掬仁心布仁术

懒为良相作良医

作一个仁心仁术的良医,少年时的志向在时绽放出了馨香的花朵。从医不久,何炎燊即享盛名,四方求诊者,日踵于门。

新中国成立后,何炎燊响应党的号召,于1953年牵头组建了东莞县第一所中医联合诊所,并自任所长。1958年,莞城卫生院成立,何炎燊又负责起医疗、科研、教学三大任务。

从医几十年,何炎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渊博的学识,但他从不自秘。他是用对良医的一种博大胸怀,来对待一生挚爱的中医事业。

“爱于心,寡于欲,勤于学,敏于思,慎于言。”

从何炎燊身上,我读懂了大汾何氏家族生生不息的一种情怀。

这种情怀,如春风风人,如化雨雨人。

8

行将离开时,我再次回望何氏大宗祠,祠堂大门口,东莞著名的书法家何为书写的对联,再次撞击了我的心灵。

沔水朝宗,一派澄清涵日月;

旗山挺秀,诸峰罗立似儿孙。

寄望于后世子孙,像东莞本地的名山旗峰山一样,挺拔世间,有所作为,多么有人情味,多么有自豪感。

“诸峰罗立”,这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这更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家谱的体例(四)
是否应该建立宗族祠堂?
【族谱知识】 何为宗祠
祠堂与家谱和孝文化
“宗庙”、“家庙”、“祠堂”的区别(转载)
家族文化弘扬传承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