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人养生·张岱年

张岱年:平淡生活益养生,伉俪情深得福寿

 张岱年先生(1909-2004年)字季同,别名宇同,1909523日生于北京翰林世家,原籍河北省献县,尔后划归沧县。其父张濂先生乃是清光绪时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长兄张崧年即张申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

张老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喜欢思考人生宇宙这样的大问题。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张老因为不习惯学校的军事管理,一周后转入北师大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冯让兰女士,后来他们结为夫妇。由于才华出众,张老毕业后就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自此以后张老一生都在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事业。他28岁时便写出了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纲》,解放后转入北京大学工作,张老是中国哲学家的泰斗之一,不但是有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也是令人景仰的国学大师,他的为人和品格有口皆碑。2004424日凌晨250分,张老因患心肌梗塞引起心律衰竭,救治无效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三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如果不是95岁时连续两次摔倒,张老应该还会更长寿。然而天生身体较弱的张老,心脏又不大好;他又从不注重体育锻炼、保养身体之类的事情,为何会得以高寿,希望通过下面的介绍,使我们从中得到启迪。

一、自然、平淡

张老和许多国学大师一样,对于养生之说并不留心,生活方面主要是顺其自然:张老认为衣服可以保暖,饭菜可以保胃,房子能住就行,其他的都是次要多余的,张老把自己一生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追求精神层次的超越,所以他鄙视对于物质过分追求的人。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一辈子不管荣辱兴衰,张老始终都过着简朴的生活:荤食吃得少,平时主要是以蔬菜为主,常年如此对于吃饭从不挑剔;喝的是最廉价最常见的白开水,穿的是中山装,出门靠步行;连住的地方都是窄得不能再小。而且张老的生活起居特别准时,很少打破规律,常年四季如此,一般的人恐怕难以忍受这种枯燥平淡,但是张老坚持了一生。而且除了做学问之外,再也找不出张老别的什么爱好出来了。

二、相濡以沫

张老和张夫人的婚姻是门当户对。张老出生于翰林世家书香门第,而冯让兰女士也是国学世家的大家闺秀,其表兄正是我国大名鼎鼎的哲学大师冯友兰。1935年,他们顺理成章地结为伉俪,此后的70年里,他们一直恩爱如初,琴瑟和谐,是别人眼里艳羡的才子佳人。幸福的新婚生活使张老身心愉快,在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张老身体和精神很快康复,他一生里程碑式的著作《中国哲学大纲》就在此时完成。

谈到爱情观时,率直的张老说道:“我认为爱情首先是专一,你不能同时去爱两个人,否则要闹矛盾。一个人一生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学问和事业上”。

这种简单却又难以坚持的爱情,张老和他的夫人却坚持了70年!这的确是一个不平常的数字:按照结婚纪念日的说法,60周年为钻石婚;但是张老夫妇早已的爱情婚姻却早已超过了钻石的坚韧和宝贵,更重要的是,这也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有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也并非如此。张老和夫人的生活也极其简朴,凡是到过张老家的人,无不震惊张老夫妇朴素简陋的生活条件,感叹国学大师的清心寡欲和安贫乐道。尽管别人一再劝说张老找领导换一套大点的房子,张老都从来没有心动过;直到最后三年才搬进学校安排的新居。两位老人从不为物质利益计较,对人友善;只要自己做得到的有求必应。张老和张夫人共同历经沧桑磨难,经过大风大浪,能上能下,宠辱不惊。一辈子都是从从容容,过着单纯的生活:高尚的精神,简单的物质。这样的人岂能不长寿?张老因为连续摔倒两次过早地去世了,但是谁也不曾料到,2004430张老的追悼仪式刚刚结束之时,张老的夫人冯让兰女士却在家中悄然逝世,享年也是95岁。

