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金锦先生的文宦人生

 

 

走进金锦先生的文宦人生

        王彦霞

 

 早年在老窗下读《寸草难报三春晖》,深为文中母亲以羸弱之躯保护幼稚,倾尽全力抚孤成人的顽强和艰辛所震撼,更为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不泯遗恨和撕心歉疚所感染。物换星移,十年岁月洗去了太多浓浓淡淡的记忆,我甚至已经遗忘了文中催人泪下的具体情节,惟有作者“父母养育,恩重如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长慨如光在前,如芒在背,如警在耳。

日月如梭,世事如棋。牡丹花开时节,在古城曹州,未曾想竟有机缘当面受教于金锦先生,得以管窥其做官“兼济天下”,从文“独善其身”的文宦生涯。

一、花香自苦寒来

金锦先生本名张存金,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出生于鲁西南农村一耕读之家。

父亲聪明好学,甚喜民间绘画,尤擅花鸟,母亲生性聪慧,心灵手巧闻名乡里。父母感情甚笃。然而一场灾祸遽然而至,剥夺了这最平凡的幸福。年仅二十四岁的父亲在一次水利工程事故中撒手人寰,这一年,先生五岁,弟弟两岁。

面对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家庭,面对风烛残年孤苦无靠的老人,面对年幼无知嗷嗷待哺的幼子,老小五口,一门孤寡,母亲毅然默默地撑起了一个家,就像扛起了一座山。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无半点放纵,反而愈发克勤克俭,节衣缩食,不愿让人轻看了去。幼年失怙、命运多舛的先生正因母亲的艰辛备尝而倍加珍惜读书的不易。想来,其毕生都在自觉地培养的忠厚、达观、感恩、从容的气度,以及今日宠辱不惊、甘苦如饴的境界莫不与幼年的苦难有关。

先生自幼喜爱读书,尝景仰先贤博览群书、经世致用之典范。小学时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对语文教材便情有独钟,许多优美的文章都能熟记成诵,精彩段落和警句常能脱口而出。此外,先生还四处借阅旁读,以求博闻广识。中学时虽历经文化浩劫,而潜心向学之志不馁,作文常独占鳌头,甚至作为范文在高年级传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回乡劳动的高中生,更因一手锦绣文章而闻名乡里,经层层推荐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这对于既无耀人头衔,又无权势背景的农家子弟,尤属不易。大学时代,先生更得师良书多之便,广泛涉猎,清心问学,深潜其中,如鱼得水,学到了许多经世治学的知识和本领。

大学毕业后,金锦先生留校任教,师从萧涤非、袁世硕、董治安、牟世金等诸位大家研究文学史,善于奖掖后学的业师原本为其设计了一条稳稳当当做学问的路子。凭实而论,以先生的沉稳与忠厚、刻苦与勤奋、内敛与多思、单纯与坚毅,下功夫搞点学术研究,倒不失为一条恰合时宜的人生道路。时至今日,或许成为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也未可知。

然而,远居省城,先生怎么也放不下对家乡寡母魂牵梦萦的牵挂,尽管他已遵照母亲意愿找了个农村妻子在乡下日奉晨昏,但仍摆脱不掉不能亲侍慈颜的愧疚与不安,终于从刚刚迈进门槛的学术殿堂里退出来,忍痛放弃已经开始的课题研究,调回了老家所在的县城,弃文从政。

其后岁月,先生以忠诚之志投身事业,以感恩之心报效乡里,以反哺之情服务百姓,几经升迁,宦游四方,虽政务繁琐以至心力交瘁,无暇作文,然读书之习经年不渝,持之惟恒。及至调到市直机关,工作秩序化以后,终于有机会“坐下来整理零乱的思想,梳理散碎的感情”,遂摒弃庸俗酬酢,把对生命轨迹的检视诉诸笔端,用心血和情感熔铸成一篇篇亲情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华散文》、《当代》、《十月》、《山东文学》、《散文选刊》等全国性文学杂志上。现已出版散文集《寸草难报三春晖》、《苦语》、《亲情絮语》、《知命心语》、《金锦散文自选集》以及诗集《田园诗画》等,其中《纺车》等6篇散文被选入中学生阅读教材。行行甘苦,字字心血,无不力图“用好的作品鼓舞人、用好的精神教育人”。

二、文章得失寸心知

先生的文学生涯是从追念母亲的文章起步的。使用的笔名“金锦”,是小时候老母亲呼唤乳名“金金”的谐音,本意是告慰九泉之下的老人,这个带着母爱情分的名字便一直沿用下来。先生对母亲的感情刻骨铭心,第一篇文章就是缅怀老人的《寸草难报三春晖》,起初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倾诉积郁心中已久的思念和爱戴,后被一位文学界朋友无意间拿去发表了,没料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与反响,竞相争读,无不泪下。先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感染和影响,从此萌生社会责任,一发而不可收。

