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互文?

什么是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诗词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结构特征:

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②语义特征:

互补。如:“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类。下面我们便分别讲述。

(1)单句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

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诗中“烟”和“月”互文,前后拼合后应理解为“烟月笼着寒水,烟月笼着沙。”

又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此诗中“秦时”和“汉时”互文,前后拼合后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山关”。

(2)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3)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他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的思路步骤一样。

王勃《滕王阁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

又如《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本诗中“战”与“死”互补,“城南”与“郭北”互补,实际是说:“战于城南郭北,死于城南郭北。”

(4)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

如《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购买东西并不一定要跑东跑西的,诗中所以要分开写,是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以保证原诗五字一句的整齐性。

又如《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此诗中通过排句互文表现了刘兰芝知书达理、勤劳干练、贤惠刚强,并不是说她一年才能学得一门技艺。

互文修辞手法的作用

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知识深度、‌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以及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和创新性。‌

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知识深度:‌通过引用其他作品中的名言、‌典故、‌传说或历史事件,‌可以使作品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产生联系,‌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和文化体验。

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通过引用其他作品中的情感描写或形象,‌可以借用其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和创新性:‌通过引用其他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或情节,‌可以为原作注入新的艺术元素,‌使作品更具创造性和独特性。‌

互文修辞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通过巧妙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乐趣和文化体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互文修辞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理解与举隅
初中阶段语文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汇编
古诗说“趣”
初中语文中“互文见义”诗句的理解
古诗文常用的修辞方法——互文
互文修辞手法及解题思路提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