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古代诗歌的节奏美

    谈古代诗歌的节奏美



“节奏美取决于诗句中的节奏点的多少。”所谓节奏点,就是构成诗歌节奏单位的标志。在诗歌中,节奏点是构成诗歌节奏的标志,诗歌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节奏点有规律地反复造成的。汉语诗歌的节奏单位一般是一个音组——或双音节或单音节。音组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因而,音组后面就必然有顿歇。在诗歌理论中,把这种顿歇的音组称为音顿(简称顿)。《古代诗歌美学》指出:“顿就是汉语诗歌的节奏单位,诗歌的节奏就是音顿的有规律的反复而造成的。”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这样的: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其中“前”、“月”、“光”、“是”、“上”、“霜”六个音节及其后面的顿歇就是节奏点。

从上面诗歌可以看出,作为节奏点的顿歇是附着在音顿末尾的那一音节上的,它就是音顿末尾的那一音节的发声及其停顿,稍加延长而产生。

由于音顿与音节有关,因此,古代五、七言诗句中音顿的划分可以有不同形式。在近体诗歌中,强调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虽然是对诗歌中平仄而言(平仄也形成节奏),而这又恰恰表现出了诗句中的关节点,也就是说,节奏点的位置在第二字、第四字以至第六字。即,五言:“二一二”或者“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就五言诗句而言,除“二二一”或“二二一”形式外,也可以是粗略的“二、三”形式。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二二一”和“二、三”比较,谁最优化,谁最能体现诗歌的节奏美?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展开,后者是基础。之所以要展开,根据诗歌节奏美的要求,“二二一”式相对要好些。

首先,它的节奏点相对要多

我们都知道,在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中,节奏单位反复的次数较多,所造成的节奏就较鲜明、较强烈。增加节奏点是有助于提高诗歌节奏感,形成诗歌的音乐美。在《诗经》中,由于多是四言诗,节奏点只有一个,因而节奏感明显不如以后的五、七言诗歌。如果五言诗划分成“二、三”式,也只有一个节奏点,与《诗经》就没有两样。因此,用“二二一”或者“二一二”是较好。

如,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百尺,

手可//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二二一”或者“二一二”节奏,体现出节奏的鲜明性和强烈感,是诗歌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其次,多是以单音顿结尾的

古代诗歌之所以要“吟”,能够如同唱歌一样的吟诵,与诗歌的节奏点有着很大的关系,或者说,节奏点为吟诵提供了条件。在汉语诗歌中,单音顿的声音常常读得要长一点,与前面两个双音顿时间大致相等,并造成诗歌特有的吟咏调子。就七言诗来说,如果按“四、三”式,只有一个节奏点,因而,常常展开为“二二二一”式(也是常用式)。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三峡,

思君\不见\\渝州。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诗四个节奏,同时,每一句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节奏感。这样的节奏感十分强烈,很富旋律美,给人以强大的听觉冲击,强化对语言的感受。

总而言之,古代诗歌的节奏点是十分重要的,它虽然是一种形式,但其产生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从而更好地提高诗歌的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近体诗中“二二一”式的节奏美】
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性
《 论 诗 》(四)读诗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
写诗入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