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咏物诗写作中应注意的三个要点

    何谓咏物诗?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咏物诗就是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作为吟咏对象的诗。包括:描写动物的,如骆宾王《咏蝉》;描写植物的,如贺知章《咏柳》;描写矿物的,如于谦《石灰吟》;描写食物的,如翁绶《咏酒》;描写器物的,如乾隆《咏柴窑碗》;描写自然风物的,如王勃《咏风》,等等。其品类之盛,不一而足。由古及今,作为一种诗词类型,咏物诗受到众多诗人的喜爱,创作了浩如烟海、数量庞大的咏物诗作品。有人统计过,仅《全唐诗》中就收入咏物诗6021首。

    纵观今日阜新诗坛,也有许多诗词爱好者对咏物诗情有独钟,创作了很多咏物诗佳作。彰武诗人张志强(网名“钓雪轩主”)就是其中之一。在《阜新诗词百家》第二卷的《张志强作品选》收录的50多首诗作中,咏物诗就有16首。近日,我认真拜读了诗友张志强的这些诗作。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次饕餮盛宴般的艺术享受。在阅读欣赏、深受启发的同时,我也梳理了一下自己对咏物诗写作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要写好咏物诗,就必须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切忌面面俱到、忽略事物本质。就是说,写作咏物诗时,对所咏之物不要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地进行面面俱到的描绘。否则,所咏之物的本质特征就会被掩盖、不突出,这样的咏物诗就会流于一般化。要写好咏物诗,作者对自己所吟咏的对象的突出特点,即所咏之物的本质属性,就必须细细体察、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不能停留于事物外部形象的描写,而要展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不仅要写出事物的性状,更要写出事物的神韵;不能仅仅满足于“形似”,而要追求“神似”。清代学者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中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咏物诗嘛,当然要如实描写事物的表面形态,如其形状、色泽、习性等等。但是,这种表面形态的描写,只能作破题或起笔之用,不能用来构思主题或统领全篇。如果仅仅停留于事物外部形象的描写上,那就写成了押韵的说明文,难登大雅之堂。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张志强的七律《雪》,看看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六角花开飞满天,青娥素女斗婵娟。

    飘来沃野描春韵,缀上枝头展画笺。

    高洁曾遭狐鼠妒,无私总惹蝶蜂嫌。

    待到东风吹绿柳,悄然化作水涓涓。

    这首诗的首联“六角花开飞满天,青娥素女斗婵娟”,描绘了雪花的六角形状和飘落时的美丽姿态。“青娥素女斗婵娟”句是将唐李商隐《霜月》诗中“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借来,化而用之。诗中的“青娥”与“青女”、“素女”与“素娥”及“婵娟”,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均属与美女有关的典故和意象。其中,“青娥”代指美少女,青女乃神话传说中司掌霜雪的女神;“素女”,是与黄帝同时代的神女,善音乐歌舞;“婵娟”,此处指美女的姿容姿态曼妙优雅。“青娥素女斗婵娟”的句意是:雪花飘落,如同青娥、素女两位神女在竞相展示曼妙优雅的姿态。首联虽是描写雪花的表面形态,但用语奇崛,譬喻新颖,极富画面感。       

    诗的颔联“飘来沃野描春韵,缀上枝头展画笺”,是描绘雪落之后的美丽景象。“飘来沃野”、“缀上枝头”,都是自然现象;“描春韵”、“展画笺”,则属有意识的活动。于是乎诗中的“雪”成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人物。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雪花飘落于田野里和树枝上,想象成是在有意识、有目的的描绘春色、打开画卷。如此笔法,令人称绝。

    如果说前两联描摹“雪”的性状,是起承和铺垫,那么后两联的转合则是由表及里地挖掘了“雪”的本质特征,把雪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颈联“高洁曾遭狐鼠妒,无私总惹蝶蜂嫌”,把雪的本质特征归结为“高洁”和“无私”,可谓匠心独运、准确至极。正如人类社会中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士常常遭受小人的妒恨和嫌怨一样,高洁而无私的雪,也受到“狐鼠妒”、“蜂蝶嫌”。尾联“待到东风吹绿柳,悄然化作水涓涓”,其字面意思是春天到来、雪融化成水;其深层含义则是对雪的高洁无私品格的深化和延伸。即便化作涓涓流水,也永葆高洁无私的品格,将春色和美丽带给人间。

