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中的科学

 
  诗歌是表达人们感知的韵文,可读可咏。或许在没有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诗歌。一部《诗经》已经说明了问题。从古到今,诗人与诗歌真如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诗人当中有贫民、文人、官员等等,当然也有科学家。而诗歌当中的题材也是各色各样,五花八门,当然也包括科学内容。所以,诗歌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

     古典诗词中有科学,是指用我们今天的科学观点看来,具有某种科学内涵的科学现象。因为认识的局限,古人在诗词中直接描写科学现象和科学事物,是少之又少的。我这里谈的实际上是古诗词中的科学现象。

   至今已经有不少的作者谈到诗歌与科学的各种关系,本人也想在读诗之余,将偶有所得,聊记几笔,书记于此。滥竽充数,遗笑大家。


        一、力与美、动与静、进与退、行与停
        敦煌曲子词·浣溪纱: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行。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青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词是描写船行水上,船与水、船与风、船与棹、船与人、船与山的关系的一幅风景画,也体现出诗人观察自然的深刻的洞察力。
  首先,船与风,风推船行。即使“柔橹不施停却棹”,有风,船仍然前行。
  其次,船与棹,“举棹”船行,这是“力”的作用,“停棹”前行,这是风的作用。
  (三),船与山,“青山恰似走来迎”,人在船上,船行不觉,似青山扑面而来,但是,“子细看山山不动”,这才想起,山不会动,是船在行。这一物理学上的相对运动,描写得多么生动,多么自然。
  (四),船与人,全篇不见人字,但处处体现人在。全诗是人在动作,是人在观察,是人在体会,是人在发出感慨。
  这首词的作者不知是谁,但无法掩盖这首词的文学风采和科学价值,诗词表现的力与美、动与静、进与退、行与停之间的关系,十分精彩,耐人寻味。科学原理的艺术表达,这首词可为代表。

      
       二、再说山与船

  山与船,山与水,船与水,这些物体的相对运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发现,并在诗文中出现,吟咏不绝。
  北宋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结句说:“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这里的“水枕”是人在船上,如躺在水面的枕席上一样;“风船”就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这两句诗说得既形象又生动,你看,躺在船上看山,不觉得水波起伏,只看到山头或上或下。看着月亮也好像徘徊旋转,或左或右。山与船的相对运动被描写得多么出神入化。无独有偶,苏轼的另一首诗《出颖口初见淮山》中就有“青山久与船低昂”的描写,意思与“水枕能令山俯仰”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似的诗句还有《和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中“孤山与之船低昂”。另一诗人范成大在《再渡胥口》诗中也有“两山波动对沉浮”之句。诗人们把“俯仰”、“低昂”、“沉浮”等等都用上了,可见,同一自然现象,被诗人们艺术化处理,是多么引人入胜。
    被人称为“梅妻鹤子”的和靖先生(林逋),在词《长相思》上阕中说“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把相对运动变成了离别情思,更加别有风味了。
  在诗人的笔下,同一物理现象,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变化,令人大开眼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力与美的图画 ——《古诗词中的力学现象赏析》之一
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意象解读
苏轼唯美古诗词,宋词名篇赏析,我思君处君思我
清诗鉴赏100例(1
孟浩然与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