三、自强、宽容

张老多次提到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到发展延续的主要精神就是《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同时张老也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必将是我们民族现代振兴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张老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行有恒”作为自己的自律格言。张老将中华传统精神美德化为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动力和要求。他曾经对学生说:“一个人的品质和感情是做学问的基础,现在人们很少从这个基础出发了。”但是张老自己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大家对张老的人师风范一致认可。刘黄女士对张老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修养体会很深:我公公十分热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古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成为他研究学问的主旨,更是他自己日常行为的准则。如果说,“自强不息”更多地表现在他对学术造诣的无止境的追求的话,“厚德载物”就更多地表现在他的品德和为人上。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待人处世的宽厚和实在,他待人极真诚,这不仅仅来自他的修养,也来自他本性的厚道。

可见张老的确将这种精神融入他的为人和工作、生活和生命追求之中,成为大师智慧和品德的楷模。张老在各种困难环境中,发愤图强,坚持学术救国;历尽毕生心血研究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事业,树立了他在学术上的丰碑,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张老学术常青、生命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张老还十分偏爱张载在《西铭》中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发自内心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终极关怀更是将厚德载物发挥到更高一层境界。老子曾说:“德可以延年。”张老的长寿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张老觉得自己做不来政治上的事,所以青年时代就立下了学术救国的志向,他一生自愿放弃了物质享乐的追求,只想让他流淌不息的思想凝固下来化成巨卷,传示后人,振兴民族和国家。有学生曾问张老是否后悔解放后留在大陆、以致荒废了20年学术生命,张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金岳霖老先生的一个故事:1972年知道美国总统访华的消息时,金老说我们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为了“重建文化,再铸国魂”,张老尽心竭力,乐以忘忧,这种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关爱是张老一生的奋斗动力。

季羡林老先生曾评价张老说:“独对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绝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

只要张老在家,纯朴谦和的他不论谁来拜访,都会以礼相待。张夫人会端上热茶,告别时张老和夫人必送客人到楼下,挥手再见。由于张老的学术威望很高,但却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也不知道拒绝别人;每天索序的人都是络绎不绝,认真严谨的张老有时顾不得休息,赶着给别人写东西。以前在北大哲学系时,为了不影响张老身体,系里特别写了字条请别人不要在休息时间打搅张老,但是张老一次也没有贴过;张老的儿媳在家门上贴的字条也是形同虚设。有的人甚至不考虑张老的身体,提出一些对老人很荒诞的要求:例如有陌生人要求张老签名后,还要把书寄回去。对此张老很着急,他没能力寄回给别人,后来刘黄女士答应帮他去寄,张老还一再叮嘱别把书弄丢了。对待素不相识的人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对自己的朋友学生了。

张老对学生,不仅学习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生活上更是问寒问暖、慷慨相助。他常留学生在家吃饭不说,如果学生给他送了东西,他必给钱还说谢谢,或者亲自登门回拜、回赠礼品;即使是自己的儿媳帮张老夫妇买了东西,他也必会说谢谢。张老多次不声不响地照顾家里有困难的学生,以近茶寿的张老不顾自己年迈有心脏病的身体,冒着危险给学生送书;他搬家时再贵重的东西都舍得丢掉,但他学生送的一盆普通的海棠花却舍不得丢,带到了新家……难怪张老的学生感叹: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张老仁慈宽厚的胸怀正好应了仁者长寿的古训。

【短评】古人讲“有欲与无欲”,再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有欲”,即对事业有无止境是地追求,所谓“无欲”,即是淡泊名利,不刻意强求,随遇而安。大凡成功人士,都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性格,他们一生只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忘我工作,忘记了忧愁、烦恼,宽以待人,心底无私,亦即古人所谓的“仁”;另一方面是“和”,“家和万事兴”,一个成功人士必有一个好的贤内助。张老先生由于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又有“仁者寿”的风范和和睦的家庭氛围,故能取得高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
名人养生·张岱年
张岱年|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采访国学泰斗张岱年
他被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一生投入报国事业
梁启超与清华大学(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