    在这里,诗人通过对雪的本质特征的描写,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这,恰是这首诗成功之处。由此不难悟出:要写好咏物诗,就要紧紧抓住所咏之物的本质特征;而所咏之物的本质特征,必定是与作者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密切相关的。换言之,要写好咏物诗,就要抓住所咏之物与作者主观精神世界相关联的本质特征加以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

    第二、切忌为咏物而咏物,见物不见人。在吟咏客观事物时,必须灌注作者的主观感情,即有所寄托。咏物诗当然要写物啦,否则就不叫咏物诗了。但是,写物并不是最终目的。咏物诗中的物,不过是一种媒介,是搭个桥儿。写物的真实目的是牵引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如作者的人生态度、喜怒爱憎、理想追求及哲理感悟等,这就叫托物言志。正如清代文学评论家刘熙载《艺概》所说:“咏物隐然只是抒怀,盖个中有我也。”所咏之物,是客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主观的。物与情两者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所咏之物,情就没有依托,就不叫咏物诗;离开情,所咏之物就没有生命,也就失去了创作咏物诗的目的和意义。某日诗友聚会谈诗,我曾同大圣君谈及此理。大圣君深表赞同并一言以蔽之曰:“为咏物而咏物,那就直接用照相机拍下来呗,还写诗作甚!”真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所以说,要写好咏物诗,不但要写出物的生动形象和强烈美感,还要通过所咏之物或直接或间接地表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见物又见人、物我交融、情物一体,才是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那么,怎样通过咏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教科书上说,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时要善于运用拟人、比喻、双关、借代、象征等修辞手法,在整体构思上要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而清代著名学者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则明确指出:“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

    下面,让我们看看张志强的七律《咏柳》是怎样表露其主观感情的:

    休言柳老更痴狂,忧患曾经岂感伤。

    挥去黄沙千里赤,添来绿野万重芳。

    有情傍路荫行客,无意成云遮月光。

    淡定一生甘奉献,随他人论短和长。

    这首诗与其说是咏柳,不如说是咏人。表面看,是写柳;看实质,句句是在写人。可谓人柳一体,柳即是人。在咏柳的过程中,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妥帖地放顿在里面了。其首联:“休言柳老更痴狂,忧患曾经岂感伤”。是说老柳树像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的人一样,老来更加“痴狂”而无暇感伤。“岂感伤”,即无须感伤、何必感伤,含有无怨无悔、问心无愧之意。接着,颔颈两联“挥去黄沙千里赤,添来绿野万重芳。有情傍路荫行客,无意成云遮月光”。点明了老柳树之所以“痴狂”,是为了造福于世人。是它,挥去黄沙、绿化荒漠,使得“千里赤”变作“万重芳”;是它,绿荫冉冉,绿柯蔽月,给行客们带来一道烘云托月、满目绿色的风景。这样痴狂于兹却毫无感伤的老柳树,怎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诗的尾联“淡定一生甘奉献,随他人论短和长”,与首联相呼应,赞颂了老柳树淡定一生、甘作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任人褒贬、不计毁誉的高尚品格。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诗友张志强在写作此诗、托物言志时是采用了《贞一斋诗说》中所说的第一种方法,即“将自身放顿在里面”的方法。在咏柳的过程中,揉进了自己的一片深情,把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柳”紧紧交融在一起,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收入《张志强作品选》中的咏物诗,大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赋白海棠》、《嘉木》、《河边柳》等。可见他用这种方法十分娴熟,游刃有余。

    至于《贞一斋诗说》中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即“将自身站立在旁边”的方法,也较常见。其写法是在咏物的基础上,再抒情言志。结构上往往是前半截写物,后半截言志。即把所咏之物的性状、特征等交代差不多了,这时作者站出来加以评论。这种方法,弄不好就显得格楞,很难交融。所以,我推崇第一种方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不足以与外人道也。

    第三、切忌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在咏物诗中寄托主观感情时,必须新颖独创,力避复制别人的东西。千百年来,前人留下了无数咏物诗作品,尤其是以松竹梅菊、风花雪月等常见事物为吟咏对象的作品。前人在积累和提供了大量创作经验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许多条条框框和固定的套路。比如,许多用来托物言志的客观事物,几乎成为具有固定含义的意象:说到“柳”,就是送别;“柳絮”,就是轻薄、用情不专;“莲”,就是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红豆”,就是相思等等。我认为,如是阅读欣赏前人的诗作,知道这些意象的含义是必要的;但如是创作,则务必不要套用前人的这些东西。正如《苕溪渔隐》所说:“写诗若循习陈言,窥摹旧作,而不能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套用前人的陈词老调,不能推陈出新,那就是没有出息。再馋,也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嘛!

