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填词怎样开头、过片和结尾?

填词怎样开头、过片和结尾?

        一、怎样开头?

    一首词篇幅有限,不容浪费笔墨。词的开头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怎样才能引起读者一定要走进去,看个究竟?在唐宋词中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开头,值得借鉴:

    造势。

    开门见山,直陈胸臆。往往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我们可以称之为“造势”的开端。此例很多。如敦煌曲子词无名氏的《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到黄河彻底枯。    白日叁辰

    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一开篇就说:“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直截了当,,毫无修饰,交代了这词写的是痴情人的誓言,接着一泻到底,用“秤砣浮”、“黄河彻底枯”、“三更见日头”一连串的比喻,表明此心不变。一气呵成,步步升高,朴实而又有力。如果没有率直无华的开端,后面反会显得重复平淡了。

    又如北宋柳永写杭州西湖的名作《望海潮》,似乎是平直的开头。全篇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

    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巚清嘉,有三

   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

    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开头三句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勾勒出全词所写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貌、写民俗、写所见所闻。使读者完全沉浸在欢快的赏景之中。

    “造境”。

    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称之为“造境”例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其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起手勾画出一幅春江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用这个环境表达超脱现实的思想情感。

    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它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开篇,一下子便把读者引入烟笼寒林、云漫碧峰的深秋暮色之中。这样的意境是最能动人思绪的,也是最能切合词旨的。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茫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惆怅的感觉。

    “造思”。

    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题,为之“造思”。五代十国·南唐·冯延巳有十四首《鹊踏枝》(即《蝶恋花》亦称《凤栖梧》),其中有四首是以问句开头的,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

        二、如何过片?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处。承上启下是个总的要求,要结得紧密、自然,又能出新意为上。

    顺便说一下,上、下片开头格式是一样的,称下片开头为“过片”(或称“过遍”)。下片开头的格式与上片不一样的,称“换头”。过片的具体做法千模百式,没有规定,较为常用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

   是最普遍的作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頓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例如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

    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先写低着头看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乡,崇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字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山”巡逻的过片,衔接得紧凑分明。

    另外一类则完全打破上、下片的界限,一路说下去,一气呵成。例如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就是这样:

        绿树听鵜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

   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

   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送共我,醉明月!

从开头到“算未抵人间离别”,用鵜鴂、鹧鸪、杜鹃的悲鸣,渲染出一种亲人将别、依依不舍的动人境界构成了一个层次,然后就列举了著名的“人间离别”的故事,过片处毫无停歇,这又是一层。最后又回到悲春啼鸟上面,使首尾呼应,而以“谁与我,醉明月”结尾,表达兄弟间诚挚的感情。

         异峰突起,对比鲜明。

    与前一种似乎相反,过片处十分明显,粗看上去,好像上、下片说的是两回事;仔细看才发现整个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常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

   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

   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簞。千古兴亡,百年欢笑,一时豋览。问

   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见过片却出现了“峡束苍江对起”,把人视线一下子引向峰顶的蓝天,接着发出了胸中的壮志豪情。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两片界限分明,而被一种对国家前途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㈢上下连贯,文意并列。

    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句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例如李煜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山前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自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的气势,下片哀诉今天囚虏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鲜明对比。过片处,上片以突然间作了俘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

    南宋·吕本中的《采桑子·别情》又是一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

    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一总一分,或一问一答。

    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一总一分的,五代十国·南唐·冯延巳的《长命女》,上片尾句说:“再拜陈三愿”;下片便一一陈说“三愿”的内容。

    一问一答的有两类,元·李孝光的《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侬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侬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

    三、如何结尾?

    一首词的结尾是很紧要的,它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尾好像要勒住一匹狂奔的烈马一样,没有力量能行吗?结尾不但要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必须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要特别下功夫。下面列举几例有特色的结句:

    “词意俱尽”,点明主题。

    所谓词意俱尽,不是词穷理尽。如南宋·刘克庄的《玉楼春·、》全词是: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

    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这首词单看前六句,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这样,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浸在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大业啊!

    “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

    就是说,意尽于未当尽处,这样才会余味无穷。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而是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例如北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欲

   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

   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

  花,点点是离人泪。

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成了尘土,溶入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

    不是没有余意,在词中仿佛可见。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蓄沉郁。作者始终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表明他不忘收复旧国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是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很耐人寻味的。

    “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

    例如北宋·贺铸的《青玉案·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

   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认为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用问答式结尾,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使之余意更深邃。

    总之,一首好词,开头、过片、结尾是一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好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渔村17期词班第二十六讲.doc
填词技巧{倚声填词方法}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18讲 QQ空间日志复制克隆代码
浅说填词之开头、过片、结尾(转载)
集雅诗社诗会学习资料(2014-4)
辛弃疾《鹧鸪天》词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