先生的文章遣词造句不造作、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有一番下田播种的诚恳与淳朴。文风则如李清照的肌肤,苏东坡的筋骨,哀而不伤,坚毅而不张扬,写苦难而不颓废,叹沧桑终能释怀。而浸淫在文骨中的,是弥散开来的苦难意识、感恩之心与草根情怀。

韩愈道:“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先生童年遭际坎坷,幼年失怙、生活艰窘,苦难带给先生的,是不幸,更是财富。先生之所以钟情于“苦”字,也正是不愿忘记生命履历中这段苦涩的篇章。正如他在散文《苦语》中谈人生况味时提到的:“只有经历过苦难并饱尝其滋味的人,才会真正懂得苦难,才有可能发自心底真正去理解苦难。只有尝受苦难挑战苦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完整的人生!”而传承这种苦难的记忆亦成为先生写作的原因之一——一次与友人吃饭,谈起少年时吃地瓜干的困苦生活,恰被友人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听到,竟十分天真地认为父辈吃地瓜干是一种奢侈和享受,并对此大为向往。先生见而生叹,耿耿于怀,发愿写文章,“让孩子们看看,了解一下祖辈、父辈患难中的情感,或许能受些教育和启示,明白嚼地瓜干的辛酸。”于是,他相继写了《瓜干情》、《红高粱》、《野菜的味道》等散文,把这一代人经历的苦难展现给下一代人。

先生作文最可贵之处在于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其文其诗所表达的对亲人的追念、对师长的尊重、对朋友的挚情、对百姓的善良、对组织的感激、对国事的忧思、对信仰的忠诚、对事业的坚韧,无不体现“感恩”二字。对母亲的天地之恩,“若可赎兮百其身”;对恩师的器重与教诲,“每每感铭于心”;对益友的知遇之恩,让妻子拿出看家本领,“设家宴为其饯行”;对组织的培养之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百姓的拥戴和信任,“鞠躬尽瘁,终生相报”。

先生作品最可爱之处则在于以小见大的草根情怀。先生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即使写人世沧桑与世事嬗变,选材也不以宏大为要,反而撷取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以生活的真实引读者共鸣。《寸草难报三春晖》中一句“母亲一生辛勤劳作,不知熬干了多少油灯,她自己最后也像熬干了油的灯一样,永远地熄灭了。”油灯的意象便和着字字血泪燃就一曲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令人掩卷三叹。《纺车》、《心中的老屋》等作品中见证作者幸福岁月与艰难历程的石榴、纺车、老街等物化载体也无不令人触景生情,久久沉浸于“夜深人静时,纺车牵扯出母亲内心深处的伤痛,往往禁不住泪水迸流,饮泣不已。任凭泪珠滴落在衣襟上,迸溅到纺车上,浸润在棉絮里。”那辛劳悲苦以及“每到春节,母亲总要在神像前燃香长跪,虔诚祷告,祈求神灵为家庭赐福”的良苦用心和美好愿望中。

“书香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先生爱子慧瑜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已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很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所写学术文章亦运笔如流,足见才情卓荦。先生爱女慧瑛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现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为使家人得似飞鸿印雪,先生因陋就简,辟客厅三分之一为书斋,名曰“费隐斋”,取《中庸》一书“君子之道费而隐”之意,并自诠曰:道乃中庸之道,费即用之广也,隐即体之微也,是谓君子所奉行的中庸之道,非但作用广大,而且实体细微。足见其处世和为人之道。这种自愿为生民立命的担当和责任,使我不禁想起古代文人志士的处世行状:屈原的忠贞不渝,陶渊明的独善其身,杜甫的忧国忧民,诸葛亮的淡泊明志等等,无不振聋发聩、警世教化、激励后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先生父子身上无不显露着先贤遗风的浸润。

20087先生从主管文教的副市长职位上,调任地方本科高校党委书记。23岁起步于高校,53岁又回到了大学,其间匆匆走过了30年时光。先生很珍惜这一次组织的信托,很乐意为知识人群谋求福利,似乎又找到了初始的憧憬和信仰。履新不久写成的文化散文《静水深流》,那种对大学使命的体验,对大学精神的感悟,对大学文化的深思,对地方大学定位的把握,让行内人深为叹服。