    其实,写作咏物诗时自出新意、不落俗套,并不难。只要用心琢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首先,选择所咏之物时,对象众多、余地很大,不必局限在条条框框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供吟咏之物宜乎众矣。尤其是当今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只要我们用心体察,就能从中发现适合自己托物言志之物,就会找到新的意象。何况,世间万物皆有多面性,只要抓住其中一个适合自己心意而别人未曾理会的侧面,就能自出新意。其次,物虽为一,情各有别。即便许多人同时吟咏同一事物,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处境、情趣、心态的不同,也会造成视角、寓意、主题和意境的差异,写出来的诗也会异彩纷呈。在这里,关键是诗人有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若是高手,自会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迭出新意。下面,看看张志强的五律《咏梅》是如何“自出新意”的:

    不逐三春景,怡然做冷香。

    有情花益艳,无欲骨尤刚。

    愿共雪同志,敢期兰并芳。

    纵教飘落后,也做美人妆。

    古往今来,以梅花为吟咏对象的咏物诗不胜枚举,其中不乏佳作名篇。有些名句,人所共知,张口即来;有些意象和寓意,用得人太多,几乎令人产生审美疲劳。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当我读到张志强的这首五律《咏梅》时,仍感到耳目为之一新。

    其一,在文字和寓意上有新意。此诗前六句,也使用了一些前人常用的寓意。如“不逐三春景”句,多少有些“无意苦争春”(陆游)的影子。“怡然做冷香”句之“冷香”,较之暗香、夜香、清香,颇少见;不过,自唐人薛能咏牡丹用过“浓艳冷香初盖后”、王建咏野菊用过“冷香著秋水”之后,宋人梅尧臣、曾巩、明代高启都曾用“冷香”来咏梅。如冷香传去远、冷香幽绝向谁开、冷香狼藉倩谁收等。但是,诗友张志强此处之“不逐三春景,怡然做冷香”句,在文字上做到了力避陈言、另辟新路,在寓意上也有延展和深化。尤其是颈联“愿共雪同志,敢期兰并芳”,更是推陈出新,颇有新意。前人咏梅和雪时,往往把两者对立起来。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今人之《红梅赞》中,梅雪两者更是势不两立、有你没我:“红岩上红梅花开,千里冰雪脚下踩”。梅之傲雪品格,几成托梅言志之定式。而张志强却把梅雪两者调处为和谐亲密的“同志”关系。“愿共雪同志”就是“梅”情愿与“雪”志同道合,结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如此创意,可谓新颖独到,妙趣横生,别开生面。

    其二,此诗在意象上也有创新。前人咏梅,重在其高标逸韵上。对梅花的姿容姿态则少有描绘,尤其对梅花飘落之后的形态描写更为少见。朱熹咏《墨梅》“且做人间时世妆”,是写墨梅盛开之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虽是写梅花凋落,但也是赞颂梅之品格。而张志强在《咏梅》的尾联,着力刻画和渲染了梅花飘落之后的丽姿娇容:“纵教飘落后,也做美人妆”。就是说:即便梅花在凋零飘落之后,仍然是盛装美人。“美人妆”一词,并非诗友张志强原创,其源盖出于唐王昌龄《西宫秋怨》之“芙蓉不及美人妆”句。但王昌龄是将“美人妆”与荷花相比,而张志强是将“美人妆”喻为凋零飘落之后的梅花。可谓推陈出新、想象奇特,不落俗套、自有新意。

    总而言之,我觉得,上面所说的“三个切忌”,是写作咏物诗时必须注意的,只要注意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就能写出好的咏物诗来。在这方面,诗友张志强已经用他的创作实践,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了典型范例。顺便啰嗦两句:《阜新诗词·第二卷·张志强作品选》中的诗词,篇篇堪称佳作,不独上面引述的三首咏物诗写得好。祝愿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冷香清且远,想起一首诗
[禅诗]则之《雪霁观梅》
梦中一夜雪,晓来拈花枝。 冷香清且远,想起一首诗。
老树|梦中一夜雪,晓来拈花枝。冷香清且远,想起一首诗。
《知音诗友》贺以山咏物诗专集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二十七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