问及今后的创作计划,先生莞尔一笑,平静但又十分认真地告诉我,他自幼就崇拜教授和作家,敬仰学问高深的文化人,像陈寅恪、高亨、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等,都是心目中的良师大家,要写写这些大师,力求从他们身上挖掘出一些值得传承的人文价值来。谈及此,先生眼里闪烁着敬佩的亮光。

    三、添香自有蓝布衫

谈话间,先生突然小心又调皮地问:“我能不能说说我的老伴儿啊?”其不忍让对方为难的诚恳与宽厚令人忍俊不禁。先生所称的“老伴儿”就是当年“遵照母亲意愿找的”相濡以沫的妻子刘秀忍。

受先生影响,其妻亦雅好丹青,相夫教子间隙,不愿虚度时光,于是就学老年大学书画班,拜师受教,主攻写意花鸟。十余年来每天晚睡早起,闻鸡起舞,勤学苦练,刻意创作,并反复钻研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家的作品,揣摩其神韵,长期坚持不辍,无师自通,渐有所成。其笔下的俯鹰与嬉虾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她精心创作的70米长卷《百鸡图》,更是神韵独到,雅俗共赏。秀忍6年前已是山东省美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展出,并屡获大奖。她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事迹,曾在《齐鲁名人》杂志登载,并被地方电视台播出。

先生说,妻子文化不高,绘画的天分和基础,很大程度上源自于针黹女红的技巧。有了那种插花描云的闺阁功夫,还真能触类旁通。正如世事,有心栽花反倒不如无心插柳,起作用的是那种执着、耐力和悟性。一位京城书画家为“金锦秀忍伉俪”题辞:“书画无声可立志,艺术高雅足惊人”,道出了个中三昧。

先生夫妇的结合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传统的媒妁之言,几十年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得益于一诺终生、白头偕老的操守。针黹女红是秀忍闺阁的爱好,更是她淳朴爱情的载体。先生时常回忆起读大学时鸿雁传书的期盼,心里总有一份神秘的甘甜,当其他同学常常收到恋爱信件时,先生每每收到的总是平常的取货单,原来是远在家乡农村的对象邮寄的布鞋和鞋垫。布鞋是一层层叠加的千层底,层次分明,针脚匀称,乍看密麻结实,细看横竖成行,多是那种细碎盛开的枣花纹。鞋垫上的图案更是精美漂亮,是用七彩丝线绣制出的含苞待放的花朵,比翼翻飞的蝴蝶等等。在先生看来,这就是一封封痴情的书信,只是写信用的不是笔,而是针线,蘸的不是墨水,而是汗水。“那整齐坚实的针脚,就是一行行滚烫的文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更能让人驰骋想象,从中读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缠绵悱恻的情感来。”调回原籍工作时,先生的行李主要是书籍和一包半新半旧的布鞋。当他将装鞋的包袱扛上肩头,才发觉不如纸质信件来得轻快,便笑称“含情脉脉寄过去,气喘吁吁背回来”。其实他不舍这沉甸甸的分量,是因为他明白,正是“倾注一针一线情,换得不离不弃心。”

如今,秀忍已经退休,被曹州书画院聘为专业画师。先生钟情事业,倾心工作,别无嗜好。每到晚上或周末,妻子挥毫作画,丈夫读书写作,时而交流评点、相互欣赏,几乎已成为生活的常态。此般况味,可谓人生一大乐事。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中“从今后,与你春日早起摘花戴,寒夜挑灯把谜猜,添香并立观书画,岁月随影踏苍苔”的美好期冀来。风趣幽默的金锦正有一句诗等着我:“不求红袖常相伴,添香自有蓝布衫”。先生的知足、淡泊和坚守,让我心动心仪。

也是,大抵也只有这“倾注一针一线情”的“蓝布衫”,才能伴先生在最困厄的记忆里、最平淡的岁月中、最简朴的官场上,书写最纯粹的田园诗篇,创作最朴实的道德文章。(来源:《郓城文艺》2006年第1期)

 

 

金锦,本名张存金,汉族,19552月生,山东郓城人。19784月入党,1978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留校任教,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1982年从政,历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副市长,现任菏泽学院党委书记。1997年开始发表作品。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菏泽市作协主席。著有散文集《寸草难报三春晖》、《苦语》、《亲情絮语》、《知命心语》、《金锦散文自选集》,诗集《田园诗画》等。作品多次获奖,《亲情絮语》入围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学奖”,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生阅读教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寒乎食乎无人问,弹泪再忆已经年!
妈妈的纺车(7)
50岁的平庸中年,孟郊以一首《游子吟》温柔了母亲漫长艰苦的岁月
三春晖 难忘旧时年味
感恩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20年母亲节,你为母